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梳理】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是歷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重要考點之一,能力層級均為B級(理解)。
理解文言實詞和虛詞,考生應從三個方面把握:一、“常見文言實詞”是指《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文言實詞?!俺R娢难蕴撛~”即《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18個文言虛詞。二、文言實詞、虛詞的考查常有語境限制,考生應依據(jù)語境來理解并識別其含義。三、文言實詞考查重點為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虛詞考查重點為“之”“以”“而”“于”“其”“為”等熱點詞。
高考語文對本考點主要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2011年高考語文17套試卷都對文言實詞進行了考查,出題方式都是從選文中選取四個句子來理解規(guī)定的實詞,且大都是選擇不正確的一項。文言虛詞也有大部分試卷設專題考查,題型相對穩(wěn)定:一是用兩兩比較的方法從選文中選出四個虛詞,分別跟課文中相同的虛詞加以比較來考查;二是選取同一材料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虛詞,要求考生比較其異同。
【原題回放】
1.(2011年高考語文江西卷)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屋比延燒,不足憂也(并排)
B.臣請歸節(jié),伏矯制之罪(假托)
C.責大指而已(意旨)
D.亦不能奪之矣(強?。?/p>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忌梢赃\用聯(lián)想已知推斷法,即聯(lián)想課文中有關語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本題D項中的“奪”,考生可聯(lián)系《陳情表》中“舅奪母志”的“奪”字加以理解,其為“改變”的意思。故D項錯誤。
參考答案:D
2.(2011年高考語文安徽卷)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掌握情況。A項的第一個“之”是代詞;第二個“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項第一個“因”是副詞,相當于“于是,就”;第二個“因”是介詞,相當于“通過,經(jīng)由”。C項的兩個“以”,都是介詞,相當于“把”。D項的“乃”都是副詞,第一個相當于“才”,第二個相當于“竟然”。
參考答案:C
【解題技巧】
一、理解文言實詞
1.代入檢驗法
這是在推斷實詞詞義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即將所給的義項放到具體語境中,如果句子通順,就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誤的。如“乃留愈幕府贊軍事”(2011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中“贊”意為“輔佐”,代入后語意貫通,據(jù)此可判斷該解釋是正確的。
2.聯(lián)想遷移法
(1)聯(lián)想教材例句。高考語文所考的文言實詞基本都能在課本中找到其例句或詞義??忌梢月?lián)想其在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其含義。如“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2011年高考語文重慶卷)與“籍吏民”(《鴻門宴》)中的“籍”都是“登記”的意思。(2)聯(lián)想成語推斷。成語大多來自文言文,因此借助成語便可以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如“澤命不渝,信也”(2011年高考語文山東卷)中的“渝”,考生可借助“矢志不渝”這個成語來推斷“渝”是“改變、違背”之意。據(jù)此可判斷選項中解釋為“堅持”是錯誤的。
3.語境推斷法
推斷詞語含義,要結(jié)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huán)境。如果釋義能使語句暢通,那么這個意義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如“以公少年易之”(2011年高考語文江蘇卷)中的“易”有“更換或交換”“改變”“容易”“輕視”等義,再根據(jù)文章語境“老吏曾腆侮法粥獄”可推知,這里應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故選項中解釋為“更換”是錯誤的。
4.詞性推斷法??忌梢赃\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通過判斷詞性的方法對所給選項進行推斷排除。如“先生贖而歸之”(2011年高考語文安徽卷)中的“歸”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不能帶賓語的,且“歸”的對象是人,不是物品,是“返回”的意思,但這里作使動用法,是“讓……回家”的意思。
5.句式推斷法。古人行文,喜歡用整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jié)構(gòu)等,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這樣考生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來推測未知的詞性詞義。如“抵關適斷,船不能行”(2011年高考語文廣東卷)中“抵”與“適”詞性相近,意義相同,都為“抵達、到達”的意思。
二、理解文言虛詞
1.分清詞性
許多虛詞兼有幾種詞性,其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詞性;詞性不同,其意義、用法也往往不同。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中的“則”是副詞,在句中表示判斷,可譯為“就是”。再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則”是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
2.分析語法結(jié)構(gòu)
與文言實詞相比,文言虛詞在文言文中主要承擔一定的語法功能,因此理解文言虛詞可以從分析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入手,從而推斷其意義和用法。如“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2011年高考語文山東卷)中“仲父之言此三者”為主謂短語,“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3.弄清邏輯關系
有些文言虛詞(“而”“以”等)可以表達一定的邏輯關系(并列、遞進、轉(zhuǎn)折、修飾、因果等),考生可以通過分析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來推斷其意義和用法。如“拱手而問曰”(2011年高考語文山東卷)中“而”連接的是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關系。
4.看清標志識別
有些文言虛詞是構(gòu)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性詞語。記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標志詞語或句式,可以提高答題速度和準確率。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是一個定語后置句,“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詞。
除以上幾種方法外,考生一定要掌握并熟記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且重點掌握幾個??继撛~,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答題時得心應手。
【答題誤區(qū)】
1.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基本含義掌握不清,常常覺得不知所云。
2.忽視課本文言例句的指導,不能做到知識的遷移運用。
3.做題僵化,不知從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的含義。
【同步突擊】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題。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曲其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應。居無何,家果失火,鄉(xiāng)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殺牛置酒,燔發(fā)灼爛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鄉(xiāng)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
(選自《說苑·權(quán)謀》)
1.請將下列黑體詞在句中的含義,寫在橫線上。
(1)客有過主人者 過:______________
(2)而不錄言曲突者 錄:______________
(3)鄉(xiāng)居里中人哀而救之 哀:______________
(4)于是殺牛置酒 置:______________
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曲其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鄉(xiāng)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無火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題。
楚有養(yǎng)狙以為生者,楚人謂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眾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實,賦什一以自奉。或不給,則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違也。
一日,有小狙謂眾狙曰:“山之果,公所樹與?”
曰:“否也,天生也?!?/p>
曰:“非公不得而取與?”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
言未既,眾狙皆寤。其夕,相與伺狙公之寢,破柵,毀柙,取其積,相攜而入于林中,不復歸。狙公卒餒而死。郁離子曰:“世有以術(shù)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覺也,一旦有開之,其術(shù)窮矣?!?/p>
(選自《郁離子·術(shù)使》)
1.請將下列黑體詞在句中的含義,寫在橫線上。
(1)或不給,則加鞭棰焉 或:____________
(2)山之果,公所樹與 樹:____________
(3)狙公卒餒而死 餒:____________
(4)眾狙皆寤 寤:____________
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然則吾何假于彼而為之役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有以術(shù)使民而無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題。
孝公既用衛(wèi)鞅①,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币孕l(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數(shù)。于是太子犯法。衛(wèi)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印L?,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家給人足,鄉(xiāng)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居三年,為筑城闕宮庭于咸陽,秦自雍徙都之。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諸侯畢賀。秦封之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③見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于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養(yǎng)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商君弗從。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fā)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比ブ?,弗受,遂內(nèi)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
(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注]①衛(wèi)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兩地十五個都邑,故名。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顯諸侯的儀式。③趙良:秦國隱士。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而循禮者不足多(稱贊,贊揚)
B.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捐獻,獻出)
C.何不歸十五都(回歸,回到)
D.弗受,遂內(nèi)秦(通“納”,接納,收容)
2.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將法太子(依法處治)
B.鄉(xiāng)邑大治(安定,太平)
C.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埋怨,怨恨)
D.夏、殷不易禮而亡(交換)
3.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B.為筑城闕宮庭于咸陽/鄭伯克段于鄢
C.豈其微哉/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D.號為“商君”/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4.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卒定變法之令/君尚將貪商、於之富
B.則何不歸十五都/何竟日默默在此
C.亡可翹足而待/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
D.秦國之所以收君者/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參考答案見本期
善罷甘休 息事寧人
【共義】都指了結(jié)糾紛,不再使事態(tài)持續(xù)下去。
【區(qū)別】前者著重于自己主動了結(jié),后者著重于別人從中調(diào)解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