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引導,既不能是旁征博引,喧賓奪主,也不能是亦步亦趨,而應(yīng)該是巧而不發(fā),導而弗牽。
關(guān)鍵詞:適時引導;時事;社會現(xiàn)象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07-019-1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改革是個熱門話題,但政治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現(xiàn)象依然相當普遍,學生在學習上往往處于被動地位。這不僅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而且不利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難以促使學生個性的完善和發(fā)展。而思想政治課的施教之功,貴在轉(zhuǎn)化,巧在引導。
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引導,既不能是旁征博引,喧賓奪主,也不能是亦步亦趨,而應(yīng)該是巧而不發(fā),導而弗牽。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引在學生興趣不濃之時。上課伊始,學生的興趣往往還停留在課間的某些活動上,他們或回味著球賽激烈的競爭,或琢磨與某位同學繼續(xù)“舌戰(zhàn)”的策略,或自我陶醉于課前的某件“杰作”等等。即使學生的注意力轉(zhuǎn)向了課堂,但他們的感情處于睡眠狀態(tài),學習興趣不會很濃。如何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使之進人最佳的學習情境呢?我總是想方設(shè)法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學習情境,以達到引人入勝之功效。如,在學習“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首先播放了一段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召開的視頻。形象生動的畫面,莊嚴肅穆的場面,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特別是同學們看到全國人大代表秩序井然、昂首挺胸地邁入人民大會堂,都非常迫切地想知道人大代表究竟是怎樣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quán)力的。此時,我順勢引入課題,在黑板上板書出“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然后,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時地穿插播放相關(guān)視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思維積極主動,出現(xiàn)了生動活潑、和諧共振的教學局面。
二、引在學生是非混淆之時。當代中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和世紀交替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在課堂上,在社會大眾傳播媒介中接受的教育、觀念,都使他們的思想意識更具開放性,更少教條主義的束縛,他們思維敏捷,易接受新事物、新觀念。但是,他們由于知識水平、生活閱歷等因素的限制,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往往易走極端,混淆是非,這是正常的。我們既不能沾沾自喜于他們的種種優(yōu)點,也不必憂心忡忡于他們的種種不足,而應(yīng)當正視現(xiàn)實,充分發(fā)揮教學的政治導向作用,引導他們運用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從而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例如,面對當前社會中的“看客”現(xiàn)象和“見義勇為者”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教師要引用有力的證據(jù),堅持辯證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澄清思想上的疑慮,提高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引在學生偏離主題之時。思想政治課教學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學生積級主動地掌握基礎(chǔ)知識、發(fā)展認識和實踐能力、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過程。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wù),筆者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有目的思維。例如,指導自學時,要通過自學提綱引導學生把握主題;課堂提問時,要抓住教材本身存在的教學中不可回避的主要矛盾設(shè)疑,以突出主題;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當學生離開課堂討論的主旨而“節(jié)外生枝”、“鉆牛角尖”時,教師要及時引導,撥正“航向”。至于那些討論中所出現(xiàn)的、學生又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可適當點撥解扣,給學生鋪路搭橋,引導他們到達成功的彼岸。
四、引在學生欲罷不能之時。思想政治課教學內(nèi)容的一個突出持點,就是貼近社會,時代感強。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因教學內(nèi)容所涉及到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而興趣盎然,迫切要求教師來講解和回答.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就此收場,學生的情緒就會冷卻,就會感到“無味”,從而產(chǎn)生厭學情緒。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洞悉學生的心理,適時地引入“時政要聞”,讓時代的活水在教學園地里流淌。這樣教學,不僅活躍和充實了課堂教學,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課外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五、引在學生情感陶冶之時。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一個涉及到師生在理性和情感兩個方面互動的人際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情能扭住求知的心,情能點燃智慧的火。只有以情動人,才能進一步以理服人。而學生的情感不是自發(fā)產(chǎn)生的,它同樣需要教師的引導。譬如,在學習“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之時,我就巧妙地設(shè)計了這樣一段精彩的結(jié)束語:“每個同學都在語文課本上看過這樣一幅插圖——人民英雄紀念碑。面對這幅畫面時,你們有什么感想呢?(停頓片刻)在一個陽光灑滿天安門廣場的上午,我瞻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巍峨、雄偉,它有10層樓那么高??吹剿?,先烈們的高大形象就在眼前;??!堅韌、莊嚴,它全是花崗石、漢白玉堆砌而成,它象征著革命先烈意志如鋼,精神永存。站在紀念碑前,憶中國革命經(jīng)歷的艱苦歲月,看現(xiàn)在獲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過去,為了祖國的獨立和解放,無數(shù)革命先烈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今天,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同樣需要這種為祖國獻身的精神。英勇獻身精神要體現(xiàn)在實際中,我們青少年要關(guān)心祖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認真學習,努力掌握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立志為把祖國建設(shè)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奮斗?!苯處煱褵o聲的文字變?yōu)楦星樯蕽夂竦挠新曊Z言,情理交融,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撥動了學生的心弦,激發(fā)了他們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效國之行。
總之,教師的引導貴在自覺、及時、巧妙,貴在效果優(yōu)化,而要達此之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須頑強地苦練教學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