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序》是古代詩歌散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被安排于第六單元,作為推薦篇目,我安排了一課時的教學時間,打算讓學生自主完成文本梳理工作然后結合單元知識做一些分析即可。然而在梳理課文至第三段時,其中的一句話卻引發(fā)了一場深入的探究,以至于未能如課前所料,一課時完成教學。
引起學生熱烈探究的是第三段最末的那句“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翻譯此句話其實并不難,其意思為:真的是癡人面前不能夠說夢啊。但是放于語境中,這句話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義,作者借這句話到底要表達什么情感,卻一下子體會不清,說不明白。在學生提出疑惑后,老師與學生一起開始了深入地思考與分析。分析文章的句子肯定是離不開文章這個整體的,因為關于文章的任何疑難問題,答案都在文章中。于是我?guī)ьI學生回到文本、深入文本。
文章一開頭便點出了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國破家亡”,而后描繪了自己披發(fā)入山,幾欲求死,為了著作還未完成而暫且生存于世,而目前的生存環(huán)境也是非常惡劣的,經(jīng)常揭不開鍋。最末那句“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后人妝點語也”也需要很好地去理解。作者借首陽二老的典故,說的是什么道理呢?結合注釋,這句話的意思是首陽二老其實是真的沒糧食吃而餓死的,說他們是守住氣節(jié)不吃周朝的糧食,那是后人美化他們的說法。這里作者用這個典故的意圖并非是要反駁世人對首陽二老精神的肯定,而是在說人沒糧食吃的滋味是很難忍受的,以至于不敢相信首陽二老為了守住氣節(jié)能耐得住饑餓的痛苦而不吃糧食,意在強調挨餓的痛苦難以忍受,至于首陽二老究竟是真的沒糧食吃餓死的還是守節(jié)不肯吃周朝的糧食才餓死的,此處無需深究。
緊承第一段,第二段開始回憶作者曾經(jīng)極度奢華的生活,采用對比的手法,把今日的困苦艱難歸于往昔奢華生活的果報,深深的懺悔之情躍然紙上。在這基礎上,作者于第三段總結,“五十年來,總成一夢”,曾經(jīng)的歲月于今日的自己來說恍然如夢,于是“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但“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雖是在為往昔的奢華生活懺悔,但是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卻又是那么熟悉,作者借這個典故說的又是什么呢?結合課文注釋對這個典故的解說,再結合時代背景“國破家亡”,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對往昔的奢華生活確實有著深深的懺悔,但是往昔那段生活是建立在“有國有家”的基礎上的,那種“有國有家”的感覺又是多么地令人懷念和沉醉啊,作者那矛盾復雜的心情若沒有深入文本,及時地結合作者的生平際遇是很難體會得到的。
情感醞釀至此,作者忍不住發(fā)出一句慨嘆“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要了解此句中包含的情感首先要明白“癡人”是什么意思,此處的“癡人”指的又是誰?!鞍V人”一指愚笨或平庸之人,“癡人”也指天真而與世無爭的人,“癡人說夢”成語原謂不要對蠢人說荒唐的話,恐他信以為真,后比喻愚人憑荒唐的想象說根本辦不到的荒誕話。文章第四段列舉了兩個癡人,一個打碎了酒甕而癡想那不是真的,另一個中舉之后不敢相信事實而嚙噬自己臂膀,這兩類人的相似之處是都不能面對現(xiàn)實,而“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中的“癡人”說的也是不能面對現(xiàn)實的人,而這個人顯然指的就是作者自己。作者癡在哪里?當然癡在不能面對現(xiàn)實,那什么現(xiàn)實是作者不能面對的呢?是“國破家亡”!這樣的癡人回憶往昔,回想那段“有國有家”的生活,只會使自己更加癡迷而不能面對“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不能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這句話顯然是作者的自嘲之語,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復雜而又深沉的悲痛之情。
文章最末借盧生“名心難化”來進一步說明人癡起來之后的頑固難化,借此進一步強調作者故國之思的難以忘懷。
在這一番由文字到情感的深入閱讀之后,學生紛紛有所體悟。不僅對作者那份深切的悲痛、復雜的情感有了較深入的體會,學到了解讀文章重點難點句子的方法,也明白了古代散文是如何做到“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在文章中,這一種復雜而深沉的情感就是中貫之氣脈,是使得文章散而不亂的靈魂。
最后我用一個半課時才完成了這篇文章的教學,雖然多花了半節(jié)課來深入探究,但給學生和教師都帶來了頗大的收獲,所謂教學相長恰體現(xiàn)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