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電影里都有少男少女或天真的孩童舉著蒲公英花球在草地上奔跑的鏡頭,有時是兩人相對,輕輕一吹,傘兵一樣的種子悠悠飄向遠方。那時的導演肯定覺得,這是能夠想出來的最有詩意的畫面了,既象征著安寧和幸福的日子,也象征著純真。用在戰(zhàn)爭或動亂主題的影片里,效果尤其好。生離死別,愛恨情仇,人間的悲喜劇沒完沒了地輪回,蒲公英照樣開放和枯萎,但鏡頭里的土地已被踐踏,在陰郁的光線里,矮小的蒲公英失去了金子一樣的顏色,變得和江水一樣污濁。
想來比喻和象征并不都是永恒的,除非依附特定的權力和控制系統(tǒng),變成制度和條規(guī),或者成為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它們?nèi)匀豢梢员活嵏?。大約宋元以后,烏龜不再表示長壽,沒人再取名為“崇龜”或“龜年”。從前的四靈之一,如今變成不堪入耳的臟話,這一跟頭摔得夠結實。孩子們還會吹蒲公英的花球,不過,不再那么時尚了,除非你把蒲公英染成粉紅色或紫色。
兒子小時候,我領他去公園,一路上蒲公英的黃花星星點點。找到特別大特別圓的花球,吹給他看。他高興,學著吹,還會多折一些,預備拿回家去。但走不多遠,由于風,由于身體的晃動,花球散盡。于是再去折,結果一樣。直到終于喪失了興趣。
我還會一種蒲公英的玩法,農(nóng)村孩子玩慣的,不太合時宜了,因為不衛(wèi)生。摘下蒲公英的花莖,掐去花朵,中間一段空心管。將一頭掰開一厘米,掰成四瓣,微微扳平,形成一個托。捏一個綠豆大的泥球,放在托上,躺在草地上,豎直了花管輕輕吹,小泥球就會漂浮在托上,上下翻滾。
吹泥球不需要技術,只要掌握好吹的力度。力小,吹不起來;力太大,泥球會掉下去。
躺在春天的草地上吹泥球,這也算樂子?事實上,現(xiàn)在想起的很多小時候的事,都算不上樂子。就說躺在草地上,固然風輕日暖,然而事情是很無聊的,有時就是摘一些草葉在嘴里咬,或者抓著一只尖頭蚱蜢,捏住后腿,讓它立直了身子,搗蒜一般不停地點頭。他們告訴我,這是讓蚱蜢給你磕頭。雖然它不會口稱老爺,這么任勞任怨地磕頭不止,你感覺是很爽的呀。
于是就讓蚱蜢一直磕下去。后來,蚱蜢嘴里就流出咖啡樣的口水來,不知是累的,還是生氣了。
蒲公英的花酷似菊花,假如一株上能夠多朵齊放,花期長些,說不定有人會在窗臺上種它。很多花卉都有變種,顏色、花萼的形狀和大小、單瓣、重瓣,交叉組合,極盡奇巧。蒲公英顯然是一根筋的植物,繁殖方法那么精妙,對于自身,卻不曾有過改良的念頭。身上從頭到尾,株株雷同。那花,就別提了,你哪怕分個淺黃深黃也好啊。一點都不想登堂入室,過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嗎?
摘自《安慶晚報》2011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