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原名為子鵑或子規(guī),農(nóng)家則叫它做布谷鳥或催耕鳥;春夏季常在飛行中啼聲凄苦,晝夜不絕,聽起來似乎叫的是“歸歸呀”。此鳥在我國黃淮以南所在多有,似乎四川境內(nèi)偏多。子鵑被更名為杜鵑,出于一個流傳了三千年的民間傳說。相關(guān)的歷史人物叫做杜宇,大約是生活在西周時期的一位有所作為的蜀王。古蜀人生活繁衍在今成都市所轄區(qū)、縣和涪江上游的丘陵地帶,自新石器時期至公元前613年被秦軍滅國止,一直是中原以外獨立發(fā)展的方國。蜀國后期農(nóng)業(yè)興旺,杜宇正是蜀人由半耕半獵或半耕半漁進(jìn)步到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轉(zhuǎn)折期的關(guān)鍵人物。
古蜀無文字,更無史書,其大事通過口傳而被后人追記下來的,現(xiàn)僅在東晉(317—420)常璩的《華陽國志》的第三卷《蜀志》中讀到殘存的故事?!妒裰尽氛f:“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wù)農(nóng),一號杜主……移治卑邑,或治瞿上?!倍庞钪暗氖裢蹙O(shè)治在丘陵地帶。杜宇移治川西盆地中心的卑邑(今郫縣)或瞿上(今新津牧馬山),足見他對開發(fā)當(dāng)時沼澤和濕地偏多的地帶有了辦法,他率領(lǐng)青壯疏通水系,令沼澤相連,修筑臺田,擴(kuò)大耕地。蜀民于焉足食,杜宇亦自以為“功德高諸王”號稱望帝。杜宇的晚年并不幸運,蜀國遭受水災(zāi),其相開明率青壯開挖人功河道排除內(nèi)澇,入于岷江主流(今稱外江)。開明功高,“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值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務(wù)農(nóng),迄今巴蜀民農(nóng)時先祀杜主”。
這里“法堯舜禪授之義”一段話其實是讀孔孟之書的常璩的文飾之辭,讀上面引文中蜀人聞鵑鳴而思念杜宇,令人相信,杜宇的下場是被迫讓位并出走的。開明即位后,稱叢帝。王室聚積財富臣仆,勢力足以臣服諸小邦,遂改蜀王的聯(lián)盟制為子承父位的開明王朝。開明傳至第十二世,始滅于秦,歷經(jīng)二、三百年的王朝,后世只存在于故紙堆里,而杜宇去國難歸的遺恨則在鵑聲中流傳千古。
“杜鵑”或“啼鵑”二字在漢語詩文中常用來代表對故國、故鄉(xiāng)、舊君或舊情的眷念,它比一般的典故用得更為間接,更為泛化;成為一個文學(xué)符號。下面是一些例子: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鵑
(唐·李商隱)
只有杜鵑能勸道 不如歸
(宋·辛棄疾)
從今別卻江南日 化作啼鵑帶血歸
(宋·文天祥)
南人墮淚北人笑 臣甫低頭拜杜鵑
(汪元量宋亡后作)
小臣東海淚 望帝杜鵑紅
(清末·康有為)
隋唐以來杜鵑又成為花名,且為近代所稱道的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我國長江流域和南方各省野生的小灌木映山紅以花期長和密生紅艷的花朵為唐代的園藝師看中,馴化后成為盆栽或地栽的花卉。當(dāng)時王公富室莫不崇尚養(yǎng)花,映山紅亦受到喜愛,遂賜以美名曰杜鵑花。此名來自杜鵑悲鳴不息、啼血成花的設(shè)想,這在下面的詩中提到:
杜鵑花
宋 楊巽齋
鮮紅滴滴映霞明,盡是冤禽血染成。
羈客有家歸未得,對花無語兩含情。
李白晚年流寓皖南時曾有《宣城見杜鵑詩》,其全文為: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杜鵑鳥鳴時正當(dāng)此花盛開之時,白居易有首《山石榴,寄元九》:
山石榴,一名山躑躅,
一名杜鵑花,杜鵑啼時花撲撲,
九江三月杜鵑來,一聲催得一枝開。
……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
……
映山紅在適宜的條件下大片野生,湖北麻城龜山和湖南瀏陽大圍山均有上萬畝的杜鵑林,成為旅游業(yè)資源,年年興辦杜鵑花節(jié)。
附志:在植物分類學(xué)上映山紅屬于Rhododendron屬,中國植物學(xué)界稱之為杜鵑花屬。此屬中計有高大喬木至矮小灌木的植物共九百余種,生長于我國的有六百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