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有一所知名的小學,以教學質(zhì)量高、管理嚴格規(guī)范著稱,并且孩子從一年級就開始住校。朋友老陳的兒子就在這所小學,一直是老陳的驕傲。
可是有一 天,老陳跟我說,他要給兒子轉(zhuǎn)學。因為忽然覺得“有比孩子學習更重要的東西”。老陳告訴我,自從住校以來,本來活潑可愛的兒子漸漸地變得少言寡語了。終于有一天,在送兒子回學校的路上,兒子忽然淚流滿面地說:爸爸,我為什么覺得活著這么沒有意思呢,什么都是別人安排好的,我為什么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呢?
聽了兒子的話,老陳當時就呆住了,事后他去請教一位心理醫(yī)生,這位醫(yī)生告訴他:實際上,每個人畢生所要追求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做自己”。如果一個人的生命體驗都是別人安排的——被學習、被住校、被管理,那么,他就不會覺得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會有莫名其妙的沮喪感和挫敗感。
心理醫(yī)生的話讓我想起了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和我們平時所認為的“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不同,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有自己內(nèi)在的一樣東西,稱之為“精神胚胎”,兒童的認知成長都是按照他內(nèi)在的法則在走,我們必須給兒童自由,才能讓兒童順利完成自我成長的過程。
可反觀時下的教育現(xiàn)狀,有多少兒童是在被限制、被禁錮中成長的呢?從最小的時候說起,當嬰兒開始吮手指的時候(孩子到了“口唇敏感期”的表現(xiàn)),我們有多少家長是強行把手指從孩子口中拽出來的呢?而壓抑孩子“口唇敏感期”的后果就是,孩子會在以后的成長中自己補上這一課,所以有的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還啃桌角、甚至常常咬別的小朋友;有位博士畢業(yè)生,畢業(yè)后不找工作,天天在家里吃爆米花、看動畫片,而心理專家對此的解釋是:他本該吃爆米花、看動畫片的年紀都在學習了,所以現(xiàn)在開始“補課”了。
想一想,我們的孩子,那些本該自由自在地在藍天下、在大自然中奔跑、探索的孩子,卻被像鳥兒一樣早早地關進了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補課班、興趣班,可是卻從來就沒有人問過他們一句:這是你喜歡的嗎?
前段時間,有位同學因為在升旗儀式上拋開現(xiàn)成的講稿,代之以痛陳教育弊端而聞名全國,事后,學校以平時表現(xiàn)良好網(wǎng)開一面,沒有處分這位同學。但我卻始終搞不懂,我們的教育為什么就不允許學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呢?即使他的看法可能會幼稚、偏激,但“讓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不正是我們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嗎?很多學者說,我們的大學,直到今天也沒有培養(yǎng)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是,讓我們想想看,從小到大,孩子都生活在大人為他們編織的樊籠里,又怎么能指望他們上了大學,思想就會一下子飛上云端呢?
最后,送大家一段泰戈爾的詩句——“讓我的愛,象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給孩子愛,更要給孩子自由,這才是我們教育應有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