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里,靜靜地傾聽那首《胡笳十八拍》,一任淚水滑落……
那幽怨的、綿長的聲音,帶給人的是一種痛徹心髓后的沉寂,是一種對人生無奈的無語的抗爭,一首哀曲,囊括了蔡文姬一生的痛……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學士蔡邕深受董卓青睞,據(jù)傳曾經(jīng)一日內三升其職,董卓死后,蔡邕感其知遇之恩,忍不住一聲長嘆,這一聲長嘆送了蔡邕的性命,從此寡居在家的蔡琰失去了依靠。不久匈奴人也趁機燒殺搶掠,二十三歲的蔡文姬在逃亡過程中,被匈奴兵擄去,因其貌美,被左賢王看中,納為妃子,從此,蔡文姬開始了長達十二年的異域生涯。那是一段于文姬而言,如夢魘的日子。試想一個喜歡詩詞歌賦、擅長琴棋書畫的一代才女,突然置身于異族、異邦、異域,手抓肉入口,喝羊奶果腹,這似乎是對文姬從前生活的一種嘲笑。然而就在這種夢魘里,她生活了十二年,只有看著膝下的兩個小兒子,才能略微減輕她深深的思鄉(xiāng)之痛……曹操手握重兵之后,在某一日突然就想起了蔡文姬,想起了他的老師蔡邕遺留下的這個女兒,心血來潮,派使者以重金換取文姬回中原。于文姬而言,這是多么令人振奮的消息呀,曾經(jīng)在那夢里多少次回那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那生她養(yǎng)她的地方,然而……
狂風起,漫天黃沙。前面漢使不停地催著上路,而文姬卻舉步維艱。兩個孩子一個扯著衣袖,一個拽著衣襟大聲地叫著媽媽,文姬淚如雨下。前面是日思夜想、魂牽夢系的故鄉(xiāng),身后是昔日承歡膝下今日生離死別的嬌娃,難取舍呀!更難兩全!漢使還在催促,文姬轉身疾走,任孩子的哭聲哽咽,掩住雙耳,不忍再聽……
回故鄉(xiāng)后的蔡文姬,曾經(jīng)在詩中如是訴說----四時萬物有交替,而我心愁苦卻從不更移,從此山高地闊與兒再會無期,只有更深夜闌盼嬌兒入夢,夢中手握兒子稚嫩的小手,是那般的親切溫馨,醒來卻兩手空空,只有思念的痛楚在心頭糾結……
悲莫悲兮生別離,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再次聆聽《胡笳十八拍》,遙想文姬當年漫漫黃沙中的別子情景,感懷那份身不由己的抉擇時的心痛,淚水再一次忍不住滑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