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工作者常常置身于各種矛盾關系之中,他們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倫理困境。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人們在生活方式、權利觀念、文化、宗教觀念等方面存在價值沖突,社會工作者很難根據(jù)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做出既符合社會倫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選擇。但許多理論工作者還是企圖尋找一些可能的途徑,以幫助社會工作者在面臨選擇困境時做出正確的倫理決策。
【關鍵詞】倫理困境;價值沖突;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關注的領域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住房、生活必需品、照顧、安慰、幫助以及發(fā)展機會等與個人生存相關的方面。從最基本的方面來看,社會工作者的主要職責是:減輕貧困和社會剝奪;當一個家庭有缺陷時,能給予孩子常規(guī)的照顧并幫助其成長;支持對依賴者或殘疾的成年人的照顧;幫助對侵犯者的社會控制;改善社會教育;促進社會改革等等。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每個社會提供給其成員的照顧和關懷也在同步增加,人們關于照顧標準和生活質量的社會期待也會相應提高。所有發(fā)達國家都在逐漸增加對那些沒有援助就不能獨立生活的人(殘疾人和老年人)的照顧,這種關懷和照顧在體現(xiàn)了一個社會的人道義務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倫理問題。例如,一個人是否有權利拒絕任何形式的社會關懷而選擇過一種悲慘的生活?從一般的道德原則來看,人們有權利根據(jù)他自己的愿望去行動,根據(jù)他自己的原則去選擇他想過的生活,只要這種選擇沒有傷害他人。但當個人的選擇傷害到自己的時候,社會是否有責任去干預?社會是否允許一位80歲的老人自我選擇凍死在街頭?這涉及到個人選擇和社會責任的關系問題。
一、案例介紹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白廟子鎮(zhèn)敬老院是一所農(nóng)村集中供養(yǎng)“五保”老人的場所,是國家承辦的農(nóng)村老年福利事業(yè),在這所敬老院有一間集體宿舍里有這么一個特殊的“家庭”。W大爺(為保護被訪者的隱私,本文中的人名和稱謂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技術處理)今年80歲,以前系某制糖廠的工人,其老伴幾年前患乳腺癌去世,隨后自己就和兒子一家生活在一起。兒子一家是一個挺幸福的四口之家,兒子、兒媳、孫子和孫女。然而這樣的生活沒過多久,W大爺遭受了沉痛的打擊:W大爺?shù)膬鹤釉谝淮蝿辙r(nóng)回來的路上被村中一個有錢人養(yǎng)的三條惡狗吃掉。本來大爺?shù)膬合本突加邢忍煨园d癇,自從丈夫去世后,大爺兒媳婦的精神更是受到嚴重打擊,眼神時常呆滯、恍惚,漸漸的兒媳婦精神變得不正常了。W大爺?shù)膶O子孫女在其媽媽精神失常后也慢慢得病。W大爺兒子去世后得到一筆20萬元的賠償金,大爺想用這筆錢給孫子孫女看病時,這筆錢卻被大爺?shù)奈ㄒ挥H身女兒和女婿卷走,大爺發(fā)現(xiàn)時女兒女婿家里已經(jīng)是人去樓空……孫子孫女因為沒錢及時看病后來均患嚴重的智力障礙?,F(xiàn)在W大爺和兒媳、孫子、孫女住在敬老院的一間宿舍里,一家人依靠每月領取政府最低補助60元艱難度日。
二、社會工作倫理困境
(1)敬老院是農(nóng)村集中供養(yǎng)“五?!崩先说膱鏊琖大爺帶著自己的兒媳、孫子、孫女入住多少有些不合乎敬老院的規(guī)定,那么在做出利益選擇時,一個社會工作者應忠誠于國家規(guī)定還是忠誠于案主?(2)W大爺?shù)膶O女如今已經(jīng)是23歲,自己沒有自理能力,W大爺在80歲的高齡下還得照顧孫女,那么就像幾年前江蘇南通兒童福利院為兩名弱智女孩做了切除子宮的絕育手術一樣,如果有人也想為這個弱智女孩切除子宮,這是否符合她的最大利益?判斷的標準是什么?(3)按照法律規(guī)定W大爺?shù)呐畠号鰬摫蛔肪糠韶熑尾⑹艿椒芍撇玫模@樣就可以緩減大爺一家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困境并減輕敬老院的負擔,以便為其他也急需敬老院幫助的老人們服務,可是W大爺自己堅決不提出女兒的名字,提起來就痛苦的說:“就當我沒有女兒……”W大爺是有自決的權利,社會工作者是應該尊重大爺?shù)臎Q定還是應該按照法律規(guī)定更好的處理該事件呢?以上問題是社會工作的實務領域中社會工作者常常遇到的、難以做出決策的問題。
三、處理倫理困境的決策
(1)對好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沒有什么比“關于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好的生活方式”的問題更能引起人們的爭議,這的確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一個社會工作者不能按照自己所理解的好的生活方式去安排案主的生活。就W大爺?shù)陌咐?,從現(xiàn)象本身分析和判斷,老人似乎應該將兒媳孫子孫女送到其他殘疾人福利機構,這樣大爺自己可以省去不少麻煩事情,而且殘疾人福利院的照顧會比大爺照顧的專業(yè)一些,更能符合兒媳孫子孫女的利益。如果一個社會工作者綜合各種評估方案,做出了勸說或配合敬老院強迫老人將兒媳孫子孫女送進殘疾人福利院的抉擇,且這一抉擇的結果是導致了老人或者兒媳孫子孫女的非正常死亡,那么,社會工作者的行為多少會遭到一些責難。如果W大爺寧可冒著某些危險,也愿意選擇自由的溫馨的一家人生活,那么,我們除了尊重他的選擇,好像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因為我們對安全的需要的理解也許與老人的理解南轅北轍,他或許認為他最大的快樂安心就是跟這剩下的幾個親人每天待在一起并盡力照顧他們,而過的累不累、身體的承受能力、占用敬老院本該屬于其他老人的床鋪等他卻毫不關心。所以,我們即使根據(jù)大多數(shù)人認為的好的生活方式來安排案主的生活,也無法確保我們的行為一定會產(chǎn)生好的結果。所以,社會工作者最好的選擇就是尊重案主。(2)公共資源的分配。社會工作者自身的價值觀會對他們的實際工作產(chǎn)生影響。從實踐上看,社會服務的潛在要求是無限的,但滿足要求的資源卻總是有限的??梢哉f,個體對資源的需要永遠大于資源的供給。那么,社會工作者應依據(jù)什么標準來分配有限的公共資源呢?社會工作者一般都會根據(jù)上級的指令、案主需要的緊迫性以及專家評估方案等來進行資源分配,但他們對一個事物的重要性的認識及價值判斷,不可能不對分配及方案實施發(fā)生影響。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公共資源無論分配給誰都是正當?shù)?,或都無法證明它是不正當?shù)?,這種時候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例如,社區(qū)居委會多出來的一間房子是用于老人閱覽室,還是少兒活動站,很難說哪個決定更公正。再如,一筆無特別指向的慈善捐款,是用來幫助貧困家庭,還是用于幫助勞教釋放人員的再就業(yè),情形也是如此。所以,在W大爺?shù)陌咐?,敬老院有限的宿舍無論是分配給其他有需要的老人還是分配給像W大爺這樣的一家人,很難說哪個更公正合理。一種由人去實踐和操作的工作,必然會受到人的價值理念的影響。社會工作者認識到這一局限性,就應該在公共資源的分配中避免褊狹,多一些理性和公正。(3)案主利益最大化。案主利益最大化,是指選擇那種對案主造成最小傷害、并使之獲得最大福利的行為。那么對W大爺?shù)膶O女來說切除子宮是否符合她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呢?也就是說,這一行為給她帶來的好處是否超過了它所帶來的害處呢?可能她每次經(jīng)期遭受巨大痛苦和可能因無知而受孕是支持這一做法的最強有力的理由。因此切除子宮就符合W大爺孫女的利益。盡管切除子宮也會給她帶來負面的影響(例如,損害了弱智女孩身體的完整性,做手術時她要遭受痛苦)。但這一行為給她帶來的好處顯然超過了害處。在評判一個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時,案主利益最大化是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但在做出這類決策時必須非常謹慎,且實施時需有嚴格的審批制度。此外,還要經(jīng)得起以下兩條倫理上的拷問:一是公平性。即你所采取的行為如果發(fā)生在你自己、家人和朋友身上,你是否愿意?二是普遍性。即在其他類似的情況下,你是否也愿意采取此種行為?凡是不能滿足這兩條原則的行為,我們都很難說它是正當?shù)?。惟其如此,我們才能確保當事人的權利和利益不輕易遭到忽視和損害。(4)社會利益與案主利益。一般而言,自我總是愿意選擇那些在不違背社會利益的條件下能夠促進自身利益和福利的安排,但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案主會選擇一些既傷害社會利益又傷害自我利益的方案,或選擇不傷害社會利益但傷害自我利益的做法。如前所述,如果W大爺不追究其女兒的法律責任,選擇了一種傷害自我、傷害兒媳、孫子孫女的存在方式,我們能否遵循“讓案主自我決定”這一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呢?社會的責任是使每一個公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盡可能地提升每一個公民的福利水平。而自我傷害的存在方式與社會進步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如果社會工作者或社工機構在任何情況下都遵循“案主自我決定”的倫理守則,那么,我們就可能沒有履行肩負的促進社會福利的社會責任。因此,當案主利益與社會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社會工作者應秉持什么原則去進行協(xié)調工作,以履行自己作為社會橋梁的角色作用,這的確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般而言,在不違反社會利益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利益,這是社會工作者比較顯見的義務和責任。但當兩個主要的顯見義務(例如,尊重案主的自我決定權的義務和促進案主健康的義務)發(fā)生沖突時,就要求一個社會工作者要去辨識他的實際義務,即在兩個或更多的主要義務之中進行協(xié)調和選擇。在具體的社會工作實踐中,下列幾種情形都使我們很難尊重案主自我決定這一原則:一是當案主的行為使案主的生命處于危險之中,且案主(如有嚴重自殺傾向的人、無能力自我照顧的老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個人無法控制意外發(fā)生;二是案主的主觀偏好(如酗酒、藥物濫用)違反社會倫理;三是案主的行為屬嚴重的犯罪行為,有可能侵害第三方的利益;四是案主喪失了必要的理解力、智力去做出重要的生活決定。把不同的個人需要和更廣泛的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加以考慮,使社會利益與案主利益趨于一致,這是社會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社會工作者常常需要考慮所有的因素,采取更寬泛的視野,才可能把社會的總的改進目標與個體不同的實踐和情感的需要平衡起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社會工作倫理不能像其他職業(yè)倫理那樣將自己的使命僅僅局限職業(yè)道德和倫理守則的考慮上,而必須從更加宏觀的角度考察社會工作專業(y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層次的倫理問題,并做出相應的應對對策。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特殊性要求從業(yè)者必須具有高度的倫理敏感性和道德自律性,因而還必須加強對從業(yè)者應具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便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處理倫理困境時這種理論能夠真正幫助到他們。
參考文獻
[1]孫?。鞣缴鐣ぷ鱾惱碓谥袊就粱奶轿鯷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2]沈黎,劉斌志.雙重關系——社會工作中專業(yè)關系的倫理困境[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3]江婭.社會工作中的倫理困境和價值沖突[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1)
[4]王玨.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工作倫理原則的構建[J].天府新論.2008(S1)
[5]羅肖泉.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J].廣西社會科學.2003(9)
[6]羅肖泉,尹保華.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倫理議題[J].學術論壇.2003(3)
[7]羅肖泉.踐行社會正義——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8]Frederic G.Reamer著,包承恩,王永慈譯.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M].臺北:洪葉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