餃子和餛飩,是我國南北兩地傳統(tǒng)美食,制作過程都是把餡料放進薄面皮。在口語中,北方人叫“包餃子”,而老上海話講“裹餛飩”。
裹餛飩是上海人從前最熟識的家庭美食活動,幾乎人人都會。但現(xiàn)在在家裹餛飩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因為餛飩早已工業(yè)化生產(chǎn),超市冷凍柜里,各種餛飩琳瑯滿目,買回家煮熟即食。
工廠生產(chǎn)的食品,優(yōu)點是大幅度減少繁瑣的家務(wù)勞動,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口味標準化、缺乏美食個性和風(fēng)味特色,千篇一律,能充饑果腹但不能提供美食體驗。
自己裹餛飩,能夠按照自己的偏好,選擇相應(yīng)食材搭配,裹出好吃的餛飩,家餐饗客皆宜。對初學(xué)者而言,要裹出好餛飩,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1.餡料的食材選擇與搭配
餛飩與餃子的最大區(qū)別是餡料。餃子餡料食材有無數(shù)種選擇和搭配,大白菜、卷心菜、青菜、韭菜、西葫蘆、茴香、洋蔥、蘿卜、豬肉、牛肉、海鮮都能成為餃子餡料,但上海風(fēng)味餛飩餡料食材的選擇和搭配相對比較固定,上海人是從來不會用韭菜、茴香、蘿卜和牛肉裹餛飩的,而是青菜和薺菜加豬肉糜。最好吃最地道的上海風(fēng)味還是薺菜肉餛飩。實在買不到薺菜,用青菜和雞毛菜裹餛飩也不錯。
2.配比
我的配方是:薺菜1 000克,青菜500克,肥瘦相間的豬腿肉1 000克,榨菜100克,鹽45克,糖15克,生抽25毫升,黃酒50毫升,濃湯寶一盒,麻油100毫升,黑胡椒粒30克,配4斤餛飩皮,可以做大約200只餛飩。
3.餡料加工
菜場買來最新鮮的薺菜、青菜,撿去老根和黃葉,清水洗凈,大鍋放水3 000毫升,加20克鹽,水滾開后分幾次把薺菜、青菜入滾水汆燙15秒,漏勺撈出,快速浸入冷水激涼,用力擠盡菜汁,砧板上切碎后再次擠干菜汁;超市購約100克一袋的榨菜一包,不用洗,直接切成碎末;買“濃湯寶”一盒,用50毫升開水化開攪勻,冷卻;把切碎的青菜、薺菜和榨菜以及濃湯寶汁液放入容器,加100毫升麻油,用力攪拌均勻;豬腿肉加工成肉糜;準備一只容器,放入肉糜、黃酒、25克鹽、生抽、白糖、黑胡椒粒,用筷子順時針方向用力攪,直至肉糜呈糊狀(烹調(diào)術(shù)語叫“起勁”),然后再把肉餡與菜餡一起拌勻,美味的餛飩餡就做成了。
4.裹餛飩
薺菜肉餛飩,建議用大餛飩皮做,餡足汁濃,吃起來更過癮。備清水一碟,裹好的餛飩皮蘸一點水,粘牢餛飩皮兩角,煮時餛飩不會散開。
把冰箱冷凍室頂層的塑料盤取出,用干布擦凈,在盤底墊一層保鮮膜防止餛飩黏底,把裹好的餛飩整齊地放進塑料盤。放滿后,用保鮮膜覆蓋,放入冷凍室,可存放1個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