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專家金運昌先生曾在《臺北故宮》紀(jì)錄片中談到書法鑒賞的原則:并非以技法高低、完美程度為考量,而是以是否自然,筆下有沒有情感來評判。因此,“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稿》當(dāng)之無愧地入選。二者雖然不算是歷代寫得最好的書作,但都是因緣和合、當(dāng)機而書的結(jié)果,所映射出背后的事件、內(nèi)心的情感都感人肺腑,堪稱雋永。從前者,我們可以讀出“和樂”;從后者,可以讀出“悲憤”,而《蘭亭序》在“和樂”之后更有超脫生死、打破時空的感悟升華。如果把文字的書寫當(dāng)做相的話,那么能夠通過這個外相觀照到它背后的實相,那就是相外真如;也可理解為透過事物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
日本自然農(nóng)耕先驅(qū)福岡正信在《一根稻草的革命》一書中提到:“一物之中有萬物,積萬物卻難成一物。”一物之成為一物,必有其因緣。一物中藏萬物,更藏有“空”。事物的整體只能作為整體來看待,拆散成局部來研究就早已不再是同一個事物了,得出的結(jié)論當(dāng)然不會準(zhǔn)確和完整。好比克隆法也無法還原本來的生命體,二玄社的“次真跡”也難見到原件的靈魂。蓋萬物皆有“空”。而空性不可復(fù)制。據(jù)說,王羲之曾事后重寫《蘭亭序》,也無法超越或復(fù)制那段空性。
以上是對近期所獲信息的思考,雖不相干。但也有可聯(lián)系。個中道理,想來一是“心物一元”;二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dāng)作如是觀?!薄靶奈镆辉辈皇菃渭兾ㄐ囊膊皇侨晃ㄎ铮堰@二者視作一體兩面,同時存在,相互作用。沒有獨立存在的“物”,也沒有孤立飄浮的“心”。
王羲之在書寫《蘭亭序》時并沒有達(dá)到他一生藝術(shù)的巔峰,其《喪亂帖》在藝術(shù)成就上被公認(rèn)為遠(yuǎn)超過《蘭亭序》,但這絲毫不影響《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地位??梢约僭O(shè),如果不是“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那天在會稽山蘭亭的那場雅集,如果不是有四十一位賢人在“曲水流觴”并當(dāng)場作了三十七首詩。就不會有王羲之當(dāng)場為詩集作序的“因”,也就沒有《蘭亭序》。在那通訊交通不便、戰(zhàn)亂不息的“奈何”年代,萬緣的具足,才有這一會一紙的誕生,不容易啊!一期一會,今天的我們不能看到集會,但能在這一紙“陳跡”中去感受蘭亭的惠風(fēng),太息晉人的風(fēng)骨。可以這樣理解:作者加上因緣才有作品。這因緣即是與作品一“物”相附的“心”,“物”可重來,而“心”不可得。
返觀茶席、茶藝,恍惚也能借鑒。一席之中有萬物,積萬物卻難成一席;一藝之中有萬物,積萬物而難成一藝。茶席、茶藝的好壞,也看是否自然,有沒有情感的流露。雖然擁有很多華麗或古舊的器具,但或許這是一種障礙;雖然學(xué)了很多動作和技法,但也許這又是另一種障礙。有時候,不是器具不精美,動作不漂亮,而是其它的問題,如同書法講究字外之功,由內(nèi)化而外顯。積物只是表淺的有為法,不等于擁有;萬物不為所有,而為所用,才是真有。
茶席、茶藝如何才能“自然”,當(dāng)想這個問題時已經(jīng)不是自然了。我們所了解的“自然”,受人的認(rèn)識和理解的局限,“想當(dāng)然”并代表自然的原本。我們也會把“放任”誤以為是“自然”。“天地不言,萬物生焉”,自然本身就是對“自然”最好的詮釋。只要知道了自己并沒有了解自然,這就是自然。放棄分辨、不起分別,智慧自然會出現(xiàn)?!暗婪ㄗ匀弧?,只有接近自然、不離自然,把自己也化作自然的一分子,自然就“自然”了。陸羽在《茶經(jīng)·九之略》中連續(xù)用了八個“廢”字表明到了自然當(dāng)中,造具、煮器等等無不可廢?!皯?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茶圣最高明處。福岡正信也說:如果地爐旁的粗茶要比茶席上的“玉露”香美,那么茶文化也就開始接近尾聲了。言外之意,茶席、茶藝要自然,就不能脫離樸素真實的生活。而《蘭亭序》也只是王羲之那群人那天的“生活”?!八嚒弊謴淖衷醋匪菥褪巧瞎呸r(nóng)耕生活,后演變?yōu)椤稗r(nóng)藝”、“藝術(shù)”。藝術(shù)源于生活,沒有生活,就不自然;有了生活,就有了生長自然產(chǎn)物的泥土,就有了因緣。
人可以以職業(yè)為生,但職業(yè)不代表生活。別人的茶席好、茶藝高,那多半是因為那就是他生活的寫照,是模仿不來的。我們可以這樣自問:那是我的生活嗎?如果回答是,那就離自然不遠(yuǎn)了。
燒水之余的胡思亂想,是為記。想得太多,不如燒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