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粱一夢”的典故出自唐代沈既濟的《枕中記》,講的是唐朝時有個進京趕考的盧生,在離邯鄲不遠的一家旅店投宿,遇到了一位道士——呂翁。二人攀談起來,盧生愁苦于他的窮困,覺得自己必須通過考試改變命運,脫離沒錢沒勢的生活。呂翁聽后笑而不語,只從衣囊中取出青瓷枕遞給他,說:“枕著這個睡個覺吧,包你稱心如意?!?/p>
這時,天色已晚,店主開始煮黃粱米飯,不一會兒,盧生枕著枕頭睡著了。他朦朦朧朧地發(fā)現(xiàn)枕頭上的洞慢慢地大了起來,里面好像也逐漸明朗,盧生于是把整個身子都鉆了進去,這一下子,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過了幾個月,娶了清河的崔氏女子為妻,妻子賢能美麗,家里還很有錢,陪嫁的物品非常豐厚,從此生活也變得富足起來,盧生高興極了。第二年,他一舉中了進士,過了三年,他出任同州知州,又改任陜州知州。治理河道有功,得到百姓擁戴。沒過多久,又奉命任京兆尹。邊塞戰(zhàn)爭時,其任節(jié)度使鎮(zhèn)守邊塞,大破戎虜之兵,開拓疆土九百里,很快升遷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這卻招致了官僚們的妒忌,他們毀謗盧生結黨營私,結交邊將,圖謀不軌。圣怒之下,他和一同被誣陷的人都將被處死,幸虧皇帝身邊寵幸的一個太監(jiān)為他作保,他才免于一死,被流放到偏遠的地方。過了幾年,皇帝重新起用他為中書令,封為燕國公,這時他的五個兒子也都有了功名,盧家成為當時的名門望族。此時的盧生位高權大,聲勢顯赫。一年年過去,他逐漸衰老,身體越來越弱,屢次上疏請求辭職,皇上不予批復。生命將盡之時,他掙扎著病體,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并對皇帝的恩寵表示感激,不久之后死去。
這時,旅店里睡著的盧生打了個哈欠,伸了個懶腰,醒了。他揉揉眼睛,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死,呂翁在他的身旁,店主人蒸的黃粱米飯還沒有熟。原來剛才是一場夢。人生的升官得道、榮華富貴也不過是過眼浮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誰也逃不了生老病死。盧生悟到了“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的道理,萬分感激呂翁的點撥,于是隱居山林修道去了。
后來,“黃粱一夢”也稱“邯鄲一夢”,用來形容榮華富貴如夢似幻,終成泡影,或者比喻不切實際的美夢和一些短促而虛幻的事物。
(選自《讀懂中國:傳統(tǒng)文化拾趣》/王一舸 彭著東 孟琢 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