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守夜孤影單,眼淚汪汪流不斷。挨到更深主人睡,氣絕身亡淚已干”。這是流傳于民間的一道蠟燭謎語,它用擬人化手法,把蠟燭的特征通過隱喻的方式描繪得十分生動。說起蠟燭,人們一點也不陌生,除了照明之外,紅白喜事、生日祝壽、逢年過節(jié)、上墳進廟它都會派上用場。即使在現代科技發(fā)達、電力資源豐富的今天,蠟燭依然沒有熄滅。燭光晚餐、燭光舞會依然能給人們的時尚生活帶來浪漫情趣。有關蠟燭的史話、風俗更是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
在我國,使用蠟燭已有悠久歷史,據《西京雜記》記載,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南越國向漢朝皇帝進貢的物品中就有200枚蜜燭。蜜燭就是蠟燭的前身,當時的價格特別昂貴。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解釋《禮記·曲禮》時指出:“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北M管古詩中已經出現“燭”字,但那時的“燭”指的是火把。到了南北朝時期,蠟燭的應用才稍微普及一點,但主要還是在貴族人家。到了唐朝,晉州給朝廷上貢的貢品中就有蠟燭,說明那個時候蠟燭還是比較珍貴的。宋朝時,人們常常在蠟燭上畫一些龍鳳花鳥之類的吉祥圖案,描金繪彩,金碧相映,為家居環(huán)境增添了一種喜慶氣氛。
蠟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蠟燭從點燃到燃盡的整個過程,被歷代詩人用來象征人生,耗用大量筆墨從各個方面進行描述。白居易的“酒鉤送盞推蓮子,燭淚粘盤壘葡萄”、杜牧的“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都是描寫燭淚;李賀詩“宮官燒燭火,飛燼污鉛華”寫蠟燭燃盡;南朝梁元帝的詞“燭燼落,燭華明”則寫的是燭花;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將注意力放在了剪燭這一動作上。他的另一首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寫得更妙,說要到了生命終止,這相思相愛之情才能完結,就像蠟燭燃完后一切皆成灰一樣。杜甫對蠟燭比別人有更多的體味,他在官場失意后千里奔波回到家中,與朝思暮想的家人團圓,時值“安史之亂”,經過生離死別,夫妻倆都不敢相信這團聚是真的,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夫妻倆還一次次地舉起蠟燭來確認這是不是夢境?于是有了“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樣的千古絕句。他在另一首詩《宿府》中又說:“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喻自己的晚年如同殘弱的蠟燭。
小小蠟燭也引出不少動人的故事。《南史》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南齊武帝有個弟弟叫蕭子良,慕賢重才,一次,他召集文人雅士賽詩,方法是在蠟燭上每一寸畫一刻度,點燃蠟燭,燃到一寸處,每個人必須做完一首四韻八句詩。誰作得快作得好,誰就取勝。自那以后,“刻燭為詩”便成了形容詩才敏捷的典故。宋代也有一個清廉州官拒用官燭的故事,說的是宣和年間,有一個官員因貪污去職,其管轄范圍內官風也很壞,下邊的官員都拼命搜金藏銀,買田置地。府衙的役卒沒有機會撈到大的好處,就常常順手牽羊,把府衙里的蠟燭等日用品帶回家去。一個叫林孝澤的官員繼任后,對此地官場惡習深惡痛絕,決心制止這種陋習。一天深夜,林孝澤處理完公務后準備休息,仆役便拿了蠟燭準備送他回后院休息。林孝澤急忙阻止道:“這是公家的蠟燭,只能辦公事用,怎么能拿回家呢?”從府衙至后院的路很不好走。在這漆黑的夜里,林孝澤堅持不用公家的蠟燭,深一腳淺一腳地回后院去。林孝澤“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善行慢慢影響了其他官員,從此,府衙里公物私用的風氣終于被煞住。
我國許多民俗活動幾乎都會用到蠟燭。除夕之夜要點紅蠟燭,通宵守夜。洞房花燭夜,離不開紅燭來烘托婚喜氣氛。男方到女方家提親言婚的禮品中,必須有一對紅蠟燭。在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里,喜事節(jié)慶要點紅蠟燭,祭奠亡靈則要用白燭。而在閩南和臺灣,辦喪事的人家在給參加葬禮的親戚朋友的答謝禮品中,必須有一對紅蠟燭,讓他們回家后點燃,可以驅除不祥,圖個吉利。
香煙裊裊,燭光搖曳,是各地大小寺廟共同的特征,而且廟里的蠟燭還特別大。人們日常使用的蠟燭每支頂多幾兩重,廟堂里的蠟燭有的一支重達千斤以上。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鎮(zhèn)魚圻塘村有個“平湖大蠟燭廟”,是為紀念南宋抗金名將劉錡將軍而建立的,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每年的春節(jié)和重陽節(jié),當地群眾都要用大蠟燭祭奠劉將軍。為了提高大蠟燭的文化品位,魚圻塘村組織能工巧匠制作巨燭。2004年10月18日,當地制作了一對巨燭,每支底部周長1?郾6米,上部周長2?郾1米,高2?郾6米,總重1259公斤,粗大挺拔,精美絕倫,號稱世界之最。
在幾兩煤油也要憑票供應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能有蠟燭照明已經是一件奢華的事了。那時,回國探親的華僑甚至將蠟燭作為禮品,贈給親友們。筆者的祖母是歸國華僑,記得有一次,有個新加坡朋友送她一份禮物,其中就有幾支外國蠟燭。我?guī)е灎T到小學參加學習小組夜讀,贏得了所有同學的青睞。幾支蠟燭照亮了同學們那羨慕的眼神,也打開了大家快樂的心扉。直到幾十年后的今天,老同學們相聚時仍然念念不忘當年黑暗之中那支照亮課本的蠟燭。
今天,蠟燭應用較廣泛地方,當推人們過生日時吹蠟燭的習俗,這與一段趣事有關:據說在古希臘,人們都信奉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斯,在她的一年一度的生日慶典上,人們總是愛在祭壇上供放蜂蜜餅和很多點亮的蠟燭,以示對月亮女神的崇拜之情。后來,隨著時光的推移,古希臘人在慶祝他們孩子的生日時,也要在餐桌上擺糕餅,插上點燃的蠟燭,然后把燭火吹滅。他們相信,燃亮的蠟燭具有某種神秘的力量,如果過生日的孩子在心中許下一個愿望,然后一口氣吹滅所有蠟燭,這個孩子的愿望就一定能實現。以后,不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只要是舉行生日宴會,都會有許愿吹蠟燭這個富有情趣的內容。
我們在了解蠟燭的身世和性格的同時,也要學習蠟燭精神,有一點蠟發(fā)一分光,鞠躬盡瘁,永遠做光明正大的事,做有利于人民的事。(責編:馮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