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會與學生發(fā)生矛盾,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不盡如人意的事情,諸如你講課,他睡覺;你批評,他不服;你愛之如子,他卻背地里對你有不恭之詞·····一次兩次曉之以理,三次四次難免發(fā)火,傷感情,因此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往往會產生不良情緒——發(fā)怒。
在課堂上教師發(fā)怒,其弊有三:一是有損自身形象。教師為人師表,如教師動輒怒發(fā)沖冠,大發(fā)雷霆,氣急敗壞,極不利于教師自身形象的完善。二是容易導致言行過激。過激的語言會刺傷學生的自尊心,過激的行為,極有可能引發(fā)嚴重的后果。三是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造成與教師的對立。學生對教師的發(fā)怒,或背后議論,或內心詛咒,或消極對待,有的甚至當面頂撞,無禮辯護,拒絕教育,從而使教師陷入難堪的局面。
那么,怎么才能實現(xiàn)情感自控,進而達到控制不良情緒的目的。
一、提高理論水平,增強法制觀念
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增強全民的法律意識”的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無疑應當在這方面發(fā)揮帶頭作用,把堅持正確的職業(yè)道德問題自覺地提高到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高度來認識。作為一名教師來說,認真學習,貫徹《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guī),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自己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自覺的忠誠與人們的教育事業(yè),增強法律意識,懂得不履行或違背法律規(guī)定教師應承擔什么責任,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教育實踐中自覺地端正職業(yè)行為,樹立崇高的師德形象。如果教師能從法制意識和教書育人的高度來認識,那么教師在教育學生和處理班級事務中,就不會出現(xiàn)粗野、武斷行為,教育學生就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能自覺地保持頭腦冷靜,避免出現(xiàn)感情沖動,大發(fā)雷霆等失態(tài)行為,以及口帶穢語,體罰學生等過火言行,從而達到控制不良情緒的目的。
二、加強師德修養(yǎng),確立民主、平等的學生觀
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有時會不知不覺中以權威自居,還有的教師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徒如父子”等帶有封建傳統(tǒng)去要求學生,習慣與“堂上一呼階下百諾”。在教育過程中,不是以民主的誘導的方式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而是以主宰者的身份和權威去強迫學生接受這些意志,強迫學生接受自己,一旦學生有違自己的意志,怒意便油然而生,繼而隨意呵斥、態(tài)度粗暴,所有這些都是因為教師沒有平等、民主的學生觀造成的。教師若是有民主、平等的學生觀,就會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學生,就會允許學生申辯,虛心聽取學生意見,即使在學生的惡作劇面前,甚至是面對學生的粗野無禮也會表現(xiàn)出冷靜和沉著、寬容和大度,將感情處在理智的控制下。教師如果能尊重、理解學生,隨時把握自己的情緒,就會避免一些激化矛盾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從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提高心理素質,靈活運用教育方法。
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一句話、一件事而振奮、激動,或是泄氣、慪氣。要努力克服易喜易怒、多愁善感、敏感脆弱等消極的心理特征,提高心理相容能力,增強抵御外界精神刺激的能力。心中的怒火一旦產生,可通過注意轉移、言語暗示、能量宣泄、理智消除等方法來調控,從而減少不良情緒發(fā)作的頻率和程度。同時還要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方法沒有固定模式,不能千篇一律。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必須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靈活對待。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誰都會產生這樣那樣的不良情緒,只要我們適時得法的加以調控,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