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一例高一學生人際關系敏感案例為個案,通過搜集整理來訪者一般臨床資料,對來訪者進行鑒別診斷,制定咨詢目標與方案,開展咨詢并對咨詢結果進行評估。筆者主要通過合理情緒療法分析影響來訪者人際交往的不合理觀念,挖掘深層原因,并通過模仿法中的角色扮演進行行為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來訪者的人際交往問題。
關鍵詞:人際關系敏感;合理情緒療法;模仿法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21-039-2
小芳(化名),女,16歲,某中學高一年級學生,中等身材,未患過重大疾病,父母雙方家族無精神病史。小芳來自農(nóng)村,母親在家務農(nóng),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佳。父親性格頑固,不茍言笑,從小對她要求較高,常受到責罵,在家中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和做錯事。前幾日其因與室友發(fā)生矛盾,影響情緒,主動前來咨詢。
一、求助者主訴
自上學以來,小芳一直與老師、同學相處和睦,關系融洽,是大家心中的“老好人”。因為不管同學們有什么事情,都有求必應,即使心里不愿意,還是會一口答應。如果拒絕了別人,她就會忍不住地想:他會不會不高興?我是不是得罪他了?考上高中后,來到縣城的中學,開始住校。跟室友的關系也都挺好,感覺她們挺喜歡自己。上個月的一天,由于感冒渾身酸痛,住上鋪的同學叫幫她打水,沒有去,從此以后就感覺跟她疏遠了。最近一個月來,小芳心情很低落,一見她就覺得不自在,不敢看她的眼睛,也不敢跟她說話,就怕說錯話做錯事。在寢室時,不管做什么事小芳總覺得她老盯著我,所以盡量不呆在寢室,做什么事都自己一個人,很想擺脫這種狀況,不知道該怎么辦。
二、心理咨詢師的觀察和他人反映
咨詢師觀察:來訪者身體和智力均發(fā)育正常,面容清秀,衣著整潔,雙手環(huán)抱,動作有些拘謹,意識清楚,談吐流暢,談話過程中與咨詢師有目光接觸,偶爾低頭并扯衣角,無幻覺、妄想,無智能障礙,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要求,求助欲望較強烈。
求助者室友反映:來訪者近段時間好像有什么心事,心情不太好,言語很少,在寢室呆的時間很少,幾乎不怎么說話,不像以前那么活躍了,在寢室時經(jīng)常呆在蚊帳里,不知道在干什么,特別是她上鋪的同學在時,她的話好像更少,做什么事都一個人,不再跟大家一起了。
三、 評估與診斷
1.評估與診斷
根據(jù)來訪者的相關資料以及郭念鋒提出的區(qū)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來看,來訪者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是相統(tǒng)一的,其反煩惱是由現(xiàn)實事件引起的,對自身變化有所覺察,有自知力;來訪者的認知、情緒、意志行為協(xié)調一致;人格相對穩(wěn)定。來訪者主動求助,迫切希望擺脫煩惱,沒有出現(xiàn)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可排除異常心理。
同時,來訪者的煩惱是由現(xiàn)實因素引起的,并因此體驗到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已持續(xù)一個月,不能自行化解,來訪者的反應不是特別強烈,僅限于室友一個人身上,沒有泛化,能在理智控制范圍內,能維持基本的學習和生活。由此判斷屬于一般心理問題——人際關系敏感。
2.鑒別診斷
根據(jù)郭念鋒提出的區(qū)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來看,來訪者屬于心理正常范圍,可排除精神分裂和其他精神障礙。
根據(jù)來訪者病程來看,持續(xù)時間一個月不足兩個月,誘因為對個體威脅不大的事件,來訪者有一些情緒反應和回避行為,社會功能遭到部分破壞但能維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且反應對象沒有泛化,可排除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jīng)癥性心理問題。
根據(jù)許又新提出的確定神經(jīng)癥的臨床評定法,病程不到三個月,評1分;痛苦程度須靠別人幫助才能擺脫,評2分;能夠照常工作學習以及人際交往只有輕微妨礙,評1分;總分4分,再綜合來訪者的其他信息和現(xiàn)實狀況,可排除神經(jīng)癥。
四、咨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jù)評估與診斷,與來訪者協(xié)商,確定以下咨詢目標:
1.近期目標與具體目標:幫助來訪者剖析來訪者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良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消除其不合理的認知和行為模式,構建新的認知行為模式。換言之,改變來訪者認為拒絕別人就會很糟糕、會被人討厭的錯誤觀念,消除其情緒低落狀態(tài),恢復與同學的正常交往,同時學會拒絕他人,建立健康的交往模式。
2.終極目標與長遠目標
完善來訪者的個性,幫助其建立良好的認知行為模式,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激發(fā)潛能。
五、咨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詢方法與適用原理
根據(jù)來訪者的癥狀表現(xiàn),比較適合用合理情緒療法,并輔之模仿法。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可以找出來訪者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不合理觀念,使其認識到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的原因;運用模仿法,特別是角色扮演可以訓練來訪者建立健康的交往模式。
(1)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國創(chuàng)立。這種理論強調情緒的來源是個體的想法和觀念,個體可以通過改變這些因素來改變情緒。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fā)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fā)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反映及行為結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fā)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指出,誘發(fā)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fā)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chǎn)生。
(2)模仿法。
模仿法(modelling),又稱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現(xiàn)某種行為榜樣,讓其觀察示范者如何行為以及他們的行為得到了什么樣的后果,以引起他從事相似行為的治療方法。
角色扮演是模仿法的一種具體方式。該方法是由咨詢師和求助者一起扮演一個確定的情境,咨詢師扮演求助者生活中遇到的人。這個方法常常由幾個類似于生活中人際交往情景部分組成,用來幫助求助者學習和別人交往的技巧。
2.雙方各自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1)求助者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責任:向咨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積極主動與咨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yè)。
權利:有權了解咨詢師的受訓背景和職業(yè)資格;有權了解咨詢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有權選擇或更換合適的咨詢師;有權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對咨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xié)商權和選擇權。
義務:遵守咨詢機構相關規(guī)定;遵守和執(zhí)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內容;尊重咨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咨詢師。
(2)咨詢師的責任、權利與義務
責任:遵守職業(yè)道德,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并說明保密例外。
權利:有權了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相關的個人資料;有權選擇合適的求助者;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tài)度,有權提出轉介或中止咨詢。
義務: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訓練背景,出示營業(yè)執(zhí)照和執(zhí)業(yè)資格等相關證件;遵守咨詢機構的有關規(guī)定;遵守和執(zhí)行商定好的咨詢方案各方面內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訴求助者。
六、咨詢效果評估
1.來訪者自我評估。
通過心理咨詢,來訪者發(fā)現(xiàn)了自己以前人際交往中的許多不合理的想法,現(xiàn)在這些想法已經(jīng)不再形成困擾,情緒已經(jīng)平復,跟上鋪的室友恢復了正常交往,學會了拒絕他人,只是偶爾還有點擔心,認識到了自己的優(yōu)點,更喜歡自己了。
2.來訪者室友評估。
人又開朗起來,愿意呆在寢室,跟大家在一起,跟上鋪同學關系較好,相互幫助。
3.咨詢師評估。
通過觀察、回訪,已基本達到預期目標,來訪者情緒狀態(tài)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有所提高,更加悅納自我。
七、總結與反思
來訪者敏感的個性源于家庭,通過投射,把問題暴露在人際交往中,并形成表里不一的交往方式,內心充滿矛盾、沖突和痛苦。固有的交往方式帶有強迫性,根深蒂固的不合理觀念不能自知,加之來訪者不能自我悅納又極力渴望被人接納,導致其陷入人際沖突的深淵不能自拔。來訪者要完全擺脫痛苦解決問題,需要自己的很多努力,也需要學校、家庭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