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币虼?,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提高語文素養(yǎng),必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學習首先是一種習慣,良好的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前提,同時也是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體現”。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tǒng)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足可以說明,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在小學階段,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無非是字要規(guī)規(guī)矩矩的寫,文章要仔仔細細地讀,習作要認認真真地做,口語交際要實實在在的練。就說寫字吧,現代社會雖是網絡時代,但是教學生寫好漢字,仍是我們母語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每學一個漢字,都應要求學生讀準它的音,記清它的形,掌握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求學生在做任何作業(yè)時,字都要工工整整地寫,要與家長、課任老師共同配合,一起督促學生把字寫好,發(fā)現寫不好的,要強行“入軌”,把字寫好。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寫好字的意識就會在學生腦海中烙下痕跡,只要一動手寫字,腦神經就高度集中,不由自主的就要把字寫好,久而久之,“提筆即是練字時”的習慣一定會養(yǎng)成??梢?,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應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中逐漸養(yǎng)成的,寫字習慣養(yǎng)成的同時,既陶冶了學生情操,也磨煉了學生意志。
二、提高語文素養(yǎng),必須讓學生有豐富的積累
廣泛閱讀,首先要讀好語文課本,因為我們的語文課本都是經過專家精心挑選的,它們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是我們學習語文的范本。教學時,應著力抓好三個訓練點:一是要提高學生自學生字和自讀課文的能力,在學生熟練掌握漢語拼音的基礎上,教會他們聯系課文語言環(huán)境主動自學生字詞,把識字和讀書結合起來;二是要切實加強學生朗讀,默讀訓練,特別要在讀得正確、連貫上下功夫;三是要指導學生摘抄課文里自己喜歡的字詞句段。其次向學生推薦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書籍。“坐擁書城,不閱讀也難”,為學生準備書籍,營造讀書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第一步。營造有書可讀,有好書可讀的環(huán)境和氛圍,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指導閱讀時,要求他們仔細、認真、深刻體會,閱讀后,適時寫下心得體會,做好摘記。閱讀積累的語言,要內化為自己語言,據為己有,還必須讓學生背誦。學生通過豐富的積累,培養(yǎng)了語感,同時人文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高,因為,簡卡爾說:“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高爾基說:“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p>
三、提高語文素養(yǎng),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p>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自由的發(fā)展,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的興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體現,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啟迪,感受了審美樂趣。因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一定會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自主意識、合作意識、探究意識,本身就是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最重要目標。怎樣才能培養(yǎng)這三方面素養(yǎng)呢?靠灌輸是無法做到的,只有在日常學習中,特別是課堂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在實踐中不知不覺的把這三方面的人文素養(yǎng)內化為自己意識、形能習慣,并用這種態(tài)度指導自己的一生。
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之事,而是要通過我們從一年級起就按部就班、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嚴而有效地去訓練,去培養(yǎng),逐漸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