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時代是多媒體、數(shù)字信息技術瘋狂發(fā)展的時代,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有不少的運用,是利還是弊?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幾年來做課件的體會,做以下分析,乞作引玉之磚。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
1.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
語文博大精深,涵蓋極廣,這是難點,而多媒體本身具有信息量大,傳輸快,清晰度高的特點,用它來擴展知識,開闊視野,有著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很多時候需要記住死的知識點,像一些名家名人名篇名作,用多媒體做出來可以省很多時間。同時,由于多媒體圖文聲并茂、形象直觀生動,使課堂教學由靜態(tài)的灌輸變?yōu)閯討B(tài)的傳播,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聲、圖、文,顏色、光彩、視聽”并舉,多渠道、多方位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學效率。
2.眼見為實,創(chuàng)設嶄新的審美體驗
語文的一個終極目標應該就是審美,在審美中進行文化的陶冶,真正回到“人文”精神狀態(tài),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現(xiàn)在高中必修所選文章,取材廣泛,選修的教材就更是豐富精深,其中特別是《中國古代散文和詩歌鑒賞》中的古文古詩,不僅含量大,而且內容難,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而這一塊文學鑒賞包括詩歌鑒賞一直就是高考的考點、熱點,而詩里面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單純的文字難以再現(xiàn)的,如果借助音樂、美術等多種手段則能使學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美。
3.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情景教學”
在一般的教學中,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圖象來顯示情境,用文字來詮釋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應用,卻不容易有機結合。而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并用,打破了課堂45分鐘的時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數(shù)千年,溝通現(xiàn)實,引發(fā)想象,化靜為動,虛實結合,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像學習戲劇單元經典作品《竇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完全可以把熒屏精彩對白用視頻播放出來,讓學生真正感受古今中外戲劇語言的特點,這樣將文字符號變成可感的形象,通過視聽感覺器官,對人產生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也可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不容忽視的幾個弊端
1.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看電影《簡·愛》,哪怕有百萬個觀眾,也只是一個簡?,F(xiàn)在影視作品都時興“新”,比如四大名著的重拍,新科技或許會令我們眼花繚亂,但新演員卻很難代替一些形象在我們心中的位置,比如鮑國安的“曹操”形象、李玲玉的“玉兔精”形象。同樣,學生們在不自覺中被動地接受教師早已經設計好的某些東西,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也同樣被局限在某一圖片或流程里,一如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處流一樣,學生的思維在課件的影響下也只是跟著老師思路走,別無選擇,好比一顆果樹還沒有開花就已經結了果。語文的功夫重在一個“悟”字,感悟文字的魅力,感悟作者的感情。這個“感悟”從何而來?它絕不是來自圖片或者動畫,他應該來自文字本身,來自文字所給予人的想象的空間,來自文字那熔古鑄今的無邊的意韻,來自上下五千年無數(shù)的詩魂、文魂、愛國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種人文精神。我覺得這才是語文學習的真諦。
2.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這就是做課件的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像我有時候特意在課件里穿插一些動畫,如一只小熊爬上長長的樓梯,本來想用這個圖片做文言文翻譯的中界線,左邊是原文,右邊要求學生翻譯,可在上《游褒禪山記》時,當這張幻燈片打出來,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這只向上爬的小熊身上,課堂足足浪費了3分鐘的時間。這種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的課堂中時有發(fā)生,這些固然有其好的一面,能變換對學生的視覺沖擊,但結果往往是使得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這些音樂和動畫上面而忽視了對知識點的把握。
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多媒體則為中介,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合理利用多媒體,真正做到“教育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