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時起,就臥中導引,導引訖,櫛漱即巾。巾后正坐,量時候寒溫,吃點心飯若粥等。若服藥者,先飯食,服吃藥酒,消息訖,入靜燒香靜念。不服氣者亦可念誦,洗雪心源,息其煩慮。良久事訖,即出徐徐步庭院間散氣,地濕即勿行,但屋下東西步令氣散。家事付與兒子,不得關(guān)心……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jié)寒溫,出門行三里二里,及三百步二百步為佳。量力行,但勿令氣乏氣喘而已。親故鄰里來相訪問,攜手出游百步,或坐,量力。宜談笑簡約其趣,才得歡適,不可過度耳。
上段話出自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和養(yǎng)生學家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卷十四·養(yǎng)性》,對老人的起居生活和體育運動作了概述。意思是,每天清晨起床很早,隨即練氣功導引,然后梳頭、漱口、洗臉,接著吃早餐。早餐之后入靜室燒香念佛經(jīng),即使不練氣功也可念佛經(jīng),清除一切郁悶煩惱情緒和雜念。不久即可出門到庭院中散步,使氣血流散而不淤阻。凡家中事務(wù)都交與兒子,自己不再過問。一年四季只要天氣良好和暢,便可根據(jù)寒溫變化的情況出門散步兩三里,行走數(shù)百步亦可,關(guān)鍵是要量力而行,不要弄得氣喘氣乏,定可收到良好效果。如有親戚鄰里前來訪問,亦可陪同一起散步。不論談笑步行,都要量力而為,以互相都能高興歡暢為佳,只是不可過度罷了。
從這里可以看出,孫思邈是很重視活動身體的,他認為,人體應(yīng)該“常欲小勞”,但也要注重對“度”的把握,強調(diào)運動必須適度,否則反而有害。這在他的《千金藥方·卷二十七·道林養(yǎng)性》中可見一斑——
養(yǎng)性三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養(yǎng)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蓋以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也。
孫思邈的意思是,要想合乎養(yǎng)生之道,人體就得經(jīng)?;顒樱苛Χ?,適可而止,不要勞累過度,那是人體所不能承受的。經(jīng)常適當?shù)貐⒓芋w力勞動或體育運動,可促使氣血流暢,人體就不易生病,就像流動的活水不會發(fā)臭,經(jīng)常轉(zhuǎn)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那樣。不論行、立、坐、臥、視、聽,均需要適度,視物過久會損傷視神經(jīng)血管,睡臥過久則損傷中氣,站立過久損傷骨骼,靜坐過久損傷肌肉,行走過久則損傷筋脈。至于老年人的運動,均應(yīng)根據(jù)各自年齡和體質(zhì)條件量力而行,更加不可過度。
所謂養(yǎng)生之道,實際上就是中庸之道。孫思邈的這些論述,對廣大老年朋友尤其是高齡老年朋友來說,確實具有實際參考價值。除此之外,他還提倡老人適當參加體力勞動,當然他自己就很喜歡親力親為,具體來說主要是栽種藥物。被譽為“藥王”的他,還在自家地里專門開辟了藥園,親手在園中栽種了枸杞、百合、牛膝、車前子、黃精、牛蒡、商陸、五加、甘菊、苜蓿、蓮子、地黃、枳實等藥用植物。其中,具有補益肝腎和明目潤肺作用的枸杞子幾乎可以說是藥王的最愛,他不僅經(jīng)常親手栽種,也最喜歡將枸杞苗、枸杞葉當蔬菜吃(注:枸杞葉也有類似枸杞子的藥用價值)。如此,既適度鍛煉了身體,達到了養(yǎng)生目的,還收獲了良藥,可謂一舉兩得,那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