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元人集錦卷》,圖錄見《故宮書畫圖錄》二十一(335頁-342頁),一卷之內(nèi)共含8圖。每圖之上,乾隆御題詩,每卷之間,隔水有乾隆朝文臣奉題詩,均不錄。若有相關(guān)則于雜記中引用。本卷中最早者趙孟頫,晚者已到洪武。
從收傳史而言,《元人集錦卷》,此卷之完整著錄,最早見于清代吳升《大觀錄》(1712年),題名為《元人合璧卷》,所錄與今存并無異樣。稍后見于安岐(1683年-?)《墨緣匯觀錄》(1742年以后所得)卷四,題名為《元人八圖合卷》。安岐去世后,家道中落,部分散入江南人士,所藏大部分精品,納入清乾隆內(nèi)府,《石渠寶笈續(xù)編》定為今名《元人集錦卷》,至今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承藏。卷中畫目名稱上略有更易,內(nèi)容無異。
《安處齋圖》,單獨見汪珂玉《珊瑚網(wǎng)》(崇禎十六年成書)著錄,后尚有陳方一詩。顧復《平生壯觀》(1692年成書)記吳鎮(zhèn)《中山圖》尚是單行“白宋紙短卷”、馬琬《春山清霽》是“短紙卷”。
從整理歸納收藏印鑒,項子京于吳鎮(zhèn)《中山圖》及莊麟《翠雨軒圖》未曾收藏;李肇亨、張洽之兩人,于管道升《煙雨叢竹》也未曾收藏。又從諸件中有項元汴收藏印于左右緣多方,于隔水騎縫處僅存半印,可知散出后重裱所棄。項氏收藏轉(zhuǎn)移于李日華、李肇亨父子,李家又得《中山圖》及《翠雨軒圖》。再轉(zhuǎn)于張洽。案:臺北歷史博物館藏有張洽(1718年-1799年)《山水扇面》(典藏號7S-03987),款識:乾隆癸丑夏日,攝山寄安居張洽時年七十有六寫于惺石山房。知其時代。此時管道升一卷,尚別在它處。
至梁清標時復得管道升《煙雨叢竹》。全卷8幅均有梁清標收藏印,則知此卷“集錦合璧”成于梁清標之手,后再轉(zhuǎn)安儀周。又管道升一幅,有:“張镠”“達卿”兩印。據(jù)吳其真《書畫記》記:“趙松雪《寫生水草鴛鴦圖》,此圖觀于揚州張黃美(镠)裱室。黃美善于裱褙,幼為王公通判裝潢,目力日隆。近日游藝都門,得遇大司農(nóng)梁公(清標)見愛,便為佳士。時戊申季冬六日?!币膊唤屓讼肫?,這位梁清標聘請的揚州名裱畫師,又精于鑒定宋畫的古董商,將此《元人集錦卷》(至少是《煙雨叢竹》)售與梁清標,且理所當然地將趙孟頫夫婦作品連接,并將書畫合成一卷的操刀者。從裝裱史而言,此卷之裝潢,理應(yīng)出于“張镠”之手。
書畫相通與墨竹的發(fā)展,趙孟頫(1245年-1322年)是總結(jié)理論與實踐的完成人。北京故宮藏《秀石疏林圖》卷,趙孟頫自題:“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睍嬐吹恼f法,早在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就已提出。元湯厘《畫鑒》,記趙宋一家同輩的長者趙孟堅(子固1199年-1264年):“…作石用筆輕拂如飛白狀。前人無此作也。…子昂專師其石。”與趙友好的學者,虞集也指出趙孟頫畫竹的書畫相通?!兜缊@學古集》有不少對于趙孟煩書畫的題跋。其一《子昂墨竹跋》:“黃山谷云‘文湖州寫竹木,用筆甚妙,而作書乃不逮。以畫法作書,則孰能御之?!瘏桥d乃以書法寫竹,故望而知,其菲他人所能及者云?!蔽耐撇灰詴?,而黃山谷只有期待以“畫作書”;趙孟頫則書畫俱為的一流。
此幅趙孟頫《枯木竹石》畫中書法的筆法,比之于其它常見的名件,本件在畫石的“飛白法”,由于畫石是都用中鋒的圓筆,猶如“玉箸篆”的筆畫,行筆安穩(wěn),并無強烈的快速感,顯不出“飛白法”。這也兼見于畫枯木條的筆法。畫竹為新篁,出鋒銳利如新硎發(fā)刃,從“結(jié)葉”的方法如“燕尾”、如“個”,及棘條圓體感,比之于其它備件,如同為臺北故宮藏大德三年(1299己亥,為楊安甫作)的《疏林秀石》最為接近。本件《枯木竹石》款:“子昂為成之作”,書風與印記:“趙子昂印”,也是相同。真品應(yīng)無疑義。因此,本件可定為1299年作。就元代論,畫竹尚是注重生態(tài),若比之于同時期的李衍(1244年-1320年),趙孟頫如“燕尾”、如“個”的竹葉結(jié)組,重視筆趣遠高于自然生態(tài)。更由于紙張稍熟,吸墨性不強,對巖石的渲染加強了塊面感與渾厚的端重。吳升《大觀錄》記此畫:“竹則掩翠稍寒,柯則若虬蟠形古,氣韻奕奕。”安儀周:“水墨作怪石平坡,細竹棘革,筆墨氣韻兼美。”是對整體畫作氣息的描述。
存世的趙孟頫“古木竹石”這一類題材尚多。橫向發(fā)展的蘭竹畫,存世的幾件作品,都是“中央為準”,兩旁再布置。這一當門的大石,也正是“石如飛白”的標志。大有一石當關(guān),昂揚于天地之間。這從前舉臺北故宮藏《疏林秀石》(《宋元集繪冊》第四開);《無款竹木》(《宋元集繪冊》第十一開);北京故宮藏《秀石疏林》;克利夫蘭館的《竹石幽蘭》(為善夫),再加以本件《枯木竹石》均是如出一轍的布局。即使換成是軸裝直件,以北京故宮藏《古林竹石》,中央立石最為標準。至若臺北故宮《窠木竹石》;王己干舊藏《枯樹竹石》,畫中立石都可做如此觀。這種同樣的布局,一再出現(xiàn),意味著什么呢?或許這是庭園、郊野一角的即景?就竹的題材,從趙孟頫的題款常寫道“為口口作”,表示元代以來,畫家常用之以為投贈。這因筆硯間,畫竹畫蘭便利。對于“竹”的意識,趙孟頫在他的《松雪齋集》《修竹賦》:“虛其心實其節(jié),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則吾以是觀君子之德?!北硪馐窍喈攤鹘y(tǒng)。畫竹配上的“石”,趙孟頫的詩文里,未見有所指示。再以虞集詠《子昂竹石》:“數(shù)尺瑯開近玉階,連昌宮苑少人來。庚庚蒼石如人立,恐有題名上紫苔?!钡摹案n石如人立”,“庚庚”是堅強,也將石擬人化,還是與“觀君子之德”相同了。
中央定石,這是堂堂之局,一如北宋諸山水經(jīng)典名作,主山位列中軸。單純的視覺觀念就是穩(wěn)定;相對的“巧”,就是別出偏師的南宋“邊角”。趙孟頫主張“畫貴有古意”?,F(xiàn)身說明的名作《紅衣羅漢》和《幼嶼丘壑圖》,他自題:“粗有古意”?!都t衣羅漢》這幅以人物為主,羅漢雖是側(cè)身,而背景的喬木,卻是對稱分干的正面,地上石塊,也是水平橫向正列?!肮乓狻币饽钷D(zhuǎn)于趙孟頫也想追求的北宋山水,不正也是正面中軸的布局。那看這數(shù)件竹石枯木一類的布局,“向中看齊”。也就是帶有“古意”了。我認為從圖像解“古意”,應(yīng)作如是觀。
管夫人善畫竹,就存世畫件,則有北京故宮藏《趙氏一門三竹圖卷》中的第二件《墨竹》。此卷本安歧舊藏。安氏評以:“密葉勁節(jié),不似閨秀之輩。”安歧舊藏又有趙孟頫、管道升《蕙竹合作卷》,安氏記以:“墨竹一枝,竹葉蕭疏,枝節(jié)秀勁?!睆倪@些描述來看《煙雨叢竹》,都不貼切。
這幅《煙雨叢竹》不是習說的“墨竹”,而是當作于山水畫的竹林圖。從古老的詩經(jīng)“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到“渭川千畝”,再到杜甫移種萬竿于浣花草堂:“我有陰江竹,能令朱夏寒,陰通積水內(nèi),高映浮云端?!边@種意念,移之于畫作。明張丑記東坡居士《斷山叢筱真跡》:“又見東坡《萬竿煙雨》小幀。絹本精細,歇云眉山蘇軾。下有飛白坡石,兼遠景煙靄,極精。上方文征仲詩跋,稱許娓娓可誦也?!薄帮w白坡石,兼遠景煙靄?!币浦谶@幅《煙雨叢竹》,也是合宜的。又畫史上倪瓚創(chuàng)出的《十萬圖》《萬竿煙雨》即為第一題目。安歧記此畫:“作淡墨細竹,沙渚遙浦,其間煙霧橫迷,萬玉幽深,茫茫有渭川千畝之勢,坡陀皴法大類松雪,布景一派平遠天真,秀妙絕倫,實為佳品?!币矎拇肆⒁狻?/p>
《煙雨叢竹》右下緣有“金文鼎印”;左緣存“漁隱”(半?。?。案:朱謀里《續(xù)書史會要》:“金鉉(1361年-1436年),字文鼎,號尚素,松江人。書工章草,畫仿王叔明。子鈍,字汝礪,宮至中書舍人,精楷書,章草亦入妙境?!庇帧稌嬵}跋記》錄:“金文鼎,永樂中以繪事名海內(nèi),為吾松先輩風流宗,此卷墨氣郁勃,不減勝國時諸大家,至其筆力蒼古,便是石田先生門戶,孰謂無風氣開先之助邪!前有范庵跋,書法甚佳。金公之筆益重于九鼎矣!云卿觀于由庚堂?!庇帧杜逦凝S書畫譜》記《勝國十二名家》冊,金文鼎識跋:“余總角時遂好繪事…癸巳(永樂11年,1413年)十一月廿又七日漁隱主人金文鼎識?!敝司怼稛熡陞仓瘛吩鵀榻鹞亩κ詹兀ǚ浅绲澞觊g之忠臣金鉉,字文鼎)且知“漁隱”(半?。┯小爸魅恕眱勺忠驯磺腥?,也非全璧卷之收藏人梁清標之“冶溪漁隱”。
又《煙雨叢竹》右緣存有“山人”半印,當是項墨林之“墨林山人”白文印。以項氏之好鈐蓋收藏印記,本幅只存半印,與它幅之不止一印,顯然有異。從永樂間“金文鼎印”及“漁隱”(半?。?,至遲于此時期,首尾當是如現(xiàn)在所見。若有其它項氏印記,當出現(xiàn)于何處?本幅后方起約13厘米處,有一上下垂止接縫痕,然而前后大小兩段紙質(zhì),就目驗所及,并無兩樣,這是中間有一些損毀,裁去又拼成。因此損毀而消失項氏諸印否?然有所鈐蓋,理應(yīng)在“漁隱”半印前后周邊,殊不可解。
款書:“至大元年(1308年)春三月廿又五日。為楚國夫人作于碧浪湖舟中。吳興管道升?!笨瑫鴷ㄋ綐O佳,惟與《管道升致中峰和尚書》,咸信不同,反類似于趙孟煩一系,其清雅婉麗,程度甚至超過沈度(1357年-1434年)一流。不知何方高手提刀?印記:“管道升印”“仲姬”,兩印均劣,如同朱筆畫出。然至大元年(1308年),趙孟頫在浙江當儒學提舉,碧浪湖在歸安縣安定門外,趙孟頫夫婦此時,同游碧浪湖是應(yīng)有的。前舉《疏林秀石》,畫上方柯九思也以“碧浪湖”為題。楚國夫人當是《元史》所記:“賜托克托三寶努珠衣,封三寶努為楚國公,以常州路為分地”之夫人。
《煙雨叢竹》畫竹不分節(jié),一筆不斷由下方到頂端完成。竹葉形狀細勁,結(jié)組繁而不亂。墨色用前濃后淡來區(qū)分出遠近;畫山坡是一般的山水皴法,沙渚叢竹,掩映于煙云中。新篁成叢與趙孟頫《自寫小像》(1299作)的竹林畫法是接近的。兩件畫竹葉,都是向上仰,做“燕尾”式的交合,且是前濃后淡的竹葉叢。竹竿《自寫小像》并不一直順暢到頂,略有些小轉(zhuǎn)變?!蹲詫懶∠瘛肥乔嗑G重彩,竹注重“墨骨”來襯托出色彩。《煙雨叢竹》是水墨層層迭迭渲染,煙云變滅,做得極為細致。技法上容有相通,情懷卻不一。畫平坡石塊,《自寫小像》畫得古拙,而《煙雨叢竹》反而是老練成熟。
本圖畫竹如同渭川叢筱題材,存世作品以現(xiàn)藏Freer美術(shù)館明宋克(1327年-1387年)的《十萬圖》為匹配。畫既有金文鼎收藏印,則成畫下限在洪武、永樂,說是入元,也不為過,且明靜安雅,雖不必云管夫人,亦是元人豐神。只是不知出自方高手。
卷之三,《安處齋圖》。畫名為倪瓚(1301年-1374年)自我定名:“湖上齋居處士家。淡煙疎柳望中賒。安時為善年年樂。處順謀身事事佳。竹葉夜香缸面酒。菊苗春點磨頭茶。幽棲不作紅塵客。遮莫寒江卷浪花。十月望日。寫安處齋圖。并賦長句。倪瓚?!痹娨姟肚彘s閣全集》。第一句為“湖上齋居外史家”。據(jù)汪珂玉于《珊瑚網(wǎng)》著錄,后尚有陳方一詩:“睡起山齋渴思長,呼童煎茗滌枯腸。軟塵落碾龍團綠,活水翻鐺蟹眼黃耳。底雷鳴輕著韻鼻,風過處處細聞香。一甌洗得雙瞳豁,飽玩苕溪云水鄉(xiāng)。陳方。”臺北故宮藏《張雨題倪瓚畫像》,原也有陳方一詩,也已佚失?!栋蔡廄S圖》卷中喬木坡陀林屋,隔岸連綿山巒,用筆及水墨簡淡,畫意頗蕭疏。并嘗為顧復仿作。畫無年款,與倪的另一名作《容膝齋圖》筆墨相近,定為洪武元年(1368年)之作。從倪瓚的自我題詩,畫的是他的居處嗎?從至正十二年(1352年)春,倪瓚棄家,棹舟于五湖三泖間,此畫已是16年后,所居停處如笠澤蝸牛居廬(62歲),或避居茆上(66歲),或留友人住所,乃至去世于姻親鄒維高家。這樣的背景,詩中的期望,這“處士”(外史),這《安處齋圖》的是不是他自己?
卷之四,吳鎮(zhèn)《中山圖》。顧復《平生壯觀》記:“…題款兩行甚精。一派十余山頭,或尖或平,或近或遠,點葉樹掩映于其間,不作大木水泉,貌得重山之杳冥溪徑者。觀此,覺元暉(米友仁)彥敬(高克恭)落窠臼矣?!庇职册赌墔R觀》記:“群山迭嶂,杉木叢深,通幅無一雜樹,全宗北苑,用粗麻披皴法,山頭苔點,橫豎相間,眾山之坳,突以濃墨暈二峰尖,低于四面,更為奇絕。按李竹懶《紫桃軒雜綴》引孫興公《天臺賦》,有倒影重淵,匿峰千嶺之句,所謂匿峰者信然。此卷筆墨蒼厚,氣韻淳古,為仲圭杰作,不應(yīng)作元人觀,實得董元三昧?!币暗褂爸販Y,匿峰千嶺”的確是宋元繪畫難得一見的造景。畫作于至元二元(1336)吳鎮(zhèn)57歲,不但是得董元三昧,已然自己修成正果。這種只畫峰頂,到清初王暈,則成一嶺獨秀,歸為學巨然。畫贈葛千孫(1305年-1353年)字可久,應(yīng)雷之子。時年32歲,知兵,善醫(yī)。
當代學者徐小虎教授論此畫,以構(gòu)景論,下緣應(yīng)被切去6厘米,且款為后加填。下緣有否被裁切?部份緣自裝裱時,無知之裝裱師為“齊邊”,強為四方或整齊,有此愚行?本件屢經(jīng)易主,或因年代久遠,重新裝潢,也難免有些損傷,如本件落款處已逼天,倪瓚畫《安處齋圖》款也逼地,都有此可能。然就本卷其它備件之縱高,《煙雨叢竹》是23.1厘米,余差距均在1厘米左右。當然,若以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本)縱高33厘米,則可有6厘米之差距。倒是左右長度是否原貌,應(yīng)可在從元代紙張尺寸作考慮。款印極佳。將《秋江漁隱》《竹石圖》《漁父圖》之“梅花盒”“嘉興吳鎮(zhèn)仲圭書畫記”兩印,排列比較,《秋江漁隱》是絹本,雖有拉扯,4件還是一致。偽吳鎮(zhèn)草書款,筆畫結(jié)體均無奇逸之氣,見同為故宮藏吳鎮(zhèn)《竹譜》。此件題款渾厚靈動,與所舉另3件也一致,乃至上下兩印的排列如齊右且相連的習慣,自是吳鎮(zhèn)本色。
卷之五,馬琬(1310年-1378年)《春山清霽》。畫中高山層層迭迭突起,林木長長矗立,清溪蜿蜒,漁舟搖搖,山村亭閣,曲徑相通,滋潤的筆墨,體會出大地草木華茲??铑}:“春山清霽(楷書)。至正丙午歲(1366年)春正月望日,馬文璧畫于書聲齋。”丙午(1366年)去黃公望《富春山居》之“庚寅”(1350年)題記,只有滿15年之距離。全幅結(jié)構(gòu)皴法,大抵出于元黃公《望富山居圖》,如以近景主山峰的造形,遠山一列丘陵起伏,近者淡遠者濃,與皴法運用,勾線涂抹,幾與《富春山居》相同;此“春山”也不盡讓人想起同樣的畫《富春山居》。
黃公望《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山峰樹石草木,表現(xiàn)出來的是重視筆趣與墨意,從元人的畫跡來了解,黃公望《富春山居》成為一種文人畫山水的“典范”。也就是以五代北宋董源、巨然為主的風格傳承。從趙孟頫為起點,爾后,另一位吳鎮(zhèn)也有充滿著“披麻皴”風格的人物。那踵步者足為代表,應(yīng)是這件馬琬《春山清霽》??铑}所指:“畫于書聲齋(行書),”為夏士文之齋居,也是云間夏氏知止堂裔孫。夏士文為夏士良文彥兄弟行。楊維禎至正二十年庚子秋曾為作《書聲齋記》。元黃公望《富山居圖》款題即書于夏氏“知止堂”。夏氏云間“知止堂”。主人為誰?楊維楨又有《知止堂記》,主人是云間老人夏謙齊氏,取《老子》之經(jīng)有警人者,曰“知止不殆”的典故,堂有匾是趙孟俯所書。其四葉孫頤貞,在兵火之后,重建。馬琬為楊維禎學生,張雨、黃公望均與楊維禎友好。馬琬生平也是一位親炙過黃公望的人物。
卷之六,趙原《陸羽烹茶圖》。若謂山水畫的“石如飛白”,趙原以草書的筆法,運筆甚快,多以側(cè)筆皴畫山石紋路,渲染甚少,巖石的凹凸,輪廓曲卷,盡在飛舞的筆端下得之。近景樹石是李郭一系,遠岸山峰則是董巨,筆下樹石皴點,加以赭石設(shè)色,頗為蒼潤。臺北故宮又藏《溪亭秋色》一軸更具特色,此畫以《陸羽烹茶》為題。作者自題及窺班題七言律詩一首,均以夏日山靜晝長的生活來搭配畫。
卷之七,林卷阿(1373年前后)《山水》。畫中鈐印,知“字子奐,號優(yōu)游生”。據(jù)此畫上小楷自題,又知為方從義學生。癸丑為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所作?!邦}識中道及諸人:如用行,或為梁時,后以字行,長州人。孟循為張率。并欲托梁用行,轉(zhuǎn)請倪云林,趙善長二師作畫。所謂遠齋副使者,疑即杭之開元宮道士章心遠。常使閩,倪瓚諸人有送章煉師入閩贈行詩”。復按張以寧《翠屏集》載有:“林庭輝為其先世有諱運者,南唐兵部尚書淮南節(jié)度使云?!倍痉志戆⑩j有“淮南節(jié)度使裔”一印。據(jù)此,“林卷阿或即林庭輝子嗣,長樂人”。
“便中萬求妙染”一語,其意是否指此畫《山水》,林卷阿只作墨骨,由受贈者開元宮道士章心遠再加賦色。林卷阿既為方從義學生,其追踵風格于本幅也有所見。若臺北故宮《神岳瓊林圖》《高高亭圖》《惠山舟行》、北京故宮《武夷放棹》、王己千舊藏《東晉風流》《云山圖》,其共同特征是畫筆飛動。此幅林卷阿《山水》依希可見于山石輪廓,樹枝抖動,一種質(zhì)樸率意,露于筆端。
卷之八,莊麟《翠雨軒圖》。莊麟(1344年前后),字文昭,丹徙人。生卒年不詳。據(jù)《緇素錄》:“都城隍廟碑,立于至正四年九月,余闕撰文,莊文昭書?!蓖浦錇樵樀蹠r人?!洞溆贶巿D》秋樹蓽門,一人曳杖度橋而至。畫意見款識。
本卷上裱綾留有董其昌題識。這是因董其昌與收藏人李日華、李肇亨父子交好。朱彝尊《論畫絕句》說:“隱居趙左僧珂雪,每替香光應(yīng)接忙。涇渭淄澠終有別,漫因題字概收藏。”僧雪珂就是李肇亨,董其昌的著名代筆人。
董其昌跋兩則:
莊麟畫。獨見此幀。乃知元之畫師。不傳者何限。夫福慧不必都兼。翰墨小緣。有以癡福而偶傅者矣。要以受嗤法眼。終歸歇滅。此可遽為福。微獨畫也。玄宰。
前人云。丹青隱墨墨隱水。妙處在淡不數(shù)濃。余于巨然畫亦云。
好一句“丹青隱墨墨隱水,妙處在淡不數(shù)濃”??辞f麟此幅畫山水,真是清光一片,清潤可愛。墨法的“蒙養(yǎng)”與董其昌如出一轍前后輝煌。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墨:“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張庚論述董其昌用墨:“麓臺(王原祁)云,董思翁之筆,猶人所能,其用墨之鮮彩,一片清光,奕然動人,仙矣!豈人力所能得而辦?”
故宮藏董其昌巨軸《夏木垂陰》,因水墨的交織,畫境爽朗瀟灑,生機處處,而這種“一片清光”,成為董其昌的特殊風格。元人用墨對董其昌的影響,董其昌的著作里并未指名道姓提及此《元人集錦卷》莊麟畫《翠雨軒圖》,但這兩則題跋,應(yīng)給董其昌古人先為我有的知音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