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大學本科教育提倡通識教育,即培養(yǎng)某種具有共同基礎知識的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才是真正的專業(yè)教育,要求培養(yǎng)各方面的專門人才。研究生學習在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中有很大意義,它將奠定一個人未來職業(yè)的基礎。有些研究生畢業(yè)后的工作可能與他原來的專業(yè)方向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但他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所得到的訓練對其今后的工作仍有重要的作用。
在我看來,研究生就是在研究中學習的學生。與本科學習相比,研究生學習更應強調探索新的知識,即通過自己的研究去獲得和發(fā)現(xiàn)新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生是研究工作的生力軍。他們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獲取新知識,因此,研究生又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研究的學生。導師對研究生具有指導、培養(yǎng)的責任。
我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實驗室是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的研究水平要能夠代表國家在這個領域的最高水平。過去,我常常抱怨實驗室很難招收到一流研究生,因而影響了研究水平的提高。近年來,我逐漸認識到導師具有培養(yǎng)研究生的重要職責,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一流研究生的到來,一流研究生要靠導師來培養(yǎng)。
一、選擇與探索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選擇。有些是重大的選擇,如高考時對學校的選擇,畢業(yè)后對工作的選擇等;有些是微不足道的選擇。對研究生來說,有研究方向的選擇、研究課題的選擇和研究手段的選擇,等等。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研究方向和課題的選擇。選擇要依據(jù)社會需要、學科發(fā)展和個人興趣。既要選擇那些有重大理論和實際意義的問題進行探索,也要選擇學術界關心的重要學術問題進行探索,還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索。
就我自己而言,從中學到大學,再到工作,我有過四次重要的選擇(見另文《半個世紀的選擇與探索》)。中學時,我酷愛化學,特別喜歡擺弄炸藥一類的東西,希望將來成為一名化學家。后來,由于響應國家“發(fā)展師范教育”的號召,在中學校長的動員下,我報考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開始了教育學科的學習。也許是由于原來的理科基礎,我逐漸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大學畢業(yè)后,我留在學校,分配在心理學史組,擔任郭一岑老師的助教。郭老早年在德國學習,在知覺研究方面造詣很深,來北京師范大學后一直主持心理學史的教學。在郭老的指導下,我講授過行為主義等課程,但我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更喜歡知覺的心理學實驗。于是我開始了知覺的實驗研究,1961年在心理學報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以后又在張厚粲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過主觀輪廓的研究。1979年我由彭飛教授推薦,以訪問學者身份,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進修,師從美國著名知覺心理學家Julian Hochberg教授,主要研究運動知覺。這是我的第一次選擇,即從化學到心理學的轉變。1981年初由荊其成教授推薦,我認識了華盛頓大學心理系系主任John Stern教授,并在該校進行了三個月訪問,其間完成了一項關于漢英雙語者閱讀的眼動研究,隨后發(fā)表了我的第一篇英文論文。后來我回國工作,經過幾年的思考,我組建了第一個語言認知的研究小組,借助計算機,開始了漢語認知的研究。這是我的第二次選擇,即從知覺心理學到語言的認知研究的轉變。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國際認知神經科學的快速發(fā)展,我從漢語的認知研究轉向了語言認知神經機制的研究,采用腦成像技術研究了腦的語言功能。這是我的第三次選擇。2002年前后,我又開始了語言障礙的研究,探討了口吃、失聽和閱讀障礙的神經機制,希望為語言障礙的矯治提供腦科學的依據(jù)。這是我的第四次選擇。
從自己的經歷中我體會到,選擇研究方向對一個研究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選擇好了就能為自己開辟廣闊的研究前景,使自己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選擇研究方向又是非常艱難的,特別是在方向轉換時,既要面臨知識更新的巨大挑戰(zhàn),也要承受最初幾年沒有成果的巨大壓力。轉變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克服許多困難,甚至做出某種犧牲。在選擇和探索中,個人的目標和志向是很重要的,目標要有大有小,有遠有近,既要有長遠的目標,也要有近期的目標。長遠目標有時不具體,不清晰,因此,要有許多近期具體目標來充實。有些人生活沒有目標,過一天算一天,就像過去所說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樣選擇就沒有方向,探索也就沒有動力。
從自己的經歷中我還體會到,人的興趣既是穩(wěn)定的,也是可變的,可以重新培養(yǎng)。一個研究者要懂得自己真正喜歡什么,真正愿意做什么。這一點特別重要。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對自己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進入大學后,我沒有學成化學,后悔過,但我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在新的領域中努力探索,找到自己新的興趣?;瘜W是探索物質世界變化的一門學科,從小培養(yǎng)的這種探索精神,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雖然我沒有繼續(xù)從事心理學史的研究,但心理學史給予我的開闊的學術視野和在理論思維方面的訓練,同樣奠定了我后來從事語言認知和認知神經機制研究的基礎。因此,既要善于選擇,也要勤于探索。選擇好研究方向后,就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努力實現(xiàn)自己向往和追求的目標。在選擇和探索中,我的每一點成績和成就,每一項獎勵和榮譽都和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分不開,都和周圍許多同事和學生的支持、努力工作和幫助分不開,都和學校領導的關心與支持分不開,都和家庭和親人的奉獻分不開。
二、處理好四個關系
1.學習與貢獻的關系
人的一生是在學習和貢獻中度過的。如果說,學習是從社會獲得知識和技能,那么貢獻就是對社會的回報。一個人既要不斷地學習,也要對社會不斷地作出貢獻?;畹嚼希瑢W到老,貢獻到老。
我們實驗室是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有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國際先進的實驗設備,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這些都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在享受“榮譽”的同時,也應該想到我們自己對實驗室、對學科、對國家和社會應有的貢獻。的確,在研究生之中,有人學得好些,有人學得差些;有人貢獻小些,有人貢獻大些。這一切都是正常的。不過,我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一條規(guī)律:誰學得好,誰就貢獻大;誰貢獻大,誰就學得好,也就是說,努力學習與作出貢獻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2.做人與治學的關系
我很欣賞韓愈在《師說》中的那段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韓愈把“傳道”放在首位是很有道理的。我認為,傳道應包括做人之道和治學之道兩個方面。教師的職責就是要在這兩個方面對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治學”。這是我們出高水平成果的基礎和最重要的保障。
學會做人的內涵很豐富,作為一個研究工作者,我覺得最重要的有:志向、勤奮和誠實。志向問題前面已經說過。勤奮的對立面是懶惰。“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勤懇,才能成為好學生,才有希望為實驗室作出貢獻,才能開創(chuàng)自己未來的事業(yè)。在我的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出勤率很高且能吃苦耐勞,什么時候去實驗室都能看到他們在那里認真學習、思考問題或相互交流。這些學生的基礎知識不一定很好,不一定最聰明,但他們一定是進步最快的,最后取得的成績也可能是最好的。
記得有一位博士研究生曾說過,讀學位要有唐僧取經的精神,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這種磨難可能來自浩瀚無邊的文獻,也可能來自苦思不得其解的研究方案,還可能來自乏味的數(shù)據(jù)處理、莫名其妙的實驗結果或屢遭刊物拒絕的退稿信。但是不管困難有多大,只要有唐僧取經的精神,這些困難總是能夠克服,真經總是能夠到手,成果總是能夠獲得。
讀學位、做學問,歸根結底是要看會不會做人。做人之道的第一個要素是四勤,即腦勤、口勤、手勤和腿勤。腦勤是開動腦子想問題;口勤是多問問題,多練習表達自己的思想;手勤是多翻文獻,多記筆記,多寫文獻綜述;腿勤是四處收集資料,多方尋找被試資源等。在科研工作中,被試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研究者能夠找到珍貴的被試資源,其研究成果也會更有價值。例如,有的研究生不辭辛苦從鄰近城市找來兒童、失聰人等作為被試資源,因而能采集到更加珍貴的數(shù)據(jù),沒有勤奮的精神,這是辦不到的。
做人之道的第二個要素是誠實。做學問是一件老老實實的事,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做學問,忠實于實驗數(shù)據(jù),來不得半點虛假。要嚴謹,寫文獻綜述和文章要符合規(guī)范,不能粗心大意,馬虎了事。有些研究生辦事草率,寫文章、做報告都馬馬虎虎,這些都是治學態(tài)度問題,要特別引起注意。
做人之道的第三個要素是珍惜時間。記得在我們念大學的時候,每到周末,我和班上的一些同學都要計算一下這一周花了多少時間在學習上,有沒有浪費時間。這種對時間的珍惜,正是我們學習好的前提,也是我們日后搞好工作的前提。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要真正做到珍惜時間,就不那么容易了。記得有人說過,最值錢的東西是時間,最不值錢的東西也是時間。有些人把浪費時間不當一回事,其實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每年研究生入學時我都告訴他們,現(xiàn)在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幾年以后,會怎樣呢?如果不珍惜時間,三年后,有人會因為珍惜時間而跑在了前面,有人因為浪費時間而落到后面,到那時就追悔莫及了。
3.積累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
基礎研究追求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一切,這是顯而易見的。記得在1998年,我們進行了第一個語言的腦成像研究,得到了“不錯”的結果。我把這個結果興奮地告訴了中日友好醫(yī)院的陳惟昌老師,也得到他很高的評價??墒菐滋旌?,陳老師來電話告訴我,他在1994年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上看到一篇文章,結果和我們寫的文章差不多。我們趕緊找到那篇文章,發(fā)現(xiàn)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以后我們努力修改自己的文章,但還是因為“創(chuàng)新性”不高,而未能在國際著名認知神經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以后,我一直拿這個例子告誡研究生,做研究前一定要盡可能詳盡地查閱本領域的相關文獻,避免再做這種“徒勞無功”的工作。
總之,作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生,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要立志做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研究。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每個研究生都要做有原始創(chuàng)新意義的研究,但如果大家都不做,不敢做,那就是問題了。
創(chuàng)新的關鍵是要有新的思想,那么,如何才能獲得新的思想呢?
第一,要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吸取創(chuàng)新的靈感。許多創(chuàng)新的“研究思路”不是來自文獻,而是從生活中來的。據(jù)說在1968年11月16日清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謝帕德(R.Shepard)從睡夢中醒來,忽然看到一個三維物體在室內旋轉,這一生動意象啟發(fā)他進行了著名的心理旋轉實驗。幾年前,一位計算機的使用者給我來信,詢問為什么自己忘記了許多漢字的書寫,這封信觸發(fā)我進行了“電腦如何改變人腦”這一課題的研究。我的體會是,來自文獻的思路可能會受到前人思路的限制,而從生活中得到的啟示,才可能更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
第二,要注意原型啟發(fā),即從相關文獻中得到啟示。近年來,我在課題組中提出了“百篇高檔論文閱讀計劃”,讓學生從國際頂尖級刊物上,選擇與語言腦機制相關的近100篇文章,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我記得小時候在私塾念書時,老師讓我們背誦唐詩,并且告訴我們,熟讀唐詩300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是這樣,寫文章也是這樣。一些學生根本沒有看過高檔刊物的論文,希望他們能寫出高檔文章來,是很難的。我相信,讓學生經常接觸這些刊物的文章,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到寫高檔文章的經驗,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第三,要進行思想振蕩。在認知心理學關于“問題解決”的研究中,早就提出了腦力振蕩法(brain﹣storming)和團體討論法(synectics),這些方法都主張通過團體內部的思想交流達到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的目的。從我自己的體會看,這種方法是很有效的。我經常組織學生就研究方案展開討論,暢所欲言,集思廣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些學生在談體會時說,思路是侃出來的,文章是改出來的。我喜歡參加我們實驗室的大、小組會,會上大家七嘴八舌,能使我想到許多原來根本沒有想到的問題。有時,討論前模模糊糊的問題,討論后就清楚了,原來沒有答案的問題也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創(chuàng)新和積累是什么關系呢?我認為,積累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重要條件。記得在讀大學時,我就非常欣賞荀況的一句名言: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按照荀況的意思,無論是道德修養(yǎng)還是知識閱歷,都要依靠積累。從科研來看,我們要想出好的研究成果,在學術界興起“風雨”,成為“蛟龍”,就一定要注意積累,這里包括知識、研究、寫作經驗和學術影響力的積累,等等。在通常情況下,人不可能一步登天。只有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才有望登上科學的頂峰。
4.個人和團隊的關系
研究活動是一種個體的活動,它需要個人的思考和探索。同時它又是一種社會性活動,需要許多人參與,需要團隊成員的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我們的每項成果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凝聚了學生和老師的心血,也凝聚著周圍許多人的心血。我常常說,一個學生能夠生活在一個團結、互助的研究群體中,是他的幸福,也是他成長和成功的重要條件。
要提倡“每事問”的精神。要想學習好,就要多問、善問。在一個團體中,一個人學習的好壞,是和他是否善于學習分不開的。有一個學生對我說,他有自尊心,不喜歡問人,我告訴他:有自尊心是對的,但這和虛心學習,向別人請教,一點也不矛盾。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孔子的話,你能說孔子沒有自尊心嗎?總之,遇到不清楚的問題,就要請教別人,這樣才能讓自己聰明起來。此外,一個人想問題總有局限性,和別人在一起討論,思想就開闊。有些同學愿意學習,也善于吸取大家的意見,他們就會學得更好些。
三、研究中的幾個具體問題
1.重視研究中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和三個要素
多年來,我一直注意抓好研究工作中的五個環(huán)節(jié),這就是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實驗、整理數(shù)據(jù)和寫作論文。這五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從嚴要求,才能獲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這五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覺得提出問題和設計方案是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
另外,做研究還要注意三個要素,即獨立性、系統(tǒng)性和創(chuàng)造性。獨立性是指論文的主要部分由研究生自己獨立完成,包括獨立設計實驗,獨立完成實驗操作,獨立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獨立完成論文,這些事情一定要自己獨立去做,不應該依賴別人。雖然導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都非常必要,但只起輔助作用。系統(tǒng)性是指論文要從不同側面系統(tǒng)回答(或解決)一個或幾個重要的學術問題,論文的結構要嚴謹。創(chuàng)造性是指論文獲得了新的結果和結論,解決了前人沒有解決的重要問題,對學科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2.讀好文獻,寫好文獻綜述
讀文獻是積累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重要途徑。根據(jù)我的經驗,那些學得好的學生通常都是愛讀文獻,讀了很多文獻,對文獻非常熟悉的學生。
如何讀文獻?
(1)要讀一定數(shù)量的高端刊物的文獻
由于這些文獻的水平高,而且處在研究的前沿,因而對自己會有更多的啟發(fā)。我提倡認真選讀一些高端刊物的論文,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的。此外,閱讀文獻要從新近文獻開始,由近及遠。例如,從一篇新的文獻入手,從它后面列舉的文獻中,找出幾篇(通常4-6篇)相關的文獻,進行第二層閱讀,再以這些文獻為基礎,從它們后面的文獻中再找3-5篇文章,擴散開來,追索下去,這樣就可以讀到相關的20-30篇文章。如此一來,便能了解某個問題的由來和發(fā)展,從而對問題有系統(tǒng)的把握,也有利于記住這些文獻。
(2)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對于高水平的文章,一定要精讀若干篇,對其中的細節(jié),要仔細研讀,因為許多研究的成功,恰好都是由細節(jié)決定的。
(3)分析性地讀文章,批判性地想問題
閱讀文獻要動腦筋,注意分析,要“分析性地讀文章,批判性地想問題”。我主張,要讀進去和讀出來。所謂讀進去是指真正理解文獻的內容,不要滿足于一知半解。所謂讀出來是指超越文獻的思路,形成自己的分析和判斷。許多學生讀文獻后,覺得別人說得都對、都好,自己沒有看法和想法,這就是沒有讀出來。
(4)由博而約,一以貫之
閱讀文獻要“由博而約,一以貫之”,即找到眾多文獻的內在關系,用非常簡潔明了的方式對文獻進行綜合和概括。
(5)要注意寫文獻綜述,包括筆記、心得和文章等
寫文獻綜述是做研究的一個基本功。要經常寫,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這個過程就是積累知識的過程,是形成個人“思想體系”的過程,因而也是選擇科學問題和確定研究方向的一條重要途徑。一篇好的文獻綜述要有哪些特點?一是前沿性,即要選擇前沿的文獻進行介紹,厚今薄古,由近及遠。二是全面性,即要收集盡可能多的相關文獻,爭取不要遺漏重要的文獻。三是分析性,即要有分析,找出不同文獻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必要的整理和概括。
3.善于提出和凝練科學問題
做研究就是為了解決某個科學問題,因此,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和如何表述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和技術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的進步”。
(1)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是做好研究的前提
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這是做好研究的前提。許多研究生在確定了要研究的某個問題后,卻不會提出問題。例如,一個研究生想研究語言標識和解釋在情緒調節(jié)中的作用,一開始他提出這樣三個問題。一是以往研究只考查了情緒性語言標識對面孔表情知覺的影響,還沒有研究探討情緒性語言解釋對面孔表情知覺的作用,更沒有將兩者綜合起來考查它們在面孔表情知覺中的作用及區(qū)別。二是目前的研究只關注語言對知覺速度和準確率的影響,因而只停留在有“有作用”這一層面,還沒有研究考查“是怎么具體起作用的”。三是語言對面孔表情知覺的調控作用是來自于情緒性語言標識或解釋的作用,還是來自于任何語言標識或解釋的作用?由于問題不明確、不具體,實驗設計也就沒有針對性。經過導師指點,該研究生把三個問題修改成:語言標識是否對面孔表情知覺有作用;與語言標識相比,語言解釋對面孔表情知覺的作用是否有所不同;不同喚醒度的語言解釋對面孔表情知覺的作用有何區(qū)別。問題明確了,設計方案也就有了。可見,只有提出明確、具體的科學問題,研究的目標才能清楚。
(2)在研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要用科學問題引導研究向深入方向發(fā)展
提出的科學問題還要貫穿在研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包括文獻綜述、數(shù)據(jù)處理和文章寫作等。一位研究生在畢業(yè)論文中研究了母語經驗對第二語言產生的影響,以后在重新整理數(shù)據(jù)、撰寫文章時,卻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左側尾狀核在雙語控制中的作用,這個問題引導她在新的方向上進行思考,重新查找和閱讀文獻,重新處理數(shù)據(jù),改寫文章的前言和討論,經過多次修改,最后才寫成一篇質量較高的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問題起了引導作用,使研究不斷深入下去。
4.巧妙設計實驗
我把研究分成三類。第一類是驗證性研究,即通過自己的研究驗證前人的某些結果和結論。在我們初學研究時,這類研究是有一定價值的。第二類研究是局部創(chuàng)新性研究。我們現(xiàn)在進行的大部分研究都屬于這一類。其中有些研究,是從某篇或某幾篇文章出發(fā),提出新的問題或發(fā)展新的范式,基于前人,又高于前人,得到新的結果和新的結論。第三類是原始創(chuàng)新性研究。這類研究要站在新的理論高度,提出新的問題,并得到前人沒有得到的重大研究成果。我們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神經元》(Neuron)、《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縮寫 PNAS)等頂尖級學術刊物上讀到的文章,常常就具有這樣的創(chuàng)新意義。
實驗設計是研究工作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設計實驗時要注意:
(1)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大處著眼是指研究要有宏觀的思考;小處著手是指研究的問題要集中一點,這樣才能踏踏實實地把工作做好。
(2)要充分論證設計的理由
設計實驗時,一定要充分說明自己設計的理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邏輯”。例如,為什么設置這幾個變量,通過它們希望考查什么,提出設計的根據(jù)是什么。開題或論文答辯時,我們常常遇到的問題是,學生對自己設計的“邏輯”不清楚,這樣的設計就不合格。
(3)警惕常犯的兩個毛病
許多學生在設計實驗時通常犯兩個毛病。一是大而全,即在一個實驗中設置的變量太多,希望通過一個實驗同時解決許多問題。由于變量太多,變量間存在多重交互作用,結果很復雜,很難解釋。二是在一個系列實驗中,相鄰的兩個實驗不是變化一個條件,而是變化兩個以上的條件,這樣一來,得到的結果究竟由哪個因素引起,也就不得而知了。
下面是我給學生的一封信,主要是針對學生在設計實驗時出現(xiàn)的第二個問題:
“人的心理現(xiàn)象很復雜,如何科學地進行研究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許多初學者喜歡把實驗設計得很復雜,以為只有復雜了才能探測到心理現(xiàn)象的內部機制;而一個成熟的研究者相反,她(或他)會把實驗設計得很簡單,或比較簡單,通過一系列看似簡單的實驗,去回答比較復雜的問題。結果,后者成功了,而前者失敗了,陷在自己挖掘的泥坑中不能自拔。因此,在設計實驗時,不是越復雜越好,而是要設法把復雜的問題分解成相對簡單的幾個問題,一個一個去解決。每個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積累多個實驗才能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這是設計實驗的基本要求,也是設計實驗的訣竅。不解決這個思路,就很難進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更不要說做基礎研究了?!?/p>
5.方案、文章要反復修改
人對事物的認識常常需要經歷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做研究也是這樣。定方案、搞設計,寫文章都不可能一次完成,而要經過反復嘗試和修改。發(fā)表過文章的人都知道,一篇文章從初稿到發(fā)表,要經過多次修改,少則5—6次,多則十幾次。我們有些在國際刊物上發(fā)表的文章,投稿前就修改過很多次,投稿后還要根據(jù)評審人的意見反復修改,最后才能發(fā)表出去。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一點堅持精神,不要輕言放棄。要善于肯定自己,也要敢于否定自己。善于肯定自己,是指對自己的研究要有信心,該堅持的一定要堅持,不能一聽到別人的意見,就輕易放棄原來的想法。在論文評審中,有些評審人的意見是很尖銳的,有時近乎苛刻,不善于應對他們提出的問題,文章就可能被拒收。因此,善于肯定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我們還要敢于否定自己,這就更不容易了。一個人常常不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有時明明知道有問題,但還要護短。因此,要否定自己的方案、否定自己的初稿就更不容易了。
這里我想給大家推薦一篇我很喜歡的文章: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鈷鉧潭西小丘記》。這篇文章不是講文章寫作的,但對我們寫文章很有啟發(fā)。
其實,我們的實驗方案、得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寫好的文章初稿,有時就像文章中描述的鈷鉧潭西的那座小丘一樣,粗看雜亂無章,但經過一番加工和修剪,“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就會把文章的亮點凸現(xiàn)出來,使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當然,文章要真有亮點才行。否則,經過一番砍伐和焚燒之后,就會只剩下灰燼了??傊覀円寣W生自己努力去發(fā)現(xiàn)方案和文章的亮點,也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其方案和文章的亮點。
6.重視基本功訓練
在指導自己學生的論文和評審別人學生的論文時,我常常發(fā)現(xiàn),在論文寫作中,存在基本功不扎實的問題??煽偨Y為7個方面。一是實驗目的不明確。二是研究邏輯不清楚。對研究方案和實驗設計缺乏論證,不按實驗設計進行統(tǒng)計處理。三是圖表、圖例不規(guī)范。沒有關于表頭和圖例的說明,圖表與正文的內容不一致。四是附錄中沒有提供實驗材料。五是不會寫討論。討論中只是重復列出實驗的結果,沒有深入解釋,就事論事,簡單膚淺。六是不會寫結論,用結果描述代替結論。七是文獻的排序不規(guī)范,正文中引用的文獻,在正文后面的文獻條目里找不到。
總之,對一個有志于研究工作的人來說,做研究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我們要把遠大的理想與踏實的精神結合起來,敢為人先。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人的興趣千差萬別。但只要自己有明確目標、勤奮努力和把握機遇,就一定能在事業(yè)上有所建樹,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價值。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梁金 孔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