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狀元叫鈕福保,浙江烏程縣(今湖州市)人,從小聰明伶俐,也很頑皮,在湖州至今還流傳著許多他的故事。
鈕氏是湖州的望族,清初就辦起鈕氏西支家塾,鈕福保就在這里讀書。有一天,先生教書童們讀《禮記·曲禮》,其中有一句“臨財毋茍得”,有些學生讀別字,念成了“臨財母茍得”。正好有位姓鈕的老童生(古代參加正式科舉考試之前,需要通過童試,以取得考試資格。參加童試未合格者,不論年紀大小,均叫童生)從窗外經(jīng)過,聽見后哈哈大笑,伸頭進來譏諷道:“曲禮一篇無母狗。”學生們面面相覷,一時無人能答對。只見年僅8歲的鈕福保不慌不忙地站起來,搖頭晃腦地答道:“春秋三傳有公羊。”原來《春秋》三傳是指《春秋左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公羊傳》三部書。鈕福保小小年紀能出口成章,且對得巧妙妥帖,思維如此敏捷,立即博得眾人一陣叫好。那老童生也大驚失色,連呼:“對得好,對得好,鈕家要出神童啦!”
說來也巧,一個月后的一天早上,因天氣寒冷,鈕氏西支家塾的先生帶著學生在門口一邊曬太陽一邊上課。那個老童生百無聊賴,也在旁邊曬太陽,想起上次在家塾沒有難倒這些教師學生,顯出自己的學問,意欲再羞辱師生一番。正好旁邊的稻場上,有農(nóng)民在曬各類農(nóng)作物的種子,老童生抓耳撓腮想了半天,終于想出一個聯(lián)語。他站起來,對家塾先生開始發(fā)難:“我有一上聯(lián),你如能對出下聯(lián),中午飯我在同豐樓(當?shù)刈詈玫娘堭^)請客,菜肴隨你點?!蔽吹认壬钋?,老童生就大聲吟出一句:“稻谷禾麥粱稷,許多雜種,不知誰是先生?”
老童生這招十分惡毒,借物發(fā)難,一語雙關(guān),連損帶貶。被人當著學生面貶損謾罵,先生非常生氣,卻一時答不上來,臊得臉色青紫,手指直哆嗦。就在此時,鈕福保搖晃著小辮子走上前來幫老師解圍,指著洋洋得意的老童生說:“詩書禮易春秋,全是正經(jīng),何必去問老子!”
鈕福保以名經(jīng)正典對稻麥五谷,借助“正經(jīng)”的另一個意思壓制惡意中傷的“雜種”,最后毫不留情地反擊,巧妙地以圣賢“老子”應對“先生”。同樣一語雙關(guān),針鋒相對,詼諧幽默,嬉笑怒罵,且合仄押韻,對仗工整。小神童為大家出一口惡氣,先生連聲叫好,全場掌聲雷動。
老童生沒占到便宜反自取其辱,只好自找臺階下,豎起大拇指稱贊道:“小小年紀,才華出眾,對答如流,前程無量?。 痹诒娙说钠鸷宄靶χ?,飛快地逃走了。
(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