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販賣機
Vending Machine,公元1世紀
【發(fā)明者:希羅】
公元1世紀,亞歷山大港的希羅制造了一種機器,顧客投入硬幣后會得到相應數量的圣水,被尊為自動販賣機的發(fā)明鼻祖。在17世紀,很多英國小酒吧都設有香煙的自動販賣機。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最古老的自動販賣機是1904年日本人谷高七發(fā)明的“自動郵票、明信片販賣機”。自動販賣機的真正普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1950年代,美國有些機場的自動販賣機甚至提供一種 “飛行保險”。
日本是自動販賣機文化最發(fā)達的國家,每23人就擁有一臺。目前一家日本公司推出的Acure自動販賣機,配備有識別人臉的智能系統(tǒng),通過攝像頭判斷顧客的年齡,進而推薦合適的產品,例如香煙、含酒精飲品等不適合青少年消費的商品會被自動屏蔽。當沒有顧客的時候,櫥窗上會根據季節(jié)和天氣顯示廣告,在寒冬的清晨推薦熱氣騰騰的咖啡,在烈日炎炎的午后會送上冰鎮(zhèn)汽水。
救生圈
Life Buoy,宋代
【發(fā)明者:不詳】
《事物紀原》中提到:“隧人以飽濟水?!奔此砣耸辖柚杹碛味山樱梢娚瞎湃司鸵呀浻辛司壬Φ南敕?。到了宋代,偉忠武派部將王權去金山,同時命令他不要用船渡江。于是王權發(fā)給士兵每人一個“浮環(huán)”,讓他們戴環(huán)渡江,順利完成任務。按照《宋稗類抄》的這段記載,當時人已經將救生圈制成環(huán)形,具備現代救生圈的雛形。
馬桶
Closestool,1596年
【發(fā)明者:約翰·哈靈頓】
中國古代民間很早就有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涂一層桐油或上好的朱漆做便壺使用?!段骶╇s記》中記載,漢朝宮廷用玉制成便壺,專供皇帝方便。這些馬桶都需要傾倒和清洗。1596年,英國貴族約翰·哈靈頓發(fā)明了第一個有水箱和沖水閥門的馬桶,將其獻給了伊利莎白女王一世。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馬桶是達官顯貴才能享有的奢侈品。直到1858年倫敦泰晤士河爆發(fā)了著名的“大惡臭事件”,英國政府制定法律敦促下水管道的安裝,抽水馬桶才真正普及起來,并逐漸在西方各國得到推廣。亞洲國家接觸抽水馬桶已經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拿北京來說,上世紀80年代也只能在高級賓館里見到。印度的波塔克博士認為,馬桶與識字率、貧窮、教育同等重要。
近年來,各種高科技馬桶層出不窮。最近有一款新型馬桶內置多種探測器,能夠檢測體溫、體重、血壓和尿糖等多項健康指標,并能自動生成報告?zhèn)鬏斨岭娔X,最多能同時存儲5個人的數據,堪稱家庭健康小衛(wèi)士。
風扇
Fan,1830年
【發(fā)明者:詹姆斯·拜倫】
早在1830年,一個名叫詹姆斯·拜倫的美國人受到鐘表結構的啟發(fā),發(fā)明了一種可以用發(fā)條驅動的機械風扇。這種風扇固定在天花板上,必須爬上梯子去上發(fā)條,雖然能帶來陣陣涼意,卻十分麻煩。1880年,美國人舒樂首次將葉片直接裝在電動機上,一旦接通電源,輕風便撲面而來,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電風扇。1908年,美國的埃克發(fā)動機及電氣公司推出世界上最早的左右搖頭電風扇,結束了風扇三百六十度搖頭送風的歷史。一百多年過去了,風扇在技術上一直沒有大的突破,直到英國的戴森爵士研制出一款無扇葉風扇。該款風扇的外形如同一只巨大的指環(huán),利用流體動力工程技術吹送氣流,家長也不必再擔心孩子的手會被扇葉傷到。
2012年,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學生發(fā)明了一種可自動尋人的救生圈。這種救生圈上安裝有螺旋槳和紅外傳感器,當發(fā)生人員落水事故時,把自動救生圈扔進水中,它便會通過傳感器搜索目標,并啟動螺旋槳向溺水者游去,從而達到及時救援的目的。
隔音耳塞
Earplug,20世紀50年
【發(fā)明者:麥克公司】
最早的隔音耳塞起源于歐洲,傳說中蘇格蘭的漁民用一種蠟質耳塞抵御海上妖女的靡靡之音。蠟質耳塞是最傳統(tǒng)的防噪產品,可以隨意改成適合耳朵的形狀,但蠟有可能殘留在耳道里,不易清洗,戴久了耳朵也會脹痛。20世紀50年代,美國交響樂手雷蒙德·拜納偶然遇到一位年老的藥劑師想轉讓耳塞公司;拜納的妻子塞西莉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快達成協(xié)議收購了麥克公司。在這對夫婦的經營下,公司研發(fā)成功了硅樹脂材質的耳塞,時至今日仍被廣泛使用。
日前,中國設計師推出一款“殺死噪音”(Kill Noise)隔音耳塞,能指定分貝對環(huán)境噪音進行消除。比如機場工作人員可以將耳塞的工作區(qū)間設定為120-130分貝,這樣就不會聽到飛機起飛的轟鳴聲,同時又不會影響對其他分貝區(qū)間聲音的聆聽,照樣能聽到同事之間的談話、手機鈴聲和音箱中傳出的音樂。
眼鏡
Glass,1289年
【發(fā)明者:亞歷山大·斯皮納】
關于眼鏡是由歐洲傳入中國還是中國傳入歐洲一直存在爭論。在歐洲,眼鏡最早出現在1289年的佛羅倫薩,由一位名叫亞歷山大·斯皮納的人發(fā)明。關于中國眼鏡最早的記載見于《馬可·波羅行紀》,里面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說的場景描寫。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16年-1435年),皇帝常常把老花鏡作為御品賞賜給年老的大臣,眼鏡已經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不過這時的眼鏡只有一塊鏡片,一般手持使用。
近日,東京大學中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GPS系統(tǒng)、電池、LED、微電腦和磁方向傳感器整合進了眼鏡中,然后根據頭部的方向,直接在鏡片上通過LED顯示接下來應該前進的方向,這樣可以避免視線在前方和GPS導航儀之間的頻繁切換,減少危險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