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毙W語文課堂提問更是如此,切合學生與課文實際、引人深思的課堂提問,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的波瀾,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在動態(tài)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能找準最佳的“問點”,擇時擇機在課題處、矛盾處、關鍵處、疑難處、空白處設疑,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定能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因此,教師在備課中應充分鉆研教材和學生,發(fā)掘問題,找準“問點”——提問的切入點,巧設疑問,使課堂呈現出“一石激起千層浪,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局面。
一、一石擊起千層浪——問在課題處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文章的內容,或明示文章的行文思路。在此處設疑,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而讀書,產生明確的閱讀目的及欲望,按照設疑思路去品讀課文。
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教師緊扣題眼——“借”,問:箭明明是“騙”來的,為什么偏偏用“借”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興趣盎然,各抒己見,得出結論:這不但表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暗示了這些“箭”在以后的對曹作戰(zhàn)中是要“還”的。抓一字而動全篇,抓住了“借”字,層層設疑,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道是無情卻有情——問在矛盾處
現在的文本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內容上看起來“自相矛盾”,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匠心所在。教師在這樣的“矛盾處”提問,不僅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課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徹,深化學生的思維。
如豐子愷的《白鵝》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fā)笑。我們的鵝是吃冷飯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在這段話中,“一樣”這個詞重復出現了三次,我以此作為“矛盾點”,提出問題,與學生進行一番討論。
師:在這幾句話中,“一樣”這個詞連續(xù)出現了三次,但老師卻常常教導我們“用詞不要重復相同”,一個文學大師是不是在這里出現了用詞重復的錯誤?
(學生一時陷入了沉思)
師又引導:去掉“一樣”我們讀讀看,看看是否會更舒服一些?
(學生反復讀書,最后達成共識:大師沒有出現錯誤)
生1:我覺得還是加上“一樣”好一些,因為這里作者似乎在特別強調白鵝吃的是這三樣東西。
生2:對,就是這樣。這里分成三個短句來講,其實就是告訴我們鵝下飯非這三樣東西不可。
生3:鵝就是這三樣特別簡單的東西下飯的,但它還三眼一板,一絲不茍,所以常常使我們發(fā)笑。
生4:這樣簡單的東西下飯,鵝還架子十足,還得有人在旁侍候,真是高傲的動物。
……
在上述教例中,我抓住“一樣”這個很簡單的詞語,巧妙設問,引導學生研讀,不僅讓學生對文章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也讓學生體會到了語言大師在遣詞造句上是多么的講究。
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問在關鍵處
“擊鼓要擊在鼓點上?!庇行┱n文中某一個關鍵詞句便足以提契全文、溝通文脈。教師要善于把握,進行推敲、挖掘、發(fā)問,引導學生體會其中蘊含著的豐富內涵和深刻題旨,達到促動全篇的作用。
如在教學《橋》時,我沒有面面俱到地展開教學,而是在仔細研讀文本的基礎上斟酌再三,最終選定文中“他像一座山”這句話為“問點”,引導學生理解“老漢與山之間究竟有哪些相像之處?” 學生在感情朗讀、品詞析句的過程中,從“老漢的形象像山一樣沉穩(wěn)”“老漢的話語像山一樣堅定”“老漢的動作像山一樣剛毅”這三個方面深入理解了“他像一座山”的內涵。這樣的教學,既顧及了整體,又突出了重點;既凸顯了文本的獨特之處,又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我和學生在一個充滿張力的問題帶動下,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文本濃縮后的精彩教學片段。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問在疑難處
小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因為他們的知識還不夠豐富,閱歷還不夠深刻,總會遇到一些難懂的詞句。教師若能把學生的疑難點作為“問點”,可以化難為易,點要害,通關隘。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中有這樣兩句話:(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2)“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可這樣設問:“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嗎?魯迅的鼻子真的是給墻壁碰扁的嗎?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別蘊含著什么意思?以上提問由淺入深,引導學生聯系課文深入思考,從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當時的社會一片黑暗,看不到一點兒光明,人民失去自由;“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作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
“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眹@疑難點來提問,既可以節(jié)省時間,又有助于引發(fā)學生深入地解讀文本,豁然開朗地去尋求問題的答案,體會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苯處熢谡n堂教學中只有刪繁就簡,緊扣文本、找準問點,進行巧妙提問,課堂教學才可以像“二月花”那般春光獨占,別具奇趣。
(責編 張亞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