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著名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說是當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為探討我國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與語言輸入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框架。從事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教師應充分理解該理論,筆者結(jié)合自己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實踐,討論了\"i+1\" 理論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幾個啟示以及在教學中的實踐。
【關鍵詞】i+1理論 輸入假說 大學英語分級教學
一、引言
自全國高校擴招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由于學生生源分布廣、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接受能力懸殊等特點造成讓老師困惑的“教師費大力, 學生受益少”或“教師白費力, 學生不收益”的尷尬教學局面。為此, 保山學院也從公共英語教學改革開始, 推行英語分級教學。筆者首先對推行分級教學的理論溯源進行反思,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不同的教學模式。
二、分級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美國著名的應用語言學家Stephen D. Krashen的i+1理論是Krashen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的精髓,是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最重要的理論依據(jù)之一, 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Krashen(1982)認為, 提供i+1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一)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
Krashen認為, 人類只有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時,才能習得語言。也就是說, 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獲得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如果語言輸入超出學習者的現(xiàn)有水平即i+2, 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學習者的現(xiàn)有水平即i+0, 學習者就不能獲得可理解性輸入。因此我們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語言輸入, 才能從“i”層次過渡到“i+1”層次(Krashen 1982; 1985)。
(二)語言輸入必須是大量的(in sufficient quantity)
如果學習者在理解輸入的前提下, 能獲得大量的語言輸入, 往往就能夠成功地進行交際, 產(chǎn)生意義的協(xié)調(diào),此時就自會自動地提供i+1。中國諸多的古訓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 都強調(diào)大量輸入的重要性。
(三)輸入應該是有趣的(interesting)、關聯(lián)的(relevant)
Krashen認為,學習者同樣需要在情感上吸入已經(jīng)理解的語言輸入。情感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動機)、自信心和焦慮感三方面。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讓學習者在能夠理解輸入的基礎上增強其外語學習的自信心, 覺得外語學習是一種探索。
(四)輸入應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在兒童習得語言的過程中,語言學家們發(fā)現(xiàn), 兒童對語法一無所知,卻具備了相當強的語言發(fā)展能力。因此, Krashen (1982:68)認為, 輸入應該是大量的含有豐富結(jié)構的自然輸入, 并且是粗調(diào)的(roughly-tuned), 而不是精調(diào)的(finely-tuned)輸入; 以語法為基礎的輸入勢必降低可理解性輸入的質(zhì)量。
三、i+1理論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啟示
筆者以i+1理論和依據(jù)為先導,遵循《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教學理念,對大學外語分級教學實踐進行反思,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利用分級教學這個平臺,激發(fā)學習內(nèi)在動機,以下是在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實踐:
(一)課前預習并做翻譯
選擇目標單元的課文讓學生做課前預習,并翻譯全文。因為課文中涵蓋大量的詞匯和語法重點,學生在做翻譯時,需要反復的讀課文,理解上下文的意思,查閱單詞和阻礙理解的相關語法。當老師提到學生在課前預習到的內(nèi)容時, 就會有一種成就感。
(二)以聽促學
聽寫課文。從目標單元中選出一篇課文,首先對該課文的知識背景進行介紹,把相關的詞匯和句法進行簡單的講解,然后播放該課文的錄音讓學生逐句聽寫。最后才是對課文的講解。聽寫課文是反復強化語言輸入和記憶的辦法。而記憶又是一種把獲得的語言輸入在LAD中進行內(nèi)化的活動, 聽寫也可以說是一種投入了更多注意力的語言輸入。
(三)以寫譯鞏學
通過對本單元的預習、課文聽寫或是翻譯、老師的講解幾個環(huán)節(jié)后,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有針對的方法來鞏固語言知識,檢測語言輸出的情況。那就是寫作文和翻譯。
以《新通用大學英語》第一冊第7單元TextC為例,該單元主要介紹了解讀辦公室服飾的藝術,讓學生寫一篇關于解讀大學生面試服飾的作文。又以同冊第八單元的TextC洞庭湖為例,給出一篇介紹云南高黎貢山的導游詞,讓學生結(jié)合所學知識進行翻譯。
(四)不斷地鼓勵學生,培養(yǎng)自信感,降低焦慮感
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 重點應放在內(nèi)容的表達和信息的傳遞上。特別是學生一切口語活動中,教師一味地糾正學生在語法發(fā)音等方面的錯誤會加劇焦慮感的形成。只要學生在內(nèi)容的表達和信息的傳遞上有進步,就要及時地給予肯定的評價。學習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條件下, 即學習者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充滿信心、無任何焦慮感, 才會產(chǎn)生真正的習得(參見賈冠杰1996)。
四、結(jié)束語
如何把語言教學變得更有效?這是每個英語教師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對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i+1理論進行淺顯的探討, 從中獲得啟示,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不斷總結(jié)出有效的語言教學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