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探討了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落實情感教育的相關措施以及注意問題。
關鍵詞:物理實驗;情感教育;情感
新課程改革已實施幾年,從教育部頒布的《物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高中物理課程的三維具體目標看,既強調“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也關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體現(xiàn)人文維度的目標。
人類社會已進入高科技的的信息時代,時代的變革和發(fā)展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高水平的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豐富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質,因此,要培養(yǎng)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在課堂教學不能忽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段锢硇抡n程標準》關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描述有六點,諸如發(fā)展對自然界和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有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勇于探究,體驗探索中的艱辛與喜悅,同時具有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chuàng)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有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等,都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更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體內容的展現(xiàn)。
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落實情感教育這一目標呢,筆者認為,實驗教學這一陣地,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巧妙設計好課堂實驗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能對情感教育的真正落實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下面結合一些教學案例,談談筆者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是如何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的:
一、用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現(xiàn)代著名學者胡適曾強調:“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chǎn)生與凝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問題是促進學習的動力,是思維的起點,基于問題解決來建構知識,是以探究性為主的學習活動的重要特征。而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學中利用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物理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例如在《全反射現(xiàn)象》這一課例的引入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學生實驗,巧妙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一個裝有清水的燒杯里放入一根里面插有鉛筆的試管,如圖所示,把燒杯放在明亮的地方,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試管中的鉛筆,學生發(fā)現(xiàn),在某些角度觀察水中的試管時,可看到試管壁好象鍍了銀一樣明亮,但試管中的鉛筆卻看不見了。當從水中取出試管后,試管又是透明的,又可以看到鉛筆。正當學生大惑不解之時,筆者巧妙地問:“筆為何消失了”?這一趣問把學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學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為主動的探索者。此時筆者再提出問題: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它究竟是一種什么現(xiàn)象?這樣自然而然把《全反射現(xiàn)象》這個課題引了出來。
再如在引入《向心力》一課時,筆者拿了一個裝了水的杯子,問學生:“如果我把杯口朝下,水會不會流出來呢?” 聽到這個問題,學生產(chǎn)生了疑問:水難道不會流出嗎?此時筆者故作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給學生演示了“水流星”這個實驗,學生好奇地發(fā)現(xiàn),在做圓周運動到最高點的時候,盡管杯口是朝下的,但水卻沒半點灑出來,“到底是誰把水托住了呢?”這一故作深沉的提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樂趣,從而快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
這樣用實驗創(chuàng)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并產(chǎn)生一種主動探究的愿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設計學生分組實驗,培養(yǎng)團隊協(xié)助精神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實驗教學中設計分組實驗,鼓勵學生間彼此協(xié)調,互相支持,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果,同時達到培養(yǎng)團隊協(xié)助精神的目標。
教師在設計分組實驗中有幾點要注意:
(一)合理分組,明確分工,增強合作者的責任感。
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的合理組合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教師可根據(jù)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個人能力、個性特征等因素進行合理編組,并設定一個組織能力較強的小組長。教師還應指導各小組進行明確的分工,如確定組織者、各項目的操作者、記錄者、成果分享發(fā)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當然各自角色并不一定是固定的,可以適當輪換,這樣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責任感。
(二)增加分組實驗的次數(shù),讓學生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多創(chuàng)造分組實驗的機會,如粵教版必修1《摩擦力》在新教材中并沒有安排滑動摩擦力的探究實驗,但筆者為增強學生合作機會,也設計了簡便易行的隨堂分組實驗。此外有不少的演示實驗,如果條件允許是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探究的。例如粵教版必修1中“用打點計時器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是要求演示的實驗,但為了增加學生動手實驗機會,在要求學生預習并對實驗進行設計的基礎上改成了學生分組實驗。
(三)及時評價,讓學生學會分享和交流。
教師要定期評價小組共同學習的情況,不僅僅針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準確度這個指標來評價,要把小組各成員的參與程度、團結合作、完成任務等納入評價的體系,以增加學生合作意識。教師在教學評價中更要關注和發(fā)展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互相評價的能力,指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分享成果、交流經(jīng)驗和互相打分等活動,以便學生了解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讓他們了解自己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
三、提倡運用隨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實驗,培養(yǎng)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
新課標倡導加強實驗教學,其中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倡,在注意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的同時,更應提倡運用隨手取材的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實驗,創(chuàng)設生動的實踐情景,從而培養(yǎng)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勇于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
其實能隨手取材的教具和實驗,對學生來說比較親切,吸引力強,學生的參與感強;實驗本身簡單明了,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富有創(chuàng)造性教育的因素;實驗的成本低廉、易于推廣。比如,筆者在上《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時,叫學生用左手拍右手,及用手掌壓筆尖,感受反作用力;上《離心現(xiàn)象》時,用半個礦泉水瓶演示“水流星”及叫學生搖透明膠布,感受膠布粘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時產(chǎn)生的離心現(xiàn)象;上《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時,叫學生自己準備探究自由落體運動時的硬幣和同樣大小的紙片;上《重力》時,有個演示實驗,叫“用懸掛法測物體重心”,筆者就改為隨堂學生實驗,叫學生自備薄木板或厚紙片或直接就用書本,還有細繩,上課時分組實驗……
四、巧妙設計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體驗成功與快樂
一直以來,學生實驗是極其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新課標提倡教師應該積極開發(fā)適合教學的實驗項目,安排足夠的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勤于思考,在探索中既鍛煉受挫能力,也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中除了落實和改進教材中所要求的實驗外,還要多搜集資料,開動腦筋,設計一些簡單易行的隨堂小實驗,創(chuàng)設一個有活力的課堂情景。
如《摩擦力》一課,筆者為學生安排的探究滑動摩擦力的這個實驗,需要兩塊規(guī)格相同的方木塊,實驗室里只有幾套這樣的器材,如何找到規(guī)格相同,又能被拉動的物體呢?看著手上還算嶄新的課本,筆者靈機一動,心里想:每個學生都有相同的書本,再加上一個小夾子,不就可以被拉動了嗎?于是,筆者只需為每組學生準備一個彈簧秤,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小夾子,再利用手頭上的物理課本,這個實驗就能輕松完成。在設計這個實驗時,筆者巧妙地埋了一個伏筆,就是讓學生在自己的課桌上做實驗,而做實驗的書本又大,故在用彈簧秤拉書本時,有學生把書本拉出了桌面,其中一些敏感的學生擔心實驗受影響,便把求救的信號發(fā)給教師,此時筆者適時提出了一個問題:“物體所受摩擦力與其接觸面積有關嗎?”并引導學生設計了實驗記錄表格:
由于問題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的,教師事前并沒有提出,因此學生探究的勁頭非常大,得出結論后的不可思議的感受和快樂,讓整節(jié)課充滿了感嘆和歡笑,這樣有意無意間把這節(jié)課的一個重點難點問題輕松解決了,即便這實驗讓他們少做了幾道題,但換回的卻是學習的快樂與學習的興趣,這對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一個開端。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塊土壤上?!痹趥鹘y(tǒng)的實驗教學中,真實課堂大多是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按部就班”,“按方抓藥”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束縛了學生的手腳,禁錮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教得死板,學生學得痛苦,最終導致的惡果就是培養(yǎng)出高分低能、人格不完善的學生,這是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物理實驗的教育功能,突出物理學科特點,發(fā)揮實驗在物理教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為實現(xiàn)知識、技能特別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給力載體。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qū)九江職業(yè)技術學校)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