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是人的最高屬性。生命的本質(zhì)是自由生長,其自主生長性活動是教育的實現(xiàn)機制。因此,實施新課程,就要“解放兒童”,要在學習目標、學習形式、學習進程等方面給學生以選擇的自由。近年來,我把“生命教育”作為科研課題,滲透在學科教學中進行研究,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案例。
【案例一】
小魚在乎
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時,出示小魚被困在淺水洼里的圖片,然后描述:“淺水洼里的水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小魚兒,你們怎么了,你們在想什么,說什么???”孩子們的小手高高舉起,他們說,“我想回到大海,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我好想像以前那樣快樂、自由啊”,“我好難受啊,誰來救救我啊”……教師說:“孩子們,你們說出了小魚的心聲。看,有個小男孩來幫它們了!”接著,出示小男孩撿魚扔回大海的圖片,繼續(xù)描述:“小男孩頭也不抬地撿魚,他明明知道撿不完,卻還在撿,誰在乎呢?”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小魚在乎,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教師接著說:“此時此刻,如果你就在大海邊,你又會怎么想,怎么做呢?”有的說:“我會和男孩一起把小魚撿起來扔回大海?!庇械恼f:“我會勸海邊的人都來幫助小魚?!庇械恼f:“小魚也有生命,我們應該保護動物,愛護生命?!苯處煗M意地總結(jié):“是啊,小魚也是有生命的,當它們被困在淺水洼里時,男孩救了它們,小魚是多么在乎??!動物是我們的朋友,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來保護動物,珍愛生命,我們這個世界一定會更美好?!苯又鍟罕Wo動物,珍愛生命。
【反思】
課伊始,情已生。教師通過角色的轉(zhuǎn)換,讓學生變成了被困的小魚,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課漸行,情更濃。當男孩對被困的小魚伸出援助之手時,學生們心里都明白,最在乎這一舉動的是那些被困的小魚,于是都愿意和男孩一起撿魚扔回大海。通過教師的點化,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在學生們心中已悄然萌生。本案例中“生命教育”的滲透,是在師生自由對話中生成的,事實上,也是教師對潛在的教學資源進行挖掘的結(jié)果。
【案例二】
愛護環(huán)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后,我引導學生:“小朋友,我們周圍的人有沒有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學生自由討論后,紛紛舉手回答,“我在上學的路上看見有人吃水果,亂扔果皮,我勸他不要亂扔果皮”,“我爸爸在公園抽煙,隨手亂丟煙頭,我主動把煙頭撿起來”,“我看見有的小朋友在校園里亂扔廢紙,我就把它撿起來”……我滿意地總結(jié):“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有時被人破壞,我們該怎么辦呢?”大部分學生說:“我們應該把美麗的環(huán)境找回來?!蔽医又f:“怎么找?”有的說:“我們把臟東西打掃干凈?!庇械恼f:“我們可以做一塊牌子,提醒人們愛護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边@時,我順水推舟:“請小朋友們課后自己設計這樣一塊牌子,看看誰最有創(chuàng)意?!闭n后,我把學生做的小牌子收上來,一塊塊內(nèi)容豐富,充滿智慧的牌子讓我吃驚、欣喜。如 “不亂丟垃圾,世界就會更美麗”,“做文明人,干文明事”,“愛護環(huán)境,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反思】
生成在于活動。學生的成長是在其親身經(jīng)歷的各種活動中自我體驗、自我感悟、自我構建的。教師的作用在于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和組織符合學生需求并富有意義的活動。本案例的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由學生完成的,是一種師生的對話與溝通,學生在對話中感悟到環(huán)境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了保護環(huán)境、珍愛生命的意識。
【案例三】
生命的價值
曾經(jīng)看過這樣一則報道:有一個生長在孤兒院里的小男孩,常常悲觀地問院長:“像我這樣沒人要的孩子,活著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長總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p>
第二天,男孩拿著石頭蹲在市場的角落,意外地發(fā)現(xiàn),有不少人對他的石頭感興趣,而且價錢愈出愈高?;氐皆豪铮泻⑴d奮地向院長報告,院長笑笑,要他明天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在黃金市場上,有人想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錢來買這塊石頭。最后,院長叫孩子把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示,結(jié)果,石頭的身份又漲了10倍,由于男孩堅決不賣,這石頭竟被傳揚為“稀世珍寶”。
男孩興沖沖地捧著石頭回到孤兒院,問院長為什么會這樣。
院長沒有笑,望著孩子慢慢說道:“生命的價值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價值,竟被傳為稀世珍寶。你不就像這塊石頭一樣?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p>
【反思】
小學生充滿生命的張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有煩惱;在學習和社會生活中,他們也有困惑。本案例中的院長無疑是位智者,他沒有對男孩直接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交給他一塊石頭,叫他拿到不同的市場上去賣,從而在自由對話中讓男孩意識到自己就像這塊石頭,只要看得起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義,有價值。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像案例中的院長一樣,做一位智者,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意義、生命價值及學生的自我生成。
實施新課程要“以人為本”,現(xiàn)在已形成共識,但“以人為本”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需要理解它的豐富內(nèi)涵。人是一種生命的存在,“將對人的認識與理解置于生命之中,將對人的教育落實在促進每一個鮮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長之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p>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