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的《紅字》被譽為美國19世紀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面對男權(quán)和宗教權(quán)的雙重壓迫堅持抗爭、不言妥協(xié)的堅強的女性形象。《珍妮姑娘》是德萊賽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塑造了一個美麗、善良的珍妮,為了親人不惜犧牲自己的幸福,拿自己的美貌和身體去回報給予自己幫助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淪為有錢人的消費品,卻始終得不到社會的認可,難逃孤身一人的悲慘命運。
一、對待壓迫的態(tài)度不同
(一)海斯特是挑戰(zhàn)清教神權(quán)、強勢男權(quán),反抗壓迫的化身
小說的開篇,女主人公那可謂華麗的出場充分地表明了海斯特反抗男權(quán),反抗宗教壓迫的個性特征。波士頓的當權(quán)者對海斯特施以當時最嚴厲的刑罰——胸前佩戴紅色字母“A”(奸婦),站在市場上的刑臺上示眾,企圖羞辱她,但是海斯特的行為舉止有力地反抗了清教神權(quán)對她的精神迫害和凌辱,從心理上破壞了他們的陰謀。海斯特用紅色細布把“A”字細細縫制并在其周圍用金色絲線精心點綴,這遠遠超出清教主義崇尚的節(jié)儉規(guī)范,并且從視覺上刺激著人們的世俗神經(jīng)?!叭A服出場”可謂是女主公在服飾上挑戰(zhàn)清教戒規(guī)、反抗壓迫的開場白??绯霰O(jiān)獄大門時,本是“囚犯”的海斯特面帶微笑,從容不迫地環(huán)視四周;站在邢臺上,圍觀的群眾期盼著看到她黯然失色的神情,但他們失望了,她“不卑不亢,還是那么光彩照人”,她甚至還勇敢地向臺下觀眾展示那代表恥辱的證據(jù)——“珠兒”,一個可憐的從未見過陽光的孩子。不論牧師怎樣嚴厲地問她,要她說出孩子的父親是誰,她要么沉默不語,要么只是簡單地回答:“我不說!”面對壓力,她始終沒有妥協(xié)。海斯特的舉止充分表明了她的勇敢個性和反抗意識。
森林相會一章,女主人公鼓勵丁梅斯代爾和她一起逃走,這一章最能體現(xiàn)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當她親眼看見自己的愛人因為承受不住內(nèi)心的精神壓力和老齊靈沃斯對他的精神摧殘幾乎全面崩潰時,她再也不能沉默了。她勇敢地鼓勵牧師與她一起遠走高飛,遠離這個傷心的地方,到別處去重新建立本該屬于他們的幸福生活。她堅定地對牧師說:“把悲劇留在它發(fā)生的地方吧。別再和它糾纏!一切重新開始!一次失敗了就要放棄一切的可能嗎?不是這樣的!未來還有機會和成功?!?她摘下紅字“A”, 把它拋到小河邊,表明了要與清規(guī)戒律徹底地決裂。為了和愛人順利出逃,她費盡周折,四處活動,買好了船票。萬事俱備,就等牧師下定決心。遺憾的是,因為牧師的突然死亡,最終出逃的計劃沒有能夠?qū)崿F(xiàn)。然而這個行為過程,女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卻直接、生動地表現(xiàn)了她對當時清教社會的大膽叛逆。
(二)珍妮是甘愿自我犧牲,屈從于各種壓力的化身
不可否認,美麗的珍妮是善良的,她富有自我犧牲精神,但是她性格中的軟弱注定了她的悲慘命運。和萊斯特好之前,珍妮作過思想斗爭,而轉(zhuǎn)念一想,她覺得“反正她的生命已經(jīng)一團糟了”,在后來兩人的交往中,從始至終珍妮都處于被動的地位。面對萊斯特的專橫和強悍,珍妮感到無可抗拒?!八杏X到他的優(yōu)勢,感覺到他那強迫的威力,她雖然始終都不想屈服,都不由自主地屈服了。”做了萊斯特的情婦之后,她每天察言觀色,小心謹慎,擔心終有一天萊斯特會拋棄她而回到本屬于自己的生活圈子。然而命運之神最終沒有垂青于可憐的珍妮,為了財產(chǎn),萊斯特最終還是離她而去。在萊斯特離開的時候,珍妮傷心得幾乎到了絕望的地步,但是她表面上卻強裝鎮(zhèn)定,竟然和他吻別,并祝他“快樂、富足、平安”。珍妮是不幸的,可是這樣的不幸或多或少與她逆來順受的性格脫不了干系。
兩個人分手以后,萊斯特寫信告訴珍妮他和寡婦杰爾德太太結(jié)婚的消息。信中,他對珍妮一句愧疚的話都沒有,因為他的心里就認定“他本就應該娶了杰爾德太太”。而珍妮卻高高興興地給他寫回信,傻傻地祝福他能夠幸福。女主人公面對強勢的男權(quán)表現(xiàn)出的軟弱盡露無遺。五年以后,萊斯特病重,希望珍妮來照顧他。對于舊情人的召喚,珍妮感到受寵若驚。她覺得這是萊斯特對她愛的表現(xiàn)。有文字作證:“他這次召喚她,固然叫她震驚,但是也可說是一種驗證,證明他愛她——他畢竟是愛她的。”“他肯叫她,真的是太美妙了”,對于昔日情人對她這種招之即來、呼之即去的態(tài)度,珍妮竟然充滿了感激。面對珍妮的善良,萊斯特也曾覺得不安。可是這個時候珍妮卻反過來央求對方道:“沒關(guān)系的,你不必道歉,沒什么好道歉的?!闭淠莸能浫鹾秃K固亍ぐ滋m的堅強、勇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的珍妮,面對著如此強勢的男權(quán)社會,她又如何能夠贏得自己的人生幸福?
二、對愛情的態(tài)度不同
(一)海斯特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追求幸福
海斯特與齊靈沃斯在年齡、相貌、性格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海斯特回憶她的婚姻時,她認為“這是生命中最可怕的記憶,她的青春被葬送在這段無愛的婚姻中”。齊靈沃斯把海斯特送到波士頓之后,自己留在英國處理其他未盡事宜,返回的途中遭遇沉船事件,人們傳說他已經(jīng)遇難?;橐鲈纠淠?,在波士頓又獨自一人生活,這些因素都注定了女主人公會大膽地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與年輕的牧師丁梅斯代爾的相遇、相知、相愛,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海斯特追求愛情、追求幸福的自然體現(xiàn)。
七年的監(jiān)獄生活結(jié)束后,海斯特選擇繼續(xù)留在波士頓,這其實體現(xiàn)了她對牧師的真愛。七年的忍辱負重讓海斯特變得更加成熟,時間驗證了她對丁梅斯代爾的真愛。她利用手里的針線,靠著自己精湛的手藝,把 “A”字繡制得鮮活亮麗。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這個“A”——阿瑟·丁梅斯代爾名字的首寫字母——就好似自己的愛人,將鮮紅的“A”字佩戴于胸前,就好似把自己的愛人放在最貼近自己的心的位置,意義深刻。后來,森林相會那一刻,她勇敢地鼓勵所愛的人和她一起逃離波士頓,去重新建立幸福的生活。這些都表明了女主人公敢于追求愛情上,追求幸福的態(tài)度。
(二)珍妮拿個人感情當做報恩的工具
白蘭德是珍妮的第一個男人,他深深地被珍妮的青春美貌和善良所吸引。當珍妮一家生活陷入困境,全家人感到絕望、無助的時候,似乎唯一的辦法就是向白蘭德求助。當然作為議員的白蘭德也沒有錯過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順理成章地使珍妮心甘情愿地拿自己少女的貞操作為對白蘭德的報答,結(jié)果使珍妮未婚先孕,奠定了悲劇人生的第一步。
第一次的失敗沒能讓柔弱的珍妮吸取教訓,她依然不知如何在男人面前保護自己,為了報答萊斯特對她以及她家人的物質(zhì)幫助,她又一次淪為車輪制造商之子——萊斯特的情人。其實,珍妮自己也是有過思想斗爭的,“這時,珍妮心中感到一種痛苦,就是一個人面臨一個同樣而又復雜的問題的痛苦。她剛才到底都做了什么?她難道容許自己再一次陷入一種苦惱而猥褻的關(guān)系嗎?”顯然,珍妮自己也意識到自己的所為是社會和家人所不容的,但最終她選擇了妥協(xié)屈服,淪為有錢男人的情婦。
三、對女性經(jīng)濟獨立的態(tài)度不同
(一)海斯特靠自己的勞動贏得經(jīng)濟上的獨立
海斯特的堅強、勇敢不僅體現(xiàn)在她反抗壓迫、追求愛情上,還體現(xiàn)在她追求獨立的生活態(tài)度上。在那間孤獨的海濱小屋,在那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環(huán)境里,她靠自己雙手的辛勤勞動堅強地活著。海斯特做得一手好的針線活,技藝嫻熟,做工精美,作品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這些不僅為海斯特贏得了生存的機會,同時也贏得了世人的認可。正是這種獨立的精神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自始至終支撐著海斯特積極地建立自己的生活。經(jīng)濟上的獨立使海斯特贏得了思想上的獨立,最終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二)珍妮在經(jīng)濟上完全依靠男性
珍妮一家生活貧困。在互相的接觸中,白蘭德對珍妮的家境表示同情,也被她的美貌所吸引。當白蘭德送珍妮一塊手表時,珍妮“雙手套在他脖子上,貼著他的臉頰,臉上滿是感激之情”。因為擋不住物質(zhì)的誘惑,頻頻接受對方的“善意”,而回報對方的唯一資本卻是自己的姿色和年輕的身體。
與萊斯特的交往過程中,她一貫忍氣吞聲,小心謹慎,唯命是從,因為她一家人的生活都是這個男人負擔的,一旦離開了這個男人,她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珍妮在經(jīng)濟上完全依附于男人,使自己一步步喪失了獨立的人格。
四、結(jié) 語
兩部作品,兩個女人,面對同樣悲慘的遭遇,人生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海斯特·白蘭有著獨立的人格和思想,有頑強的反抗意識,敢于反叛腐朽的清規(guī)戒律,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靠自己的勞動,最終贏得了經(jīng)濟上的獨立,成為眾多女性的典范,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珍妮姑娘,逆來順受,對待壓迫沒有反抗意識,錯誤地把自己的感情當成了報恩的手段,在環(huán)境的壓力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淪為有錢人的情婦,成為環(huán)境的犧牲品。本文通過對兩部小說塑造的女主人公的對比分析,告訴女性該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贏得自身的經(jīng)濟獨立和思想自由,追求屬于自己的實實在在的幸福,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 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
[2] 程樹華.霍桑的女權(quán)主義思想在海斯特·白蘭個性上的體現(xiàn)[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1(04).
[3] Dreiser,Theodore.Jennie Gerhardt [M].James L.W.West (ed.).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6.
[4] [美]德萊塞.珍妮姑娘[M].傅東華,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5.
[5] Hawthorne. Nathaniel: The Scarlet Letter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6] 黃立,白冰.走出陰霾——論紅字中海斯特的形象[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01).
[7] [美]納撒尼爾·霍桑.紅字[M].姚乃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王蘭(1972—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外語教研部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