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很短,但是攝影節(jié)似乎比北京的春天還要短——在還沒有多少人知道攝影節(jié)為何物的時候,它已經悄然離我們遠去。沒有好評,也沒有差評,除了一些媒體發(fā)布的夸大其辭且冠冕堂皇的新聞通稿,攝影節(jié)的確沒有什么能引起大家興趣的蛛絲馬跡。在北京四月的塵埃中開幕的草場地攝影季便是如此,在微弱的喧囂中象征性地開了幕,旋即在開幕的第二天習慣性地冷清著。三年了,這個以抗拆遷起家的攝影節(jié)除了暫時性地留下了一個不成氣候的草場地藝術區(qū),再沒留下什么。但草場地攝影季是一個非典型性案例,從一開始,它的目的就不是攝影,所以,即便鍍上了“阿爾勒攝影節(jié)”的金邊,作為一場以藝術之名夾帶玩票性質的政治博弈,攝影節(jié)不過是一顆卒子,為了和諧而制造的喧囂,草場地攝影節(jié)的命運早有定數(shù)。
其實,國內絕大多數(shù)攝影節(jié)的命運難出其右,發(fā)端之初照例是要經歷轟轟烈烈的中國式“大躍進”,之后便會走到“三年饑荒”的命運拐點上,最終不可避免地成為雞肋或者干脆銷聲匿跡。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而策展人因素是最顯而易見的。被馬克·呂布的外甥阿蘭·朱利安提點過的平遙攝影節(jié)和連州攝影節(jié)著實火過一把,但是隨著阿蘭·朱利安的撤離,兩大曾經最有影響力的攝影節(jié)相繼褪去了光環(huán)。在當代藝術圈玩得好的王璜生離開了廣州之后,似乎把廣州的藝術生機也帶走了,廣州攝影雙年展難以為繼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這很是讓人感嘆萬千,當?shù)仡^蛇離去,強龍未來之際,一個被稱為“雙年展”的組織竟然混亂至廝。草場地攝影季也到了與“阿爾勒攝影節(jié)”說再見的時候了,榮榮能做出什么樣的攝影季,著實讓人捏一把汗。至于余下的一些五花八門、光鮮其表的攝影節(jié)要么與藝術無關,要么以藝術的名義欺世盜名、掛羊頭賣狗肉,有沒有策展人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
不過策展人很多時候也受制于主辦方的目的和能量而難以大展拳腳。因此,各種五花八門的藝術節(jié)或許說不清玩了什么概念,但酒桌談生意、政界玩商業(yè),藝術節(jié)本身不是他們關心的,他們只需要對外宣稱來了多少人參觀,展出了多少作品,再隨便杜撰個什么學術影響就萬事大吉了。在鍛造展覽品味上,大抵是要找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老外參加展覽——典型扯大旗掛虎皮。其實,有沒有老外參加展覽,攝影節(jié)的基調不會因此而改變,甚至老外們在中國參加這樣的攝影節(jié)更加凸顯了展覽的良莠不齊與凌亂——國際化還真不是噴點古龍香水、挎?zhèn)€LV包包就洋氣了,攝影節(jié)弄幾個國際友人生硬地安插在展覽中,在動機不純的情況下玩國際接軌,多少有點海市蜃樓般虛幻。當然,最無奈的是,策展人和主辦方弄不好還要聯(lián)合起來扼殺攝影節(jié),要知道,做個攝影展,可不是往墻上掛照片就行了,攝影節(jié),也不是多弄幾個展覽就叫攝影節(jié)了。不然,廣大藝術愛好者又憑什么頂著北京強大的塵埃尾氣堵車3-4個小時去一個毫無特色的城鄉(xiāng)結合部看所謂的攝影節(jié)?而這些圖片都是可以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被攝影節(jié)不斷倒騰擺弄之后,攝影也日益成為藝術界中的第三世界,由于藝術家、策展人和組織方的各種積弊,攝影越來越給很多人造成“奇技淫巧”的錯覺,它甚至時常被不屑一顧。本雅明說,機械復制的照相術使得世界變異,但他沒想到攝影異化得比世界更快,在當代藝術的后現(xiàn)代進程中,攝影日益成為“怪、力、亂、神”式的不可理喻。究其原因,正兒八經的紀實攝影、新聞攝影難入當代藝術法眼,但真正有利可圖的卻又在當代,所以,不管是懂行還是不懂行的,都玩起了當代觀念攝影。但觀念攝影到底是什么?有太多作品實在讓人搞不清到底是攝影師拍了張好照片還是做了個不知所云的行為藝術作品。很多玩攝影的藝術家隨便抄了個哲學概念,或者弄了個后現(xiàn)代術語,找?guī)讉€演員象征性地拍拍,然后加以闡釋,便美其名曰“觀念藝術”。此外,越來越多的攝影師熱衷于投入天價拍一張照片,曾有攝影師朋友介紹說,花兩三萬拍出一張像回事的照片算摳門的了,弄個劇組加上前期準備、后期制作花十萬、八萬的早已見慣不驚。早有坊間戲言“玩攝影窮三代”,看來這種攝影“大片”還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轉。但這種天價投入的技術流“大片”,多數(shù)情況下不過是些無關痛癢的肥皂劇,與藝術實際上是越行越遠。
所謂“大軍過后,必有兇年”,近幾年攝影節(jié)燃燒得過于迅猛,但這種虛張聲勢的、玩“GDP”式的增長模式,無法真正地成為攝影藝術或者攝影家的推手。不過,攝影節(jié)大概也沒有想過要為攝影做什么,這大約就是真實的中國。但攝影節(jié)至少要有個底限,在藝術家們的迷戀當中,不應該再毫不留情地給藝術家以傷害,攝影節(jié)不應該是“攝影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