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璉,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南通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海安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通揚河》、中短篇小說集《貴先生》、散文集《品綠》和《天地玄黃》、長篇報告文學(xué)《海安老師》和《南通好人》。
這些年顛覆了許多觀念,很多熟語口頭語也都過時了,比如說,人怕出名豬怕壯,比如說,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這年頭就怕默默無聞,你說你耐得住寂寞,你安貧樂道,這話不只沒人信,也沒人聽。安貧?騙誰呢?樂道更可笑。道可道,非常道,你擰得清楚?理想?信仰?酸不酸?你不想與時俱進,你背時你一邊待著去。
其實,真正的名人都是有著理想有著信仰的。
說理想說信仰沉重,還是只說名人。
20世紀最大的名人應(yīng)該是毛澤東,他改寫了占地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命運。1966年在北京西郊機場,隔著十米遠的距離,我閱讀過這位名人。敞篷汽車以步行的速度從面前走過,接受著百萬少不更事者的歡呼,我是這百萬分之一。毛澤東遠不止是名人,是巨人,偉人。他并不為響徹云霄的“萬歲”所動,神色凝重,目光深遂,那目光應(yīng)該不只看透10年。
還是說文化名人,輕松。
1986年春天參加作家協(xié)會舉辦的讀書班,忽然聽說劉賓雁來了。劉因為發(fā)表了《人妖之間》等報告文學(xué),如日中天,都想見一見。沒有設(shè)主席臺,也沒有安排會議室,十幾個人擠在一間辦公室里,坐椅子杌子。主持者事先有吩咐,不可以記錄,不可以外傳,只帶耳朵聽。劉賓雁深目,隆準,膚白。令人詫異的是不談文學(xué),只談腐敗,談國是,黨將不黨,國將不國。聽者面面相覷,沒有人鼓掌,也沒有人附和。劉大概感覺到了落寞,講座最后落腳到了江蘇作家群體上,批評這個群體游離現(xiàn)實,不關(guān)心人民疾苦云云。
劉賓雁后來走得很遠很遠,他感興趣的不是文學(xué),是政治。細想起來,劉的離經(jīng)叛道,劉的犀利雄辯,還有劉的偏執(zhí),與文學(xué)風(fēng)馬牛不相及。這時的劉賓雁,與五十年代發(fā)表小說《在橋梁工地上》、《本報內(nèi)部消息》的劉賓雁,早已經(jīng)不是同一個人了。
那年《雨花》刊載我的小說《求婚者》,頭條,還加了編者按。二條是高曉聲的《陳煥生轉(zhuǎn)業(yè)》。高曉聲了不得,因為《李順大造屋》,因為《陳煥生進城》,已經(jīng)紅透了文壇。我當(dāng)然有一點自知之明,知道編輯部的好意是想借名人推新人。問題是名人就是名人,高曉聲的筆力哪里是我等能夠與之比肩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盡管《求婚者》用了四號字,還有不俗的插圖,可是如何比得《陳煥生轉(zhuǎn)業(yè)》的老辣與從容?《陳煥生轉(zhuǎn)業(yè)》發(fā)表之后,《小說選刊》、《小說月報》,還有《新華文摘》紛紛轉(zhuǎn)載,“陳煥生系列”成了當(dāng)代中國農(nóng)民的縮影。大樹底下好乘涼,大樹底下也只能乘陰涼,種不得莊稼的。
事隔10年,1991年,我的一篇散文《月亮上的瓦棱草》獲“金陵明月散文獎”,去南京領(lǐng)獎,見著了高曉聲。他是作為佳賓,從海南飛回來與會的。那時候的高曉聲,經(jīng)歷了文學(xué)熱的退潮,經(jīng)歷了個人婚姻的糾纏起落,一派曾經(jīng)滄海的淡定落寞。賓館里的早餐是自助餐,獲獎?wù)吆襞髥居?,意氣風(fēng)發(fā),高曉聲一人獨坐,守著一盤菜嚼得艱難。
我端著食盤,找一個地方坐下,一個便于觀察的角度。
這人落魄之后在社會最底層掙扎了二十年,二十年之后他把自己變幻成了李順大陳煥生,殺回文壇,丟下了相濡以沫的“小芳”。那年頭熱播《渴望》,沒有人同情陳世美的煩惱,沒有人理解高曉聲的寂寞。我也不理解。我胡亂往嘴里填著食物,聚精會神去讀高曉聲,讀他臉上的溝溝壑壑,讀他眼里的茫然與無助。褪去文學(xué)的光環(huán),獨自進食的分明只是一個糟老頭,一個來日無多的老者。江蘇曾經(jīng)的“探求者”團隊,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文學(xué)前輩們,我認識好幾位,竊以為內(nèi)中最有才氣的當(dāng)屬高曉聲,命運最為坎坷的也是高曉聲。如果不是婚姻與情感熬干了高曉聲最后的心智,李順大陳煥生們會不會在新時期的文壇上跑得更遠一些呢?
政協(xié)編輯《天南地北海安人》,組隊去北京采訪。同行的賁女士說,冰心女兒的住處離這很近,幾個人便都想去看看。
晚飯后散著步就去了。民族大學(xué)教工宿舍樓的一套單元房,因了我們幾個的涌入顯得分外逼仄。冰心女兒熱情,健談;女婿儒雅,寡言。健談的那位滔滔不絕地談著維權(quán)故事,儼然一位民權(quán)斗士。寡言的那位一晚上總共才說了幾句話,多為打斷健談?wù)叩恼勪h。
冰心老人笑吟吟地注視著我們的交談,這位慈祥的文壇祖母,用她的大愛營造了一個童話的世界,乃至于老人的女兒直到今日還徜徉于童話世界之中。肖像的近旁,是老人的手跡,雋秀的小楷,透著老人深厚的學(xué)養(yǎng)與心力。還有一幅字很特別,細一看,是趙樸初的。老先生住院,童心大發(fā),寫了長長的打油詩送給他的晚輩。
冰心老人在這里生活了10年。老人人生的最后10年是在醫(yī)院里度過的,而80至90這10年,正是老人最為睿智的10年。這套不起眼的兩居室里,該留下老人多少生命信息!
忽然就想起了劉錫禹的《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讀名人還有一個途徑,讀故居。
很久之前,我便對名人故居充滿了興趣,也許是因為插隊最艱苦的日子里,我在地方名人韓國鈞的故居住過一年的緣故?
周恩來故居,魯迅故居,胡適故居,蕭紅故居,蔣介石故居,郭沫若故居……原汁原味的故居讓人浮想聯(lián)翩,重建重修的令人興味索然。去年去了漬溪的胡氏族祠,祠堂新舊雜陳,有攀龍附鳳之嫌。之后又看了姜堰的一處故居。那故居未作絲毫修葺,緊鄰一處公廁,如廁者來來往往,人氣甚旺。自古只有紫氣東來一說,臭氣東來,讓人費解,地方官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也許是為避免擾民,故而不遷公廁?
讀故居正是讀名人,而且還是“刨根問底”,有一點當(dāng)年挖地三尺查家庭出身、階級成份的意思。這一招其實挺真實,摻不了多少假。
讀名人最省時省事的途徑是讀名人寫的書和寫名人的書。
名人寫的書很多很多,這很多很多書里有一些是名著。名著都是經(jīng)過時間檢驗的,是名人智慧人生的結(jié)晶。讀名著是讀名人的一條終南捷徑。人生在世,不讀幾本名著,那真如同瞎子摸象秉燭夢游了。當(dāng)然,名著并不等同于名人,口是心非、言不由衷也是常有的事情,何況還有人格分裂一說。
寫名人的書即所謂傳記,應(yīng)該較為客觀。也不盡然,就看是誰掌握了話語權(quán)。回過頭來看,我自己參與的事情,親歷的事情,在他人口中筆下就已經(jīng)變了味道,你還能以為名人的事情不會以訛傳訛?秦始皇、魏武帝還有隋煬帝,一個兇殘,一個奸詐,還有一個荒淫,其實他們都是吃了兒孫輩大權(quán)旁落的虧罷了。
名人是不可復(fù)制的。比爾·蓋茨只有一個,比爾·蓋茨的傳記有幾百部,到今天也沒見冒出個比爾·蓋茨二世來。明星可以復(fù)制。明星是供大眾休閑娛樂的,可以批量生產(chǎn)。名人在他賴以成名的領(lǐng)域識見自是不同。名人也還可資勵志,借鑒,廓清人生真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追崇名人是因為幼稚,鄙薄名人肯定出于無知。
人怕出名豬怕壯那是過去時,現(xiàn)在時是豬怕出名人怕壯。人壯了可能“三高”,要減肥,否則會損壽。豬出了名則不勝其煩,過不了屬于自己的清靜日子。汶川地震中有一頭豬出了名,人稱“豬堅強”,至今生活在一家博物館中,游人伸頭探腦看它,逗它,它懶得理睬。豬的天性本來并非好吃懶做,豬的天性是自由自在,為什么不把它放歸山林呢,它難道不是“名豬”嗎?
出名要趕早。在孔夫子的眼里,四十歲是人生的一道坎,過了四十歲,要想有大的作為已經(jīng)很難了。也有大器晚成一說,常常被用來做一生蹉跎者的安慰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