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文學領(lǐng)域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是一切文學的源頭,在文人學者眼中詩歌就是文學的代稱。對高中教學而言,詩歌教學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考的必考題型之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經(jīng)過幾年的詩歌教學,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應主要從以下幾個要素著手:
一、聯(lián)系背景和作者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不同時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點。如盛唐時代國勢強盛,唐詩多有氣勢,思想上多昂揚向上、積極進??;北宋王朝積貧積弱,故北宋詞多蒼涼悲壯。一般來說,北朝征戰(zhàn)尚武;南朝艷情相思;唐朝題材多樣,有希望建功立業(yè)的,如楊炯的《從軍行》,反映邊塞生活的,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獻詩求引薦的,如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北宋喜好理議,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北R梅坡的《雪梅》:“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南宋多愛國篇,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宋明兩朝多示義,如文天祥的《金陵驛》表現(xiàn)了自己一定能經(jīng)受住血與火的生死考驗,隨時準備為國捐軀的精神。
二、反復誦讀,激發(fā)想象
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量誦讀,反復吟詠是培養(yǎng)語感、提高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讀之同時,還需展開想象。想象是引發(fā)情感的橋梁,在想象中還原詩歌給我們描繪出的形象畫面,在感悟中體味作者的詩情。
三、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
語言是描繪事物,表現(xiàn)思想內(nèi)容的最基本的手段。語言的好壞,關(guān)鍵在于遣詞造句準確與否。卓越的作家總是善于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準確遣詞造句,生動地描繪出事物的特征,深刻的表現(xiàn)出思想內(nèi)容。如宋代戴復古的《江村晚眺》:“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擱岸斜。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焙髢删鋵戵@鳥飛入蘆花之中的情景,連用“立”、“驚”、“入”三個動詞,使得水鳥的動態(tài)、神情躍然紙上,為江村晚景平添了幾分生氣。古人非常講究“煉字”,力求一字傳神。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品味這樣的詞語,這也是理解詩詞的基本方法。
四、鑒賞運用表現(xiàn)方法的妙處
從作品的文字詞語,我們知道了它寫的是什么,而從作品的表現(xiàn)方法上,我們可以知道作家在如何寫,弄清了如何寫,也就容易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和領(lǐng)略寫法的妙處了。平時要學生注意:詩詞結(jié)構(gòu)的技巧,每種修辭的效果,表達方式的作用,常見手法的妙處。如現(xiàn)代詩人李季的敘事詩《王貴與李香香》對女主人公眼睛的描寫:“一對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兒草上淌?!边@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眼睛喻作青草上的露珠,突出地表現(xiàn)了眼睛的水靈、明亮,從而描寫出了香香的嬌美。
五、學會把握主旨,概括內(nèi)容
古人寫詩,往往要尋找一個載體,將自己瞬間的生命情感體驗寄托在上面,借助這個載體傳輸出自己的生命感動,并用自己的生命感動去感動和自己具有相似生命體驗的讀者,這就形成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美。所以在古詩詞鑒賞中我們要準確解讀詩意,把握主旨,概括主要內(nèi)容。
六、靈活運用答題技巧
學生回答主觀鑒賞時要重視“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主觀題目,有些題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楊炯的《從軍行》、李白的《越中覽古》、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甫的《春望》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試出題選取的詩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chuàng)作風格的詩作,例如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詩,柳永、秦觀的婉約詩,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王維的“詩中有畫”等等。注意到這一點,對鑒賞有好處。
再次要注意注釋,注釋雖短短一二句,但往往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
詩歌的鑒賞能力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能從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角度,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們優(yōu)良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我認為這一作用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應該是最重要的一點,因此培養(yǎng)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關(guān)于提高中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方法,我們還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反復研究,直到找出真正切實可行的、有效的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方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