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關注她,你一定有好友關注了她,她也許不想紅,但她就是紅了。最近,又有一個人在微博世界里掀起了一些風浪,聚集了很多人氣和粉絲。4個月,超過60萬的粉絲量,這其中甚至有很多明星名人關注了她的微博。她就是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急診科女超人于鶯。
她豁達犀利得不同尋常,她溫暖正直得理直氣壯,她是一鍋五味俱全、活色生香的麻辣香鍋。她顛覆醫(yī)生帶給人們的傳統(tǒng)印象,她甚至被認為是女版郭德綱。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女超人呢?
入駐急診:知難而上
于鶯其實是上海人,8年本碩博連讀,28歲時從協(xié)和醫(yī)大畢業(yè)進入協(xié)和醫(yī)院,今年未滿38歲。
因為“急診”之名,急診科注定無法尊享寂靜的榮幸。緊張、擁擠、各種凄慘痛苦,構成協(xié)和急診科的主旋律。正常搶救程序下,急救車會停到距離門口最近的位置,隨后“中門大開”,推車由門口直至急救分診臺約合40步,快步推行大致十幾秒鐘即到。到了分診臺區(qū)域,于鶯和同事正式接手病患,常規(guī)檢查,初步分析……緊張有序,家屬這時一定會凝神靜心,發(fā)動一切眼耳意識,追隨著醫(yī)生細微的表情變化。主治醫(yī)師于鶯眉頭舒展,家屬或許從中解析出希望;醫(yī)師稍稍蹙眉撓頭,家屬驚出一身冷汗。
對于于鶯來說,這更是難以名狀的生活體驗,這份工作直面痛苦,甚至工作時間會同別人的生死相關。無計可施之際,你可以轉身下班,他只能選擇撒手人寰。
8年醫(yī)科,10年急診,從28歲到38歲,提起剛剛入行時的自己,于鶯言語里有些自豪:“我剛做醫(yī)生的時候,所有科室的領導大夫都特別喜歡我?!币驗樗矚g在臨床上下工夫,也是為數不多的病人作任何檢查都要跟著去的大夫,各個輔助科室都跑動得勤,跟所有大夫混了個臉熟。每次檢查結果一出,于鶯總是能第一時間拿到第一手資料,然后馬上找相關科室的大夫一起討論。
為什么選擇急診科?這像是于鶯人生的終極問題,明知困難卻知難而上,圖什么?這里不能不說于鶯微博里提到“最喜歡”的“馬爺爺”。馬爺爺退休前是于鶯的查房教授,他從副院長位置上主動要求調到急診科擔任主任,可以說協(xié)和急診科由馬爺爺一手做大。提到馬爺爺,于鶯滿臉敬畏:“我覺得他對我影響最深的并不是教會我多少學術方面的知識,而是他正直、淡泊名利、心懷理想影響了我。我覺得這么大年紀還能對生活充滿理想的人實在是太少了?!?/p>
馬爺爺帶著于鶯走進了急診室,扎下根來,并愛上了急診室的生活。說起馬爺爺的成就,于鶯滔滔不絕:“他為急診室改革作了很多努力,減輕醫(yī)生壓力。他60歲從急診科退休,退休前還和我們一起搬轉運的病人,敢問現在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些?”
急診生活:左手飯盒右手斷肢
急診室,是一個戰(zhàn)場,有的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超大工作量、強壓力與高風險,臟亂差的工作環(huán)境。去往死亡道路的最后一站,或者挽回生命的懸崖,人生百態(tài)時刻上演的冷暖劇場……在這樣一個戰(zhàn)場上,隨時準備調動全部心力與死神對抗的女人,是什么樣子的呢?
于鶯看上去靚麗柔弱,工作起來卻勇敢無比。有一次,遇上一個狂躁型合并甲亢的小伙子,不但拒絕治療還瘋狂地見什么咬什么,迂回躲避不讓護士抓到他。這種情況下,必須先給他注射鎮(zhèn)靜藥。緊急關頭,只見一個美麗勇敢的小護士沖了上來,舉著針就說我來吧。于鶯跑過去對小伙子說,“你這個腰帶不錯,來脫下來給姐看看。”小伙子解開腰帶,屁股一露,小護士一針就進去了。
都說醫(yī)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職業(yè),還真沒錯。剛剛解剖完尸體馬上就吃飯實在是家常便飯,于鶯甚至還有過一次“左手晚飯右手斷肢”的經歷。一天傍晚,120送來了一個扎著止血帶的小伙子,血肉模糊的,接著又扔過來一個袋子說這是他的腿。后來,又過來幾個警察說要拍照取證,警察看著那截斷肢說,這放在塑料袋里可怎么辦呢?當時,于鶯正好是二線,拎著飯盒要去食堂買麻辣燙。一看這個情況,她上前打開口袋,帶上手套把斷肢提溜出來了,說:“你要哪個Pose我給你擺?!本炫耐旰螅邡L還無比淡定地說:“這個東西我擱哪兒?”警察說你再放回去。于鶯照辦,脫了手套便拿著飯盒吃飯去了。
如此血淋淋的狀況對于鶯來說卻是再稀松平常不過的事,每天都要面對生老病死。
曾經有評論煽情描述:在這里(急診科),生命比任何時候都像蒲公英,從盛開到凋零,似乎只需要一陣風。深夜,于鶯回到她小小的休息室,這里空間閉塞,沒有風。
誰說于鶯是“女超人”?她也有脆弱的時候。最難忘的一次,急診科三位病人幾乎同時心跳停止,每人都徘徊在生死邊緣。
“第一次累得想哭,第一次不想再干急診了,第一次體會到人性有多復雜,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明哲保身,第一次明白不管我怎么胡鬧你都會在我身邊?!边@條微博發(fā)自某個凌晨4點。
醫(yī)患關系:關鍵就在于溝通
急診科在于鶯眼里也就是那個“全協(xié)和節(jié)奏最快,醫(yī)患矛盾最多”的地方。
她在微博中這樣寫道:“我覺得醫(yī)生的心態(tài),尤其是急診科醫(yī)生最牛的就是——家屬、患者指著你鼻子罵娘,你也要波瀾不驚地問診、查體、開藥,然后微笑著告訴他拿著就診卡去交費,在哪里抽血,在哪里檢查。如果大夫動了真氣、心慌、手抖、嘴哆嗦,那你就輸了!如果因此開錯化驗單、開錯藥,那你就徹底地輸了!謹記!”
誰都知道醫(yī)患關系現在處于臨界,這種事不能遮遮掩掩。最重要的是讓患者和醫(yī)生互相了解,避免各說各話擦槍走火。
在急診室,于鶯奉行著自我不變的哲學:這個社會壓力大,陰暗東西太多,看透了,或者抑郁或者豁達。
有個患有重癥肺炎并懷有7個月身孕的孕婦,總是點名叫于鶯,別人不行。于鶯到病房的時候,見她情緒非常激動,正哭訴著得病后失去了繼續(xù)懷孕的信心。于鶯聽了幾句開始就事論事安慰她:“我見過很多年輕人得肺炎,比你重得多,也都治好了。你現在該怎么治就怎么治,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現在說放棄還太早。而且情緒很重要,情緒不好抵抗力一下就下去了,對病情也沒有好處?!笨吹讲∪朔€(wěn)定了一些,于鶯又說:“你看你剛才哭的時候,心率140~150,現在不哭了,心率也降下來了。你要做的就是安靜休息,把心率穩(wěn)定下來?!?/p>
經過一番解釋,病人趨于平靜。于鶯說,大部分家屬和病患都能理解大夫,只是有時候病情進展到了病人未知的情況,或者家屬對治療不了解,而大夫又很難講通的情況下,最容易爆發(fā)矛盾。于鶯總結,“醫(yī)生和患者家屬之間的關系,關鍵就在于溝通。只要有耐心,能理解大夫辛苦的人還是很多的?!?/p>
對于一直不理解的家屬,于鶯也可以耐著心解釋。家屬問幾次,只要有時間,她就會解釋幾次。“你就不怕成心找茬兒的嗎?”有人問?!绊敹喽噘M點兒口水唄,但是沒有必要和他們針鋒相對。他們愿意聽,我就愿意講?!庇邡L大大咧咧地說。
當然,不是每位患者或家屬都能保持禮貌——急診科可是生死關頭。
“護士call我,說一患者肚子疼要先看,在分診臺吵了好幾次,嫌前面排著5名患者太慢?;颊咭娢疫^來,馬上挑出病歷給我,我擺手拒絕,他張口就罵。這時,我見旁邊一老大爺閉著眼臉色蒼白,我直接拿起老大爺的病歷本,經查,是消化道出血,血色素只剩8克。急診定律:打蔫的患者絕對要引起重視!”——這條微博轉發(fā)加評論超過3000條——此刻,醫(yī)生的權威不靠宣傳片,而是某個小女子半調侃式地娓娓道來。
醫(yī)生回家:徹底“沒有職業(yè)性”
“超人”于鶯有一個倔強如她的寶貝閨女,外加性格迥異的親密丈夫。于鶯也會抱怨,她說一周最少工作56個小時,最多84個小時,甚至有同事在高壓之下已選擇改行?!俺恕边€在堅持,她說自己依然有好奇心,有研究欲。不過,忙碌的工作讓她對家庭難以兼顧周全?!拔蚁脒^兼顧,但真的很難,而且,那樣會老得很快?!庇邡L調侃,“我唱歌很好,宣泄的時候,我會和朋友去唱歌,對,不帶老公,也不帶孩子的。”
女兒4個月就留在了上海父母家,直到一歲才回到自己身邊。女兒脾氣也像于鶯,倔!她說又是一次加班晚歸,打電話給女兒,“媽媽一會兒回去給你帶個禮物吧?”女兒嘴硬地說:“不要!”過會兒再打,“是個芭比娃娃哦!”女兒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句:“不要?!庇诌^了一會兒,第三次打給女兒,“真的是個漂亮的芭比娃娃?。 迸畠盒α?,“好吧。”
提到丈夫,于鶯笑說,兩人性格完全不同?!坝幸淮?,在出租車里,我倆爭論,該不該公款吃喝。我堅持公款吃喝就是不應該,盒飯就可以了。丈夫卻堅持一定的公款吃喝是工作需要,不必想得那么極端。”她說,“爭論到后來,司機師傅都聽不下去了,說我們倆真逗。我問師傅覺得誰更有理,師傅說都有理。我一聽,不樂意了,當即讓師傅停車,我自己下來了,留下老公在車里?!?/p>
于鶯在微博上給自己貼的標簽是這樣的——為所欲為、天馬行空、無組織、無紀律,事實上,她是一個擁有上述標簽的、敬業(yè)的、刀子嘴熱心腸的靠譜女超人。
盡管自己是醫(yī)生,可于鶯卻常常連自己家人生病都沒法在旁邊照顧。甚至,于鶯說她“回到家里就徹底沒有職業(yè)性了”。有一次女兒發(fā)高燒,于鶯看了看,說:“多蓋點被子,捂捂汗吧?!苯Y果,汗沒捂出來,高熱驚厥了。一般人應該都知道,發(fā)高燒是不能捂的,可于鶯一著急反而連最基本的常識都忘了。女兒高熱的時候,于鶯手忙腳亂地第一反應是120,120打不通,第二反應是999。999打通后,等了40分鐘才來。于鶯戲謔地說:“自那以后,我們家冰箱里常規(guī)備一瓶水合氯醛,鎮(zhèn)靜用的,給我自己鎮(zhèn)靜用。”
醫(yī)生做到協(xié)和,如同學生讀到清華,況且混到主治醫(yī)師。在急診室工作,加班加點是常事,并且經常還會碰上各種難纏的病人,幾乎每天都在面臨著生死。于鶯坦言,如果有下輩子,不想再做醫(yī)生,因為太累了。
發(fā)微博,用新媒體跟患者交流甚至吐露心跡,正是于鶯活學活用“看透”的成果。
在如此高壓力的狀態(tài)下,于鶯卻保持著一種最high的狀態(tài)。于鶯的病人曾經問她,大夫,你查房怎么像唱二人轉?其幽默調侃的功力可見一斑。但幽默麻辣的外衣里,其實裹著于鶯對病人的關心和用心。
編輯/麻 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