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釗猷,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腫瘤學家。曾任上海醫(yī)科大學校長,當選為美國外科協(xié)會名譽會員。現(xiàn)任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中山醫(yī)院外科學教授。從事肝癌研究40余年,使我國的肝癌診治和研究水平走向世界前列。1984年擔任博士生導師,培養(yǎng)并已畢業(yè)研究生60人。曾獲美國金牌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三等獎各2項,以及陳嘉庚生命科學獎,還曾獲白求恩獎章等榮譽、“上海市科技功臣”稱號。
嚴謹是做學問的基礎
湯釗猷教授對每位學生的論文都精心修改,大到論文的整體思想、題目、摘要、結構,小到標點符號,常修改六七遍之多。中山醫(yī)院肝腫瘤外科副教授王魯至今還保存著當年的博士論文修改稿,上面留下了湯釗猷用紅筆寫下的修改印跡,密密麻麻的。
而湯釗猷教授同樣銘記我國普外科奠基人沈克非教授為自己改論文的細節(jié)。湯釗猷回憶說,當年自己寫了一篇文章,仔細改了很多遍才交給沈教授。但是一周后,文章卻被退了回來,上面滿是紅字。而文中出現(xiàn)的“大概”二字,更是遭到了沈教授的質疑:“科學論文怎么能出現(xiàn)‘大概’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嚴謹進取,放眼世界”,是湯釗猷的座右銘。正是對“嚴謹進取”的堅守,讓湯釗猷在肝癌研究方面完成了“兩件半事”:
第一件就是小肝癌研究。從一滴血查驗“甲胎蛋白”找到還沒有癥狀的早期肝癌,到對合并有肝硬化的小肝癌患者以“局部切除代替肝葉切除”,再到用“再切除”來延長無癥狀復發(fā)者的生存期,這第一個十余年,實現(xiàn)了住院肝癌病人5年生存率增加10倍的療效。
第二件事是不能切除的肝癌縮小后切除。通常的思維是小肝癌會長成大肝癌,他們卻想讓大肝癌變成小肝癌。怎么變?連續(xù)得到國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的攻關資助,在獲得“1+1+1>3”的綜合治療方法后,又有異想天開的“肝癌導向治療”加入,經(jīng)過第二個十余年努力,終于證實了“縮小后切除”的遠期療效可與小肝癌治療媲美。
第三件事只做了一半,即肝癌轉移復發(fā)后的研究。他們建立了國際上第一個具有相同遺傳背景而轉移潛能和轉移靶向不同的人肝癌細胞模型體系,用此重要研究平臺開始了繁雜的查找和篩選。盡管也得到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開始使病人受益,但受益尚不能讓人完全滿意,所以最多只能算做了半件。
提高療效是衡量醫(yī)生的唯一標準
對于眼下重論文、輕臨床的職稱考評體系,湯釗猷教授認為:“現(xiàn)在許多醫(yī)生都很注重寫論文。論文的確需要寫,但無論你的論文在哪里發(fā)表,如果病人的療效沒有因此而提高,那論文就是廢紙。提高療效,永遠是衡量醫(yī)生的金標準?!睘榱藵M足病人的需求,湯釗猷帶領著團隊在肝癌研究領域不斷爭取突破。中山醫(yī)院組建“肝癌小組”之初,醫(yī)生們幾年里就眼見了幾百個病人死去。他說,他沒有理由對當時已有定論的“肝癌病人只能生存3至5個月”無動于衷,甚至今天擁有了小肝癌切除10年生存率40%、大肝癌切除10年生存率20%如此的國際領先水平,他還是感覺沒有理由心安理得?!拔覀兠磕甓紤撚幸稽c新的東西”,這句話也因此在肝研所“傳”了三代人。
從自己成長與成才的經(jīng)歷,湯釗猷教授認為辯證思維對一名醫(yī)生極其重要。重視第一手材料,重視綜合分析以抓住疾病本質,去偽存真,重視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等,就有可能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湯釗猷教授在肝癌研究中始終貫徹了哲學辯證思維。從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到不能切除肝癌縮小后切除;從肝癌裸鼠模型的建立,到肝癌轉移復發(fā)的深入研究。他還撰寫了大量肝癌研究創(chuàng)新哲學的文章,刊登在《自然辯證法》《醫(yī)學與哲學》等雜志上。
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膱F隊
湯教授認為,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親自為每一個病人動手術,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出一支德才兼?zhèn)涞膱F隊。為此,他更關心如何讓更多年輕人脫穎而出。眼下,湯教授帶領的肝癌研究所已形成由“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組成的強大集體,擁有肝腫瘤內(nèi)、外科和設備完善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我再能干也只能是一個人,只有不斷培養(yǎng)人才,一代接一代地努力,才能最終戰(zhàn)勝肝癌,讓更多的患者幸福生活!”湯釗猷告誡醫(yī)生同行說,要“多看一些偉大的東西”,包括文學名著、古典音樂、名山大川等等,培養(yǎng)寬廣的胸懷,使自己能夠善處逆境,能夠團結人,樂見一代更比一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