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軍事歷史上永恆不變的定律。在商場上,「成功者講故事,失敗者談教訓」也是人類社會古今中外的普遍現(xiàn)象,在商場,只要是成功者,勢必能總結出一套一套的「成功經(jīng)驗」。當郭臺銘成功時,無人不想聽聽他的成功故事;當王雪紅成功時,主動幫她總結成功經(jīng)驗者不計其數(shù),可是,對失敗者,比如說王又曾,再比如說朱安雄、翁大銘、楊天生……十多年前,他們哪個沒在臺灣呼風喚雨過?如今,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
成功者固有「動聽的故事」可講,失敗者又何嘗沒有「驚人的教訓」值得回味?王又曾也好,朱安雄、翁大銘、楊天生也罷,不管他們當初是南霸天、中霸天、北霸天……一旦他們失敗,他們就什麼都不是了,無需多久,他們一度輝煌的歷史,就會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消失。
其實,對後來者來說,有機會聆聽成功者總結的動聽故事,對開拓事業(yè)固然重要,但是,若能深入研究輝煌者真誠的失敗歷史,又何嘗不是一種收穫?
大陸知名的民營企業(yè)家——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民生銀行副董事長劉永好對成功與失敗的總結就是6個字:順潮流、快半步。
劉永好說,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順應了潮流。他從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經(jīng)歷發(fā)現(xiàn),與他同一個時代的民營企業(yè)家,幾乎是每年開會都有「消失的」——不是企業(yè)垮了,就是在其它方面出事了。
劉永好說,無論企業(yè)大小,都要順應國家政策潮流、順應產業(yè)發(fā)展潮流、順應市場需求潮流。按照劉永好的標準,那些已成「歷史案例」的輝煌企業(yè)家,就是失敗於沒能順應潮流。所謂「快半步」,劉永好的經(jīng)驗是,凡事不要搶第一,搶第一風險比較大,如果前面有個「老大哥」領路,自己走起來就會少走彎路,但是,又要比其他同業(yè)走得快,否則,很快就會被人超過並拋在後面。
「順者昌,逆者亡?!惯@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臺商20年前西進大陸是順應潮流的典範,很多彼時「該死沒死」的企業(yè)如今已成長為跨國集團了,當大陸目前積極推動經(jīng)濟增長方式轉變時,大陸臺商是否看清了潮流?是否能順應這個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