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發(fā)色情短信的行為在青少年群體中非常普遍,堪比上世紀60年代流行的吸大麻。
美國雜志《大西洋月刊》大聲疾呼,讓美國的家長們注意家中青少年們“指尖上的激情”,也就是用手機傳播各種色情短信和圖片,甚至將其同風靡上世紀60年代的吸大麻現(xiàn)象相提并論。
根據(jù)一項獨立研究的報告,美國14%~28%的青少年用郵件或短信形式發(fā)布過黃段子或自己的裸露照片。南加州大學的埃里克·賴斯博士最近對路透社說:“要問‘色情短信和實際生活中的性行為、甚至性冒險有無關聯(lián)’?答案再清楚不過了,廢話?!?/p>
色情短信代表著另類的嚴肅
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這些“00后”眼中,色情短信有其嚴肅的意義——它表達了青春期對情欲的好奇,而且彰顯了朋友間的信任。
先來認識一下經典的色情短信:一段視頻,里面的少年衣衫不整,在酒吧里淚眼迷蒙,低腰褲露出的勾股上還用水彩筆歪歪斜斜地寫著:“回來吧,我的小甜甜?!碑斠粋€人請朋友幫助拍攝下這段視頻,然后發(fā)送給更多人的時候,首先他表達了對拍攝者的信任,其次是對收短信人的信任。這可是“赤裸裸”的隱私分享。當然,這種傳播必然是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的,因為這種帶有風險的分享有一段潛臺詞:“看吧,我現(xiàn)在就這個慫樣。你要是拿這個出賣了我,我可就死定了。不過我相信你不會的。”
但萬一信任落空了呢?甚至這些機密內容流傳到了網上,那就成了“艷照門”。誰也不希望當自己成家立業(yè)、小有名氣之后,被公司的新人在網上搜索,率先查詢出來的結果不是獲得過的獎項,而是自己那段見不得人的視頻。
另外,收發(fā)色情短信還被歸入了攀比的清單里——這么多人都發(fā)過,自己不發(fā)一個太落伍、太沒面子了?;蛘撸車呐笥讯挤窒磉^了,只有自己只看不發(fā),太不夠義氣了。正是這種另類的攀比和忠誠,讓這個惡作劇式的行為成了真正的病毒,傳染到越來越多的人身上。
這樣看來,這種內部散播式的分享機制遠不如“微信”安全。畢竟“微信”不像短信和郵件,這種匿名的交流方式沒有信任基礎,反而增強了使用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很少有人會用實名來發(fā)送色情信息;也很少有人會將自己的整張臉,配合著惹火的身體以及環(huán)境,毫無保留地共享。
采取保護措施
就像美國在中學就給學生分發(fā)安全套一樣,既然很難阻止婚前性行為,先把危險降到最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大西洋月刊》在引起家長對這些色情短信小發(fā)燒友的注意之時,也提出了一些安全建議。
首先,在無所不包的APP市場,已經有了一款“手機安全套”——“安全的色情短信應用”,這款應用據(jù)說可以有效防止收件人把色情短信保存下來,做出一些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事。算是把潛在風險扼殺在了襁褓里。
此外,賴斯博士更是在《洛杉磯時報》上直截了當?shù)靥岢觯骸凹议L應該開誠布公地和孩子們交流這個問題??梢园褮夥照幂p松一點。但這沒什么好回避的?!?/p>
《大西洋月刊》也支招說——在對付這些乳臭未干的小鬼時,就要拿出做家長的架子,既可以恐嚇也可以威逼。比如學習一下上世紀60年代和大麻搏斗的家長們,告訴孩子們:“如果不停止這種愚蠢的游戲,你下次睡覺的地方就不是臥室,而是監(jiān)獄了?!边@倒也不是憑空捏造,在美國很多州,發(fā)送色情短信可以判重罪,因為這是對未成年人的誤導。只不過對于以身試法的未成年人,尚沒有判刑的先例罷了。
此外,作為掌握經濟大權的父母,完全可以用“經濟制裁”來幫助孩子慢慢戒除這種“癮”。就像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的——生氣的父母對你說:“撒謊不對,你這個星期都不可以再吃糖了,這是對你的懲罰。想吃糖的時候就反思一下自己的錯誤?!焙孟衩绹母改该鎸@幫早熟的孩子們,最喜歡用的懲罰是“再讓我看到你的小艷照,這一周都不用開車了”??赡茉谝欢ǖ某潭壬?,沒車開比沒分享色情短信更沒面子。
坦蕩蕩也需要理性
除了分享色情信息,還有一種常用的考驗友情和忠誠的方式就是解密自己在社交網絡上的密碼,比如讓朋友可以在完全授權的情況下登陸你的Facebook,以此證明你和他們之間沒有秘密。這種“友誼”在中國的朋友中不多見,但在情侶中還是存在的——二人共用QQ、人人網和郵箱的密碼,正所謂“愛要坦蕩蕩”。
家長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與孩子分享密碼。不過說服孩子接受這點實在費時費力。也有家長干脆請私人偵探,時不時對孩子的信息來一次大清查、大圍剿。
目前,包括斯坦福大學、南加州大學在內的很多知名學校都在研究這種信息化的色情傳播行為,尤其是活躍在青少年中間的。聯(lián)想起2008年那次沸沸揚揚的艷照門事件,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么多人對于這種新興的癖好憂心忡忡。這種被幼稚的義氣和攀比心理綁架的友誼就像一顆炸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永久儲存,成為鐵證。然后在某年某月,一次無心的搜素中跳出來,輕則帶回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重則毀掉一個人的事業(yè)或人生。
諸如有個女孩子因為自己放到Facebook上的醉酒照片,而在應聘幼師的時候被校方認定不適合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這樣的事例早就不新鮮了。更何況有一種友誼,竟然是分享完艷照、還要共享社交網站的登陸密碼。加入了這樣一個團體,說是逼迫人共同犯罪也不為過,因為只有這樣,才可能保證所有人的秘密不被泄露。不過萬一有哪個人哪一天偏偏要兄弟姐妹們“一起死”,這種用自尊和節(jié)操換來的友誼還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