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父母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教育孩子,忽略兒童的主體性,這樣兒童處于工具性的地位,容易產生自卑感。
當自卑成為習慣
楊心怡是成都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二女生,不僅長得漂亮,學習成績也不錯,但她很害怕與人交往,特別是自己不熟悉的人。如果跟別人在一起,她必須保證自己一直有事情可做,否則就會感覺非常緊張和焦慮。同時,她又很怕別人看出自己內心的不安,不得不極力維持表面上的鎮(zhèn)定。比如在學校食堂吃飯,周圍是不大熟悉的同學,她恨不得把臉埋到碗里,又怕別人看出來,于是不斷告誡自己挺直腰板。再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人再多她也要拿出手機翻看通訊錄,不是為了打電話,純粹是掩飾自己的不安。在班里,她也像個局外人,沒有一個可以說真心話的女伴,更談不上異性交往了。這種感覺讓她苦不堪言。經班主任一再提醒,楊心怡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了咨詢中心。
通過深入溝通我得知,楊心怡的媽媽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不論做什么事,媽媽都會很擔心別人是怎么看自己的。她也會不斷地告誡女兒,在別人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則會很容易讓人不喜歡,甚至看不起。
楊心怡說,小時候媽媽總是以“別人會怎么看”為標準要求她,如果她哪件事做得不好,媽媽就會這樣批評:“看你這樣,還不被人笑話死!”所以她一直覺得別人的看法是很可怕的,就不敢跟任何人走得太近。從小到大,楊心怡沒交到幾個朋友,雖然感覺很孤單,倒也沒什么太大的影響??勺詮纳狭烁咧?,由于她沒辦法放松自然地跟人接觸,學校里各種各樣的社團她一個都沒參加,課余時間顯得很無趣。由于總擔心自己哪句話說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好,楊心怡與同學接觸時總有點心不在焉,無法投入地去聽對方說了什么,也不能準確及時地做出反應。更糟糕的是,她越是想改掉這個毛病,越是緊張于自己的表現,反而讓問題更加嚴重了。
很明顯,楊心怡有社交心理障礙,若不及時干預,有可能發(fā)展成社交恐懼癥。綜合楊心怡的表現和她的家庭情況,可以得出結論,她的社交障礙是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現,而自卑心理的形成與她媽媽的心理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父母往往根據自己的需要教育孩子,忽略兒童的主體性,這樣兒童處于工具性的地位,容易產生自卑感。
楊心怡的媽媽出于內心對“我不夠好”的恐懼,以不斷告誡和批評的方式要求女兒滿足自己“讓別人肯定我”的需要。這樣的教育方式會以一種失敗的痛苦經驗,使孩子原有的需求平衡和價值參照系統(tǒng)被打亂,不僅使楊心怡形成了“自己在別人面前不夠好是件很可怕的事”的認知,還使她失去了在自主、主動地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自己能力、獲得經驗的機會,沒有獲得足夠的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由于不合理認知的作用和自主經驗的缺乏,導致了楊心怡自我意識在否定中發(fā)展,最終產生自卑。
自卑感會使個體對自身以及自身與周圍世界的關系持一種消極態(tài)度。楊心怡的自卑感讓她沒有自我肯定的能力,更無力承受別人的否定,因為在她的認知里,自己在別人面前不夠好是非??膳碌模瑒e人的否定會帶給她巨大的焦慮和壓力。這樣一來,她在不得不依賴外界肯定的評價的同時又很害怕自己被否定,只好把自己封閉起來,用退縮、回避、離群等方法來減輕自己的心理緊張和壓力。
最初,自我封閉只是楊心怡保護自己的一種心理防御反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已經習慣于從這種行為中獲益——回避外界的否定,隱藏自卑感,封閉自己不與他人的相處就成了她與外界互動的一種行為模式。一旦這種行為模式被打破,就意味著內心的自卑感被曝光。高中是學生初步社會化的階段,在不可回避的交際中,楊心怡的行為模式不得不改變,使她承受了空前的壓力和焦慮,不僅會直接影響心理成長,還會間接影響學習。
自卑心理的表現
楊心怡的媽媽對女兒自卑半信半疑,因為楊心怡長得好、學習成績好,家境也不錯,似乎有足夠的資本不自卑。我告訴楊心怡的媽媽,自卑心理主要有以下11個特征,只要有5個對上號,就可以得出肯定的判斷。
1.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八成以上的自卑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口吃、表述不連貫、表達時缺乏情感、詞匯貧乏等。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阻礙了大腦中語言學習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
2.對挫折和疾病難以承受。自卑孩子大多不能像正常人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事件帶來的壓力,即便遇到小小失敗或常見疾病也會痛不欲生,有時甚至對諸如搬遷、親人過世、父母患病等意外感到難以接受。
3.長期情緒低落。如果孩子常常無緣無故地郁郁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4.過度怕羞。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略微怕羞屬于正常,但若怕羞過度,如從來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愿拋頭露面,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等。
5.經常疑神疑鬼。自卑的孩子對家長、老師、同學對自己的評論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對別人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懷。長此下去,他們還可能發(fā)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總無中生有地懷疑別人不喜歡自己或者責怪自己。
6.過分追求表揚。自卑孩子盡管自感低人一等,往往又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長和老師的表揚,而且可能采用不誠實、不適當的方式,如弄虛作假、考試作弊等。
7.拒絕交朋友。一般來說,正常孩子喜歡與同齡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誼,但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絕大多數對交朋友興趣索然,甚至斷然拒絕。
8.難以集中注意力。自卑感強的孩子在學習和做游戲時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
9.貶低、妒忌他人。自卑的孩子常常貶低、妒嫉他人,比如因為同桌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咬牙切齒甚至夜不能寐。這是自卑孩子宣泄負面情緒的方式,盡管并不奏效。
10.自暴自棄。自卑的孩子往往表現為自暴自棄、不求上進,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y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
11.回避競爭。雖然有的自卑孩子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類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缺乏必要的自信,因而斷定自己絕不可能獲勝。由此,絕大多數自卑孩子會盡量回避參與任何競賽,有的雖然在他人的鼓勵下勉強報名參賽,但往往在正式參賽時臨陣脫逃。
楊心怡的媽媽非常仔細地聽,最后承認,楊心怡至少符合其中8個特征。
幫孩子遠離自卑
每個人都需要通過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進入社會角色。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在了解他人的同時也敢于讓他人了解自己,有能力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是父母教育孩子必要的一門功課。
首先,父母應以孩子為主體,幫孩子建立最初的信心。自卑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根源,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尤其是在他人面前的自信相當重要。有些父母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交往,很容易影響孩子,所以,父母應意識到“身教”的重要意義,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多帶孩子參與社會交往,比如去親戚朋友家串門兒,在孩子面前大方地與人交談,等等。父母還可以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結交以共同愛好為基礎的小伙伴。這樣,孩子不僅逐漸適應了群體生活,也能從人際交往中收獲不少快樂。
其次,父母應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息息相關。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必然要遇到一些挫折,從而引發(fā)焦慮。如果孩子抗挫折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就容易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交往,以降低挫折感。父母大多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弱小,無法獨自承受痛苦,克服困難。其實這種態(tài)度會使孩子認為自己真的沒有能力應對現實。所以,當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考驗的往往不是孩子的勇氣,而是父母的勇氣。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適度地感受批評,經受一些失敗,體驗挫折帶來的痛苦,讓孩子面對痛苦時不要首先想到抱怨和求助,而是要自己承受和克服,孩子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堅韌的性格,心理免疫力和心理彈性得到提高,自然會更加自信。
再次,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大多數孩子內心都渴望與他人交往,希望自己被別人喜歡,但人際交往是一種綜合能力,僅有交往的愿望還不夠,缺少交往的技巧和經驗,孩子也容易在交往中受挫。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學習禮貌用語,如“你好”“謝謝”“不客氣”“對不起”“沒關系”“可以嗎”“我們一起玩吧”等,然后鼓勵孩子主動與人打招呼。還可以鼓勵孩子帶上自己喜歡的玩具和食物與小朋友分享,在游戲中學會等待、輪流、分享、遵守規(guī)則等。其實,人際交往的技巧并不復雜,層次上也不分高低,這些教幼兒的內容,楊心怡這樣的高中生也要掌握;起碼,這是一個學習的開始。
幫助孩子擺脫自卑,建立自信,絕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父母堅持以孩子為主體去引導和培養(yǎng),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獲。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