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我在川滇兩省交界一個少數(shù)民族山鄉(xiāng)任教。
說起少數(shù)民族山鄉(xiāng),很多人常常會聯(lián)想到那里獨特的民俗文化、醉人的民族風情,以及山高林深、流水淙淙、鳥語花香的迷人風景。可是,我任教的江普遠遠沒有這么浪漫。這里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的山巔,溝壑縱橫,巖石突兀,植被稀少。光禿禿的大山上,唯一的好處是早晨太陽來得早,晚上太陽遲遲不肯落坡,是一個享受日光浴的好去處。山高谷深,天干地燥,狂風橫行,使這個地方成為遠近聞名的干巴鄉(xiāng),用水特別困難。
我們學校喝的水源頭在另一個鄉(xiāng),用一根鐵管從水庫里接過來,儲存在學校后面一個大水窖里,然后再用膠管接到學校用。由于水里含硝特別重,沒過幾年,鐵管就已經銹蝕不堪。如今條件好了,很多人喝自來水不放心,還得去買礦泉水、純凈水之類來燒開水,可是那時候什么消毒呀、沉淀呀、過濾呀、漂白呀,這些方法都只能在文件上和書本上見得到,根本就無法兌現(xiàn)。從水庫里接過來的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那些活躍的微生物,就在管道和水窖里繁衍生息。到了學校水的顏色就已經變深,要是用水桶或盆子接了水,在屋里放上一夜,第二天水就會變成黃褐色,水桶底下還會有一層手指厚黏糊糊的沉淀物。
盡管如此,長時間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已經感覺很幸福了。這里是全縣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少數(shù)民族貧困鄉(xiāng)之一,村民居住分散,山高坡陡,全鄉(xiāng)沒有一座自己的水庫,要想徹底解決飲水問題,不是喊幾句口號就能辦到的。校長常說,在沒有接通這根水管前,用水得到十多里外的水井邊排隊,靠的是人背馬馱,遇上冬春分水吃的季節(jié)學校就只能放假。
校長常常笑呵呵地說,這水最大的好處是泡茶特別節(jié)省,不論什么茶葉,三片兩片丟下去,那湯色看上去絕對巴適(四川方言:漂亮)得很。校長反復告誡我們: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喝開水,通過高溫消毒,把豐富的微生物統(tǒng)統(tǒng)變成營養(yǎng)品!
剛到那里當老師的時候,校長就給我們每個人發(fā)了一只塑料水桶,沒想到這個寶貝還真的發(fā)揮了作用。水庫畢竟在另外一個鄉(xiāng)的地盤上,十多里的管道經常會出問題。因此,大家都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天一早起床,先接一桶水放著,以備急用。
老師用水難,學生用水就更艱難。偏僻山鄉(xiāng)民風淳樸,師生關系融洽,有開水的時候喝開水,但多數(shù)時候孩子們哪里等得開水涼下去?舀起桶里的涼水就亂灌一氣。這個地方光照特別強,冬春季節(jié)空氣干燥,夏秋季節(jié)酷熱難當。有的孩子上學要走一兩個小時,脖子上掛兩個裝了水的瓶子,路上渴了喝。到了學校,那些瓶子全部擺放到教室的窗臺上,成了一道非常壯觀的風景。
一次,我到一個學生家去家訪,那是個依山而建的小村莊,幾十戶人家零零散散地坐落在半山腰,秋后撒下去的小麥豌豆油菜綠得醉人。還沒進村口,就讓我大吃一驚:村口居然排著上百對桶,整整齊齊蜿蜒了幾十米。桶的前面有幾棵古樹,樹陰下是一口老井,井已經干枯,只有一絲絲水從井壁上滲出來。井底有一個凹下去的小坑,待那浸出來的水滲滿水坑,守在那里的人趕忙把水舀在桶里。這只桶裝滿水后移到一邊,然后又提一只空桶過來接著等。
我上前一打聽,嚇了一大跳。原來,村里從古時候就留下一個規(guī)矩,枯水季節(jié)專門有人負責分水,當?shù)亟小笆厮薄S昙舅?,村民們用水不成問題;入冬以后,草干水枯,每天每戶人家出一對桶,各家依次輪著出一個人專門負責守水分水。多的一天可以有三兩挑水,少的就只有一挑半挑水。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的,早已約定俗成,秩序井然。
這天晚上臨睡前,學生家長燒了洗臉水,讓學生端了過來。水不多,淹過盆底不足一寸。我知道那水金貴,洗了臉后,就著那水把腳也洗了。在我們老家一帶,應該給客人端洗臉水,也幫客人倒洗腳水,特別是對尊貴的客人。但一般說來,讓人倒洗腳水很不禮貌,客人都會自己主動倒。因此,我把腳擦干,趕緊端著洗腳水就要去倒。沒想到我這個舉動卻惹來了麻煩,學生過來搶,家長也跟著來爭。他們越是這樣,我就越發(fā)緊張,覺得過意不去,非堅持自己倒不可。爭來爭去,水灑出去不少,還是家長說了一句話,我才恍然大悟:“老師,不倒,不倒,那水我還要留著喂豬喲!”
飲水困難,洗衣洗澡更成了難題。單身漢還好,沒有幾件衣服,也用不起洗衣機,用盆子打起水來洗洗漂漂就行了。洗澡就不那么容易了,學校里沒有浴室,一兩個月進趟縣城,能找個澡堂子洗洗澡,就算是很奢侈的享受了。那時候只要不下雨,每天下午我們都要打籃球,晚飯后一直打到天黑。從球場上下來,個個大汗淋漓,滿身酸臭,也只能用水擦一擦身子。校長為此經常對我們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過去沒接這根水管前,老師衣服臟了,換下來放著,等到去趕街的時候,在半道上的小河邊洗了,把水晾干再背回來。現(xiàn)在學校里有水喝,有水洗衣服,還有水擦擦身子,已經好得很啰!
校長笑聲朗朗,一臉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唯一的自來水龍頭上裝了鎖,鑰匙就掛在校長的屁股上。夏秋兩季,雨水較多,校長管得松,接多一點接少一點校長一般不會說啥。到了冬春季節(jié),用水很緊張,誰要多用半桶水他都會瞪起眼睛教訓人。
用水這么金貴,要搞修建就更難了。有一年,學校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修建項目,在澆筑混凝土樓面時,正趕上缺水季節(jié),到處都在爭水,水管恰恰又出了問題。這下可把校長急壞了,把全校師生發(fā)動起來,到十多里外的老水井去端水:有水桶的提水桶,有盆子的拿盆子;什么也沒有的用瓶子,脖子上前面掛兩個,后面掛兩個,一路上歡聲笑語,場面好不熱鬧。可水井里的水本來就不多,三下兩下就舀干了,而工地上攪拌混凝土的水卻遠遠不夠!
樓面澆筑了一大半,沒有水只得停下來。村里幾個婆娘看到師生與村民爭水,風風火火地攆過來,圍著校長罵得他狗血淋頭:這么金貴的水,你們全拿去和水泥沙灰,村里老老小小怎么活?
為這事兒,弄得校長下不了臺。校長賠了半天笑臉不說,還請鄉(xiāng)上領導出面做工作,才把這事擺平。(責編:馮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