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小便不通方
配方:當(dāng)歸15克,酒黃柏、百節(jié)草、榆白皮、白檀香、川萆薢各9克。
用法:用水煎服,每日1劑。
作用:散熱通絡(luò)。
◆貧血方
配方:干紅棗25克,連皮花生米50克。
用法:紅棗花生米煮至軟爛,加紅糖,吃紅棗花生,喝湯。
作用:益氣生血。
◆治便秘方
配方:枳實(shí)、玄參各25克,寸冬15克,生地、麻仁、桃仁各20克。
用法:加水3碗煎服。
作用:潤(rùn)腸通便,溫中散熱。
◆支氣管哮喘方
配方:川貝母、生石膏、橘紅茶各30克,杏仁20克,前胡15克,生甘草10克,雪梨6個(gè),冬瓜條100克,冰糖150克,白礬適量。
用法:先將石膏、杏仁、前胡、甘草共煎取汁一小碗,待用;將冬瓜條切成黃豆大顆粒,貝母打碎,橘紅研成粉,雪梨削皮搗爛調(diào)入白礬水,入冬瓜粒、冰糖、貝母、橘紅粉,再倒入藥汁,共盛一大碗內(nèi)和勻。置于蒸鍋中隔水蒸約50分鐘,合成黏稠膏狀即成,分次酌量食用。
作用:清熱,止咳,平喘,適于熱性哮喘者。
◆治咳嗽方
配方:茶葉5克,白蘿卜100克。
用法:將茶葉用開(kāi)水沖泡取汁,蘿卜切片,置鍋中煮爛,加食鹽調(diào)味,倒入茶汁即可食用。每日2次。
作用:潤(rùn)肺祛痰,生津止咳。
◆慢性支氣管炎方
配方:金銀花、連翹、綠豆、白芷各12克,扁豆、赤小豆各15克,麻黃10克。
用法:水煎服。
作用:化痰止咳,潤(rùn)肺活血。
◆胃潰瘍方
配方:紅茶5克,蜂蜜、白糖各適量。
用法:把紅茶放到保溫杯里沏泡10分鐘后,加入蜂蜜、白糖,趁熱飲之,每天3次。
作用:祛邪氣、養(yǎng)脾胃。
◆便秘方
配方:麻仁20克(搗碎),肉蓯蓉15克。
用法:加水160毫升,煎煮35分鐘,過(guò)濾取汁,再加入適量的水和米煮成粥食用,每日1劑。
功效:潤(rùn)腸通便。
◆醉酒方
配方:綠豆、紅小豆、黑豆各50克,甘草15克。
用法:將豆煮爛,加入甘草煮15分鐘。將豆、湯一起服下。
功效:提神解酒。
◆咽喉炎
配方:米醋15克,金銀花5克,桔梗2克,生雞蛋1個(gè)。
用法:將米醋加水30克,煮沸后加入金銀花、桔梗,共煮3~4分鐘,濾出藥液;另取生雞蛋,打一小孔,倒出蛋清加入醋藥汁攪勻,放火上熬成膏,食用時(shí)用筷子挑一小塊入口,每隔20分鐘含服1次。
功效:清熱利咽。
◆牙痛方
配方:西瓜皮若干,冰片2克。
用法:削取西瓜皮的一層翠衣,洗干凈后,日曬夜露,待其完全干燥后再研成細(xì)末,放入瓶中。牙痛時(shí),將冰片與10克左右的西瓜翠衣粉末一起拌勻,用衛(wèi)生棉球棒蘸適量的西瓜翠衣粉末搽拭患處,每天5~6次。
功效:消腫止痛。
注:此方適于風(fēng)火牙痛(相當(dāng)于急性牙周炎),不適于虛火牙痛。
◆動(dòng)脈硬化方
配方:干山楂片10克,綠茶2克。
用法:將山楂片和綠茶同置于保溫杯內(nèi),沖入沸水,蓋上蓋子約5分鐘后,即可代茶飲服。
功效:調(diào)脂降壓,醒腦提神。
◆臂膀痹痛方
配方:玉竹、桑寄生各30克,鹿含草、白術(shù)、茯苓、懷牛膝、白芍各15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宣痹止痛,調(diào)和營(yíng)衛(wèi)。
◆燙灼傷方
配方:乳香粉末、沒(méi)藥粉末各30克,琥珀粉末6克,血竭粉末12克,兒茶粉末15克,水飛甘石粉末21克。
用法:將藥粉末薄撒于瘡面上,或制成藥捻用。
功效:收斂止痛,固皮生肌。
◆產(chǎn)后乳少方
配方:豆腐150克,紅糖50克。
用法:加水適量煮之,待紅糖溶解后加入50毫升米酒,1次食完,日服1次,連服5天。
功效:滋補(bǔ)催乳。
◆慢性腹瀉方
配方:淮山藥、茯苓、麥芽各20克,葛根、白芍各12克,烏梅15克,白術(shù)、炒山楂、炒神曲、枳殼各10克,黃連、甘草各3克,炮姜4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bǔ)氣健脾。
◆老年人便秘方
配方:甘蔗汁300毫升,蜂蜜10毫升,溫開(kāi)水100毫升。
用法:將甘蔗汁加蜂蜜、溫開(kāi)水?dāng)噭蝻嬘?。早晚空腹服用,連服兩天可緩解便秘。
功效:生津,潤(rùn)燥,通便。
◆胃輕癱方
配方:白扁豆、薏苡仁、蓮子肉、白術(shù)、茯苓、砂仁各5克。
用法:制成丸,開(kāi)水送服。
功效:醒脾和胃,行氣化滯。
◆風(fēng)寒方
配方:香椿子、鹿銜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風(fēng)散寒止痛。
◆慢性膽囊炎方
配方:砂仁、黃連、木香各8克,柴胡、枳實(shí)、白芥子、大黃各10克,虎杖12克,金銀花、白芍各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連用14天。
功效:理氣止痛。
◆消化性潰瘍方
配方:黨參、茯苓各15克,白術(shù)、丹皮、元胡、地榆、檳榔、白芍、蒼術(shù)各8克,陳皮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10天為1個(gè)療程。
功效:理氣止痛。
◆慢性胃炎方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癥或萎縮性病變,其實(shí)質(zhì)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復(fù)損害后,由于黏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發(fā)生改建,且最終導(dǎo)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萎縮,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見(jiàn),約占接受胃鏡檢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隨年齡增長(zhǎng)發(fā)病率逐漸增高。
慢性胃炎屬中醫(yī)學(xué)“胃脘痛”、“痞滿”、“吞酸”、“嘈雜”、“納呆”等病范疇。中醫(yī)認(rèn)為,慢性胃炎多因長(zhǎng)期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勞逸失常,導(dǎo)致肝氣郁結(jié),脾失健運(yùn),胃脘失和,日久中氣虧虛,從而引發(fā)種種癥狀。
◇方1
配方: 鯽魚1~2條,糯米50~100克,調(diào)料適量。
用法:將鯽魚去腸雜,洗凈,與糯米同入鍋,加水煮粥,粥熟后去掉魚刺,加入調(diào)料即可食用。每日1劑。
功效:補(bǔ)中益氣,健脾和胃??芍纹⑽柑摵碌穆晕秆?。
◇方2
配方:黨參、白術(shù)、茯苓各12克,黃芪30克,山藥、白芍各15克,扁豆、干姜、炙甘草、陳皮各10克,砂仁5克。寒象明顯加良姜12克、肉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不舒,隱隱作痛,脘部如墜,空腹為甚,食入稍減,喜熱喜按,遇寒加重,便溏不實(shí),神疲乏力,少食納呆,舌淡胖大,苔薄白或白滑,或邊有齒印,脈沉細(xì)弱或浮大無(wú)力等。
◇方3
配方:沙參、玉竹、白芍各15克,麥冬、生地、石斛各12克,甘草、川楝子各10克,半夏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疼痛,嘈雜燒灼,知饑少納,口干欲飲,舌光剝或少苔或有裂紋,脈細(xì)數(shù)或弦細(xì);或胃酸缺乏,胃鏡檢查見(jiàn)胃黏膜輕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見(jiàn)腺體萎縮。
◇方4
配方:黃芩10克,連翹12克,敗醬草20克,黃連6克,白花蛇舌草、白芍各15克,蒲公英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灼熱疼痛,口苦且干,嘈雜易饑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注:脈搏緊繃,如按琴弦者稱為弦脈。下同。)。
◇方5
配方:香附、元胡、川楝子、烏藥各12克,白芍15克,蘇梗、炙甘草各10克。痛甚加九香蟲10克、元胡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慢性胃炎癥見(jiàn)胃脘痞滿,或隱痛,痛引兩脅,舌紅苔薄白,脈弦。中醫(yī)辨證屬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方6
配方:薏苡仁20克,赤小豆、芡實(shí)、白扁豆各15克,水1000毫升,大火燒開(kāi),再入糯米100克、紅棗10枚、蓮肉15克、山藥20克。
用法:慢熬成粥。下白糖,分1~2次空腹服。
功效:適于貧血、食少納呆、脘腹脹滿等。
◇方2
配方:寧夏枸杞籽1200克。
用法:曬干研成粗末,每次空腹嚼服10克,2個(gè)月為1療程。
功效: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屬肝、胃陰虛者。
◇方3
配方:炒大米100克,炒小茴香40克,丁香5克。
用法:共研細(xì)末,每服2~3克,每日早晚各1次。
功效:適于脾胃寒痛者。
家庭醫(yī)藥·快樂(lè)養(yǎng)生201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