摘 要:在封建皇權(quán)制度占統(tǒng)治地位、極其講究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的古代中國社會,關(guān)于社會平等的思想是較少提及的。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思想家走在時代前沿,在與其他思想家或當時社會主流思想的斗爭中發(fā)展出自己關(guān)于“社會平等”的思想。春秋時期墨子“尚賢”的思想、南北朝時期王符關(guān)于“賢者”的概念,后來的明清時期唐甄的“民無貴賤”的思想等,都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領域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關(guān)鍵詞:中國古代;社會平等;封建等級制度
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3-0099-02
一、原始社會的社會平等思想
在原始氏族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以血緣為紐帶,過著原始共產(chǎn)制的生活。這樣的經(jīng)濟基礎產(chǎn)生的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guān)系,這種平等包括產(chǎn)品的平均分配,即不論出生、年齡、性別的完全分配。但是,由于當時環(huán)境、生產(chǎn)力等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視野狹隘、思想落后,所謂的平等只不過局限于本氏族內(nèi)部而已。而氏族之間,則是野蠻的屠殺、爭奪的關(guān)系。我們認為,原始社會這種氏族內(nèi)的“平等”并不算現(xiàn)代意義上的平等思想,這種平等只是氏族成員之間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得不團結(jié)力量以對付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和其他氏族的殘害的一種手段而已。
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平等思想
從大禹傳位給兒子啟開始,中國古代就進入了“家天下”的奴隸社會。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分封制意味著天下的土地、百姓都是屬于皇室的。在這種社會制度下,皇室貴族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和平民、奴隸卑賤的地位是相對立的。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分封制瓦解,社會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一些要求平等的思想也逐步顯現(xiàn)。
1.墨子的“尚賢”、“兼愛”思想
墨子的社會平等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尚賢”思想中。墨子出生在貴族沒落、平民崛起的時代,由于他因出生卑賤而不被用的經(jīng)歷,使其反對當時儒家的“親親”、“尊尊”的原則,他在《尚賢上》中論述到:“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彼鲝埻黄瀑F族世襲制度,不論身份、階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同時墨子“兼愛”的思想也有別于儒家“親親”、“尊尊”的別愛主張,認為大愛平等。雖然墨子并不是要泯除尊卑貴賤之階級差等,而是要求一種機會平等[1]117,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在與儒家“親親”、“尊尊”和法家的君主專權(quán)等級統(tǒng)治的思想相比,墨子的這一思想可以說是鶴立雞群,體現(xiàn)了一種大膽的、前所未有的平等要求。
2.孟子的“性善論”思想
關(guān)于孟子的思想里是否體現(xiàn)了“平等”的思想是存在一些爭議的。有一種觀點認為,孟子人性皆善的思想實際上主張了一種人人平等的觀念。王處輝老師認為,“性善論寓含了人人平等之義:人人同有向善之性,豈不平等”[1]127?另一種觀點認為,孟子只是提出了人人都性善,并非強調(diào)人人平等[2]。筆者認為不能從孟子的“性善論”中得出希望“人人平等”的主張。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尊尊”、“親親”這種愛有差別的思想正好是儒家的基本主張;其次在“性善論”中,孟子認為區(qū)分君子與庶民、圣人與凡人、大人與小人的標準在于他是否舍去了人性的善,從這方面我們可以說,孟子也是認為人是有等級區(qū)別的,是“不平等”的。
三、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平等思想
此時期特別是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權(quán)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于長期的封建割據(jù)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使得朝政腐敗、貴族官僚和豪強地主殘暴貪婪,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要求社會平等、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思想也呼之而出。
1.王符的社會平等思想
“賢者”的概念是王符社會平等思想的立論點。王符認為,“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此則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為君子者也;所謂小人者,非必貧賤凍餒辱厄窮之謂也,此則小人之所宜處,而非其所以為小人者也”[1]239。他反對當時主流社會認為富貴之人必是賢人,貧賤之人必是小人的思想,嚴厲的批判了當時顛倒不分、本末倒置的不平等的社會。他提倡應以賢愚評判人,而不是以富貴和貧賤評判人。王符極力反對尊貴與貧賤的等級隸屬的思想,他甚至還把天子和奴隸作比較,這些都表現(xiàn)了他對現(xiàn)實社會不平等的憤怒,對平民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呼吁平等的愿望。
盡管王符對封建時期社會平等思想的價值貢獻不容置疑,他敢于反對當時主流思想、質(zhì)疑天子志行的勇氣可嘉,可是王符僅僅只是用社會價值來評判社會的不平等,他和墨子一樣,以有“賢能”與否評判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他們更多關(guān)注的是有“賢能”卻因貧賤而不受重用的人的平等。他沒有注意到,在當時造成不平等的原因不僅僅是出身富貴或貧賤,這種不平等也不能僅依靠“以能取人”得以解決,根源應在于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
2.道教《太平經(jīng)》的社會平等思想
東漢順帝時流傳的道教《太平經(jīng)》,是闡述中國古代社會平等思想發(fā)展比較細致的著作?!短浇?jīng)》認為,凡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員都有平等的生存權(quán)利。首先認為男女之間平等的,不能虐殺女性?!短浇?jīng)》卷三十五論述到:“……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此賊殺女,深亂王者之治,大咎在此也?!边@是說女性與男性一樣是有生命的人類,而“人命最重”,所以反對虐殺婦女,這在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道路上邁出了重大的一步。其次《太平經(jīng)》認為社會成員之間也是平等的,認為社會成員自有所長、各有所短,每個人在社會中擔任著一定的職責,各盡所能,相互補益,所以應該平等對待每個成員。
《太平經(jīng)》對男女平等思想的發(fā)展和承認每個社會成員的作用的貢獻是巨大的,但是《太平經(jīng)》又將人分為九人:神、真、仙、道、圣、賢、凡民、奴婢,認為社會成員還是有階層劃分的。也就是說,《太平經(jīng)》主張的社會平等還是沒有沖破封建等級制度,我們認為這種社會平等思想只能是封建社會農(nóng)民階級的空想罷了。
四、明清時期的社會平等思想
明清時期是封建集權(quán)統(tǒng)治走向衰落的時期,此時社會仍然以“三綱”、“五?!焙汀熬印?、“小人”區(qū)分人與人之間的階層、貴賤。同時,明清時期由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激進、突出的反對君主專制,追求民主、平等的思想家和著作。
1.李贄的社會平等思想
李贄基于對儒家傳統(tǒng)和道家學的批判以及理想社會的構(gòu)想,在面對“三綱”、“五常”的現(xiàn)實社會人際關(guān)系中提出了社會平等的思想,并進行了深入論述。
第一,“正夫婦”的觀點。李贄反對當時主流社會“三綱”中“夫為婦綱”的思想,認為夫婦關(guān)系是社會中最基本的人際關(guān)系,“夫婦正,然后萬事無不出于正矣”[1]494,認為夫婦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關(guān)系。
第二,男女平等的思想。李贄批判“婦人見短,不堪學道”的思想,認為人的見識長短是不能以性別來區(qū)分的,婦女見識短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當時社會的倫理道德和禮儀要求婦女“三步不離閨房”,剝奪了她們學習、增長見識的機會,才使得她們相對男子“見短”。李贄在他后來的講學中還允許婦女聽其授學,他為爭取男女平等邁開了步伐。
第三,提出男女婚姻自由平等的思想。李贄認為男女婚姻應該打破門第、自由婚配,同時他也贊成寡婦改嫁,大加稱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結(jié)合。他的這些思想在當時是屬于“異端”,但在現(xiàn)代看來卻是進步的、有很大的歷史意義的。
第四。圣與眾、賢與不肖平等的思想。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qū)別。圣人、侯王貴族并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他說:“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3]。
李贄所強調(diào)的人們德性的天然平等,是對當時封建等級制度的強烈批判與反抗,相對前面提到的墨子、王符等思想家和《太平經(jīng)》的社會平等思想而言,李贄的思想更激烈,它觸動了封建等級制度,因而是具有戰(zhàn)斗性質(zhì)的。
2.唐甄的社會平等思想
唐甄在他的近代市民社會思想中,也闡述了關(guān)于社會平等的思想。他認為萬物是平衡的,所以作為社會中的人,也應該是平等的。他引用了萬物均衡的觀點,得出了人生而平等的觀點。他認為,“人無貴賤”、“人之生也,無不同也”,即使是圣人,也“與我同類者也”,認為貧賤的人也能成為圣人。同時與李贄相類似的是,唐甄男女應該是平等的,夫妻也應該是平等的。
唐甄是處于明末清初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的平等思想是具有啟蒙意義的。他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主張政治上的君臣、臣民平等,在社會倫理上則男女應平等。唐甄與李贄一樣,勇于向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挑戰(zhàn),比李贄更進步的是,唐甄還提出了建立新的君臣關(guān)系、君民關(guān)系以解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不平等。唐甄的平等思想比起之前和同時代的思想家都要突出和鮮明,他天賦平等的思想與近代西方的一些啟蒙思想相似,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市民社會崛起、城市平民階層的要求。
總結(jié)
除了上述思想家的著作和論述中提到過社會平等思想外,從南北朝至唐朝時期迅速發(fā)展壯大的佛教所提倡的眾生平等中也包含了社會平等思想。在隋唐宋朝時期,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繁華,政治風氣相對清明,賦役相對寬松,新的用人制度科舉制的興起給了知識分子和下層人士參與政治、改變命運的機會。文化上唐詩宋詞爭奇斗艷,但是類似其他時期的追求不平等的思想的詩詞并不太突出。當時追求不平等的民眾寧愿選擇出世入佛門的方式。佛教宣揚“眾生皆平等”,正符合這些追求社會平等的人,所以在這一時期,佛教的發(fā)展可以說達到了相當輝煌時期。
在上述的一系列的比較與論述中,我們可以多少發(fā)現(xiàn)一些聯(lián)系,也就是說,之所以會產(chǎn)生追求平等的愿望和思想,往往是因為當時社會比較動蕩不安,社會上的不平等現(xiàn)象突出,平民百姓生活疾苦,現(xiàn)存的不平等被統(tǒng)治者認為理所當然,遭受不平等對待的群體無法尋求有效的平衡機制等等原因。另外,這些思想的出現(xiàn)和形成,往往都以其他學派或當時的主流思想為抨擊對象,在批判中提出自己的觀點,而唐甄更甚,在提出觀點后試圖找出解決的方法。由于受到社會水平、視野和見識、時代等因素的限制,他們的思想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我們必須給予這些思想家高度的贊揚和肯定,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一大筆思想文化遺產(chǎn),仍對我們現(xiàn)今的社會產(chǎn)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處輝.中國社會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黃忠晶,等.中國社會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3]李氏叢書·老子解[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