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和餛飩是上海人自幼熟悉的兩道點心,當(dāng)我在海外遇見他們的同名兄弟時,不禁莞爾失笑,讓我失笑的這兩道點心都來自廣東。
雖然廣東燒賣和上海燒賣各有千秋,難分上下,但廣東餛飩遠(yuǎn)沒有上海餛飩好吃,而且廣東人很少把餛飩拿出來單獨吃,不是入面作餛飩面,就是當(dāng)作火鍋的材料,形狀也與上海餛飩迥異。
粵菜通陳夢因在其《粵菜溯源錄》里對廣東餛飩的外形有很生動的描寫,他把廣東餛飩比作水滸里面諢號“船伙兒”張橫的吃人招式“吃餛飩”的那種餛飩包法,就是把人手腳反綁在一起后扔水里。廣東餛飩的外形酷似張橫的這種包法——大頭在前,身后拖著三條尾巴,也像秋天里蟋蟀中的三妹子,據(jù)考證,這種餛飩包法在明清時就已見諸文字。
廣東餛飩的餡也不同于上海餛飩,這種餡料的不同倒是頗能反映兩地飲食文化的差異。廣東是中國植物生長量最大的地區(qū),也算得上是中國物產(chǎn)最豐富的地區(qū)。因此,廣東人在做餡時,總是融入盡可能多的食材,從粽子到包子到月餅,無不如此。廣東有一種叫“大包”的肉包子,里面不但有排骨、雞翅,還有一枚熟雞蛋!廣東餛飩也不例外,餡里面除了常見的肉、菇等,還放整段蝦在里面。
餛飩作為面食的一種,傳入以米食為主的廣東。據(jù)史料記載,最早在唐朝,可能都是面食的原因,更可能是粵人喜雜食的飲食風(fēng)俗,因而餛飩與面同食的習(xí)慣在廣東同樣是源遠(yuǎn)流長,而且一直保留至今。據(jù)陳夢因在《粵菜溯源錄》里介紹,近代最早在廣州開餛飩面店的是湖南人,清同治年間開在雙門底的“三楚面館”。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餛飩面已經(jīng)成了廣東人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平民化食品,如同大餅油條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
往往最平民化的食品講究最多,餛飩面也不例外,除了對餛飩有皮薄餡多、餡有三肥七瘦、湯有濃鮮的講究外,另一主角的面也有很多講究。餛飩面的用面一定是竹升蛋面,這種由鴨蛋和面之后經(jīng)竹竿反復(fù)壓制的面非常有嚼勁,而且爽滑,口感要好過同樣以細(xì)韌見長的日本博多拉面。遺憾的是,現(xiàn)在用竹竿壓制出來的竹升面越來越少了,而吃一碗真正用竹竿壓出來的餛飩面也已非普通老百姓可以隨意消費的了。
隨著粵人數(shù)世紀(jì)的海外移民潮,餛飩面也被帶到了世界各地,在紐約平民化的廣東食肆都有賣餛飩面,我第一次吃餛飩面就是在紐約的唐人街。雖然紐約唐人街的餛飩面已經(jīng)算是蠻地道的了,但還是比不過香港任意一家茶餐廳的餛飩面。2009年深夜飛到香港,在尖沙咀的酒店入住后,就近找了家街頭食肆,已經(jīng)是午夜,店里依然熙熙攘攘,看到菜牌上有熟悉的餛飩面,立刻叫了一份,真是湯鮮面勁餛飩滑,十幾個小時的旅途疲勞都化在一碗餛飩面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