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要突出語文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傳統(tǒng)的學生語文學業(yè)評價以考試(已經(jīng)具有指揮棒的功能)為主要方式,或成為唯一的學業(yè)評價方,單元試卷、期中試卷、期末試卷不是市級統(tǒng)一,就是區(qū)級統(tǒng)一,統(tǒng)一試卷、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批卷、統(tǒng)一答案、統(tǒng)一的結果處理……學校、教師缺乏一定的選擇自主權,評價缺乏一定的靈活性、公正性和客觀性,重結果,輕過程,重終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及潛在力的培養(yǎng),更無益于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提高。
新課程實施后,理念新,教材新,學生的學習方式新,教師的教學行為更新,但是學生學業(yè)到底怎么評價?我以為學生語文學業(yè)評價除了檢測“學生學習質量”外,還要與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品質”相聯(lián)系,從而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生學習評價體系,更重要的是用發(fā)展性評價來評價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需要用發(fā)展的思想照亮學生,用發(fā)展的目光激勵學生,用發(fā)展的語言勉勵學生。
一、多一把尺子,多一份精彩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人的發(fā)展是個性化的、多元化的,因此小學語文學業(yè)成績評定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學生的“成長記錄袋”是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快樂成長的發(fā)展性評價方法,我們可以借助“成長記錄袋”實施語文學業(yè)成績多元評價。成長記錄袋,原意為有代表性的作品集,是根據(jù)教育教學目標,有意識地將學生的相關作品及其他材料(學生自我反省、教師建議、家長評語等)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與解釋,反映學生在學習與發(fā)展過程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這樣一個過程稱為成長記錄袋評價。它簡單易行,容易大面積實施。一名學生的語文學科“成長記錄袋”應該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1.優(yōu)秀作業(yè)的作品收集
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的方法。一是教師每次對學生作業(yè)(如小報、讀書漂流卡)等語文方面的作品給予評價,每次由學生代表收集整理一次,學期結束時進行總評價,教師組織填寫;二是學生把自己比較好的某一次作業(yè)或一件作品及時裝入記錄袋。
2.課堂行為考核
學生的課堂行為考核以三個方面進行。一是課前準備,二是課堂紀律,三是聽講和發(fā)言,四是思維與動手。這四個方面的表現(xiàn)由語文教師進行評議,可以每個月記錄一次。對特別有進步的學生,下發(fā)“表揚卡”,上面有評語,有教師和家長、學生三者的親筆簽名。
3.課外知識考核
對學生搜集的、與語文有關的資料,如文章、段落、好詞好句(即學生的摘記本、剪貼本)等進行考核。平時,教師在每周固定的閱讀課上抽一定的時間指導、檢查,并將各人的情況及時作記錄,每周由教師評分。學期結束,將摘記本、剪貼本收入成長記錄袋。
4.各種語文活動的紀錄、成績考核
期末,語文教師對每一位學生一學期參加的各級各類語文活動情況(獎勵、檢測等)進行登記,教師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給學生樹立更高的目標。
期末,由學生成長記錄袋中的資料決定該生語文的最終成績:書面檢測成績占50%,平時作業(yè)即作品占20%,課堂行為占10%,書面知識檢測以外的各種語文活動記錄、成績占20%。
當然,低年級使用成長記錄袋評價,可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由教師和家長指導孩子建立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主要以文字、圖片的方式,將能夠記錄孩子成長的事件或經(jīng)歷,分類集合在一起。這個記錄袋體現(xiàn)了“你有優(yōu)點,我有亮點”的成長理念,證明了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精彩,可以讓教師、家長、孩子一起分享成長的快樂。
二、多一點自由,多一份收獲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是在自己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地建構知識。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方式多種多樣,實踐過程充滿變數(shù),實踐的主體個性豐富,活動結果也自然呈現(xiàn)出多元化。在實踐中,實施語文學業(yè)成績發(fā)展性評價,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1.評價游戲化
低年級的兒童因其年齡特點,活潑、好玩,在評價中如果能以充滿趣味性的游戲形式出現(xiàn),可以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接受考查,如考查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可以采用“打電話”游戲。這樣能夠很好地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讓他們在這其中體會到學習的愉悅;能夠給學生一種成功的體驗,真正達到讓學生“樂考”的效果。
2.自主選擇化
世上沒有同一個性的孩子,因此在設計作業(yè)時就該面對所有孩子,可以設計推薦性作業(yè)。如學完《家》這一主題單元后,設計這樣一道測查題:當“導游”向大家介紹你的家人。有的學生善于畫畫,允許當“畫家”,用畫畫表達;有的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較強,允許他當“播音員”,用口頭語言介紹;有的學生書寫能力比較強,允許當“作家”,用書面語言描述。陶行知先生說:“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現(xiàn)代教育家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骷摇嫾?、播音員、導游,喚醒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樂趣,使他們變旁觀者為當事者,變閱讀課文為體驗情境,變感受情感為自我流露情感,最大限度地縮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認知差異、情感差異和心理差異,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充滿了活力。
給每一個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能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當然,自主選擇后,給評價帶來一定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如此的發(fā)展性評價,定能讓學生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三、多一種評價,多一點趣味
傳統(tǒng)的評價中,評價主體單一,即只有教師,教師是評價的執(zhí)法者,學生是評價的被動接受者,評價成為教師和家長用以否定學生、埋怨學生的法寶。新的語文評價體系有家長、學生、教師的全員參與,涉及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教師、家長的積極性,更全面地反映了學生的成長過程。在合理的評價激勵下,學生不斷向著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的方向發(fā)展,并逐步讓評價成為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環(huán)節(jié),促進了學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進步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全面的發(fā)展。實踐中,評價可分為:
1.自我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我評價進而學會自我反思,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我們嘗試讓學生自己參與到評價中來,不僅要養(yǎng)成評價自己和評價別人的習慣,更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評價別人。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階段測評中,教師應提供給學生自評的機會。如朗讀完課文或寫完字,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讀得(寫得)怎樣;又如學生學習自檢,設計 “自我滿意度”的評價,用不同表情的臉(有大笑的、有微微笑的、有皺著眉頭的)的圖案來表示??傊?,作為教師應促使學生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使他們能在自我評價中,堅定學習的信心,體驗成功,學會自我肯定。一個月或一學期之后,教師將學生的自評情況記錄下來,收入成長記錄袋。
2.小組評價
學生朝夕相處,相互最了解,所以學生之間的評價,最能反映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細微變化。借助學生之間的評價,教師可以了解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能力的形成。但是低年級學生評價的能力較差,我們可以設計相應的、具體的評價表,評價內(nèi)容有:認真傾聽、積極發(fā)言、提出問題、認真思考、愿和他人交流、會欣賞別人、作業(yè)書寫等。如果一位學生在一天的語文課中有一項表現(xiàn)突出,小組長在征得大家同意的前提下,可給這個同學加分或加星。評價表每周一發(fā)給學生,每天由小組成員在學習中互相觀察,共同評價。用這個辦法引導學生用最直觀的方法去評價其他同學,在評價別人的同時也和自己比較,學習別人的長處,使評價雙方都受益。
3.家長評價
家長參與評價,了解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也由以往的埋怨者和否定者變成協(xié)調孩子發(fā)展的積極參與者,使評價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發(fā)展。各種評價中都有由家長參與評價的內(nèi)容。家長可以隨時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表現(xiàn),如:提出與眾不同的問題、獨到的見解、解決問題巧妙的方法、美好的設想、合理的設計與制作等,教師以此可以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教師還可以把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及時以喜報的形式反饋給家長,讓家長和孩子共同品嘗成功的喜悅,加強家校聯(lián)系,以此激發(fā)學生不斷發(fā)展。
4.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評價
在學校里,可以把不同年級的班級進行結對,經(jīng)常一起活動,互相評價。比如,一年級的語文教師要檢查學生對“只識不寫生字”的掌握情況,而四年級的教師要檢查學生“幫助他人”的口語交際情況,兩個年級的班級就可以合作,安排一節(jié)語文活動課,讓四年級的學生一對一地給一年級的學生進行評價。評價開始之前,設計好四年級學生和一年級學生的互相評價表,要分別對學生提出各自的要求,以求最好的效果,結果收入成長記錄袋。
語文評價的改革,就是想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測評,消除緊張氛圍。其實,評價不是真正的目的,提高和改進教學,發(fā)展學生素質才是根本;評價不是證明,作用是樹立每個學生的自信心,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每個學生的最大潛能,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并為學生今后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編 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