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重現(xiàn)六大標志性歷史建筑
多年來,生活在古城北京的人們見到最多的恐怕就是肆無忌憚的拆遷,然后又莫名其妙的蓋。這種反復一直在一座座高樓大廈的勃起中持續(xù)著,時而堅挺,時而萎靡。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人的問題,還是那些該死的舊建筑著實令人討厭。這恐怕是既得利益者們所不愿提及的。所以,我們只能粗糙的看看眼前的事實。在梁林故居拆毀的巨大漩渦還未平息之際2月24日《新京報》的一則報道吸引了我:北京市準備在六個地點,實施歷史文化名城標志性景觀的恢復,包括北京外城西南角樓、永定門箭樓及甕城、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天橋地表標志、內(nèi)城西南角樓、地安門雁翅樓,恢復后將復原北京古都的“凸”形輪廓。為此,《世界藝術》雜志記者分別對這六處地點進行了實地考察,拍攝及訪問,呈現(xiàn)給大家的遠非是:“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钡你裤接洃?。而是令人心痛膽寒的無奈夢魘。
——采訪手記
永定門城樓
永定門是北京外城七座城門之一,是北京外城的正門,位于外城南垣正中,北京中軸線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意為“永遠安定”。城樓為兩層,面闊五間(24米),進深二間(10.5米),綠琉璃剪邊灰筒瓦重檐歇山頂。城樓下為城臺,前為1544年增建的甕城,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重建,將城臺加高至26米,重建甕城,在甕城正面增建單層箭樓(辟兩層箭窗)。箭樓規(guī)制甚小,面闊僅三間(12.8米),進深一間(6.7米),單檐歇山頂灰瓦。甕城為方形,東西寬42米,南北深36米,外側兩端抹為圓角。箭樓辟兩層箭孔,南面每層7個,東西每層3個。箭樓城臺下辟單孔券門。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占領北京后,拆除永定門西側部分城墻,將原在城外馬家堡的京津鐵路終點站移至天壇。1901年修建前門火車站時又在城門東側增開豁口,鋪設新路軌。1951年為改善永定門交通,拆除了甕城和東西兩側的城墻。城門及箭樓于1957年被拆除。
2003年,在北京市人大代表的提議下,為了恢復北京中軸線的城市規(guī)劃和景觀,在原址稍北的位置重建了永定門城樓。2005年,完成了城樓的彩繪,永定門采用雅五墨旋子彩畫。2009年9月,永定門南廣場落成,總占地面積2 2公頃,跨越北京護城河和南二環(huán)。
甕城
甕城簡單的說就是大城外的小城,是為了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nèi)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于中國古代城市城墻的一部分。甕城兩側與城墻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御設施。甕城城門通常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
事實上甕城和永定門城樓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甕城的形制在冷兵器時代能夠很好的抵御外敵的入侵。
外城西南角樓
外城西南角樓又稱右安門角樓,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灰筒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樓連城臺通高16.6米;南側、東西側分別面辟兩層箭窗。1958年完全拆除。北京的外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在內(nèi)城城墻外加建一圈外城,意在增強城池安全,抵御外敵入侵。
由于資金不充足,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只有14公里,開有7座城門,包括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東便門和西便門。外城只修建了內(nèi)城南面部分,此后未再擴延,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就形成了“凸”字形?,F(xiàn)在二環(huán)路和南二環(huán)路,就是沿“凸”字形輪廓線修建。
今天的外城西南角樓位置已經(jīng)為中國鐵道出版社和大觀園公交站占,唯一能證明這里是外城西南角樓的地理證據(jù)就是外城的護城河在此拐角。
外城東南角樓
外城東南角樓位于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內(nèi)側的東南角樓,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北京城的角樓。它處在北京站東南殘留的一段城墻末端,現(xiàn)存角樓建成于明正統(tǒng)四年(1439),此后歷代均有修繕。
外城東南角樓北京外城東南角樓緊鄰外城7座城門之一的左安門,在明清時期,外城東南角樓,又稱左安門角樓。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北京外城整體拆除過程中,左安門角樓也于1955年不復存在。
2011年9月,東城區(qū)官方網(wǎng)站就復建北京外城東南角樓,進行項目公示和征求意見,外城東南角樓有望2013年原貌重現(xiàn)。和西南角樓一樣,今天唯一能證實這里是外城東南角樓的地理證據(jù)就是這條護城河在此拐角。
天橋
天橋,準確的說應當有兩個含義:一是橋的本身,一是因橋而得名的地方。據(jù)清《光緒順天府志》記載:“永定門大街,北接正陽門大街,井三。有橋日天橋?!边@座橋是供天子到天壇、先農(nóng)壇祭祀時使用的,故稱之為天橋。據(jù)記載,大約在元代建的天橋,南北方向,兩邊有漢白玉欄桿。橋北邊東西各有一個亭子,橋身很高。光緒三十二年,天橋的高橋身被拆掉了,改成了一座低矮的石板橋。后經(jīng)多次改建,至1934年全部拆除,橋址不復存在,但是天橋作為一個地名一直保留了下來。歷史上天橋一帶是一個有自身特色的區(qū)域,但不是一個正式的行政區(qū)劃范圍。
北洋政府時期一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之間的時間,是天橋的黃金時代,民間藝人的表演日趨成熟,大金牙、云里飛等人成為其中的領軍人物,同時新世界游藝園等現(xiàn)代游藝設施的興建,不僅提高了天橋的整體品味,同時也使天橋進一步成為北京的娛樂中心。
1937年后,由于日本軍隊占領北京,市井蕭條,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以雜耍和其他娛樂也為主要經(jīng)營項目的天橋也隨著時局轉趨蕭條,從此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才稍見起色,但不久由于國共內(nèi)戰(zhàn)和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天橋再次遭到打擊。
1949年后,新的北京市政府對天橋進行了整治,清理了市場中的黑社會組織,同時對撂地藝人的演出內(nèi)容提出了管理規(guī)范,禁止了一些內(nèi)容的表演,1957年,由于反右政治運動的爆發(fā)和所謂三年自然災害等人禍的發(fā)生,天橋市場在多方面壓力的共同作用下自動解散了,從此代表北京市井文化的天橋消失了,保留下來的僅僅是一個引人回味的地名。
內(nèi)城西南角樓
北京的外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在內(nèi)城城墻外加建一圈外城,意在增強城池安全,抵御外敵入侵。
由于資金不充足,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只有14公里,開有7座城門,包括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東便門和西便門。
外城只修建了內(nèi)城南面部分,此后未再擴延,此后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就形成了“凸”字形。現(xiàn)在二環(huán)路和南二環(huán)路,就是沿“凸”字形輪廓線修建。
城墻和城樓是北京城最顯眼的標志,但在建國之后,它們中的大部分,因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均遭到了毀滅性的拆除,造成歷史遺憾。這些建國后被拆毀的城樓舊址,將按照原來的建筑形制,建起新的標志性建筑,讓人們能在地理上對于北京原有的“凸”字形城廓,形成一定的直觀感知。
今天的內(nèi)城西南角樓還幸存著一段舊城墻,但已經(jīng)被改造成與新磚結合的墻面。殘存的城墻已經(jīng)被鐵柵欄圍住。周圍是林立的高樓大廈和高高架起的立交橋,城墻在這個位置顯得尷尬萬分!
地安門燕翅樓
地安門是明清皇城北門,位于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樓以南。是北京城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門。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修,改名地安門。整體建筑為宮門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中央三間為通道,左右各兩間作為值房。1954年底至次年初,以整治道路交通為名開始拆除,從此,京城北中軸線上具有590年歷史的著名景觀徹底消失。1955年2月,后門大街(今地安門大街)的道路改擴建工程全面竣工。當時,因為一些社會名流對拆除地安門有疑義,于是有關部門對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過梁、柱子、柁、檁一一編號登記造冊,連同磚石琉璃瓦等一起運往天壇,計劃在天壇內(nèi)北側照原樣復建地安門和雁翅樓。此后,天壇內(nèi)發(fā)生火災,堆垛在那里的木質(zhì)材料全部化為灰燼,復建地安門和雁翅樓的計劃也隨之徹底擱淺。
兩座燕翅樓分布在原地安門門樓左右兩側,為二層建筑,曾為清朝政府內(nèi)務府滿、蒙、漢三旗公署。每座面積大約300平方米。民國驅逐末代皇帝出宮時,部分太監(jiān)曾暫棲于此樓。此前西城區(qū)在街巷環(huán)境整治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燕翅樓遺存。
2011年6月12日,北京市文物局宣布,本市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正式啟動。修繕、復建后的燕翅樓不會是全木質(zhì)結構,但在外形和內(nèi)飾上,會盡量保證原汁原味。修繕后的燕翅樓在作為地安門新景觀的同時,還將有計劃地開發(fā)利用它的其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