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還有哪道小吃在稱呼和口味方面,變化多端得能與餛飩相媲美。
早年去珠海出差,住在前進街附近的生活路。第一次進某家小吃店,見“云吞”二字,好奇心起,云吞?吞云乎?店小二端上桌時,謎底才揭曉,原來是老相識——餛飩!但又有變化——一層薄面皮下,肉餡里居然埋伏一大顆蝦仁,入口彈牙,汁液鮮美,令人驚喜。
我真心想推薦的,還是自己老家的餛飩,它有個很有氣場的別名——抄手。很象形,面和得硬些,搟得薄如蟬翼,在面板上切成三角形。竹片刮肉餡,從一角卷起,對角包抄,捏在一起,如同兩手抄起籠進衣袖,無比形象生動。而將抄手做到極致的,當然要數(shù)龍抄手。這家店創(chuàng)于上世紀40年代,春熙路“濃花茶社”的幾位伙計商量合資開家抄手店,取店名時用“龍”字,沿襲茶社的“濃”字諧音,也取“龍鳳呈祥”、“生意興隆”之意。
天下美食,無論煎炒烹炸、慢燉細煮,都有一個心靈指標,即味道好。龍抄手尤為注重三點:湯清,用雞、鴨和豬身上幾個部位的肉,經猛燉慢煨而成,湯又白又濃又香;皮薄,抄手皮用的是特級面粉加少許配料,細搓慢揉,搟制成“薄如紙、細如綢”的半透明狀;餡嫩,采用純豬肉,手工剁制而成,且要將里面的筋膜剔出,加水攪成水打餡,吃起來才會不柴不膩,鮮嫩多汁。龍抄手根據(jù)四川的特點,配以紅油、海味、燉雞、酸辣、原湯、豆瓣等多種口味,總有一款適合你。
龍抄手的店里,人來去如梭,讓我想到一個詞:流水席。有位朋友每次來成都,必定會去春熙路龍抄手總店,又是拍照,又是上傳微博,說只有這樣才不虛此行。我則喜歡安靜,愛去一家名為“真味抄手”的小店,紅油抄手是經典款,那個香,讓人連湯都忍不住喝光,還覺得絲絲眷戀和蕩氣回腸。原湯的,味濃色白;酸辣的,爽口開胃;海味的,鮮美可口……一道平常的小吃,能變化演繹出多種味道,感嘆民間出智慧!
對我來說,最愛吃媽媽親手做的抄手,里面有濃濃的親情;每次回成都,喜歡逛市井小巷,尋訪最地道最正宗的抄手,想留住有關家鄉(xiāng)的記憶。在當下快節(jié)奏時代,既暖心又暖胃,簡便卻不失講究、快捷又堅持標準的,惟有美食龍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