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政績工程”、追求“形象”和“面子”是形式主義在當下最為顯著的表現(xiàn)。從上至下惡批猛斥了幾十年的陳規(guī)陋習,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反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的確讓人深思!
我有一好友貴為縣長,不久前我專程去拜訪,他剛剛和一臺商簽了一個投資兩億美金的大項目。擊敗幾個競爭對手簽回大單投資項目,本該可喜可賀,但卻未見喜色。問之究竟,原來縣里為了引進這個項目,政府承諾要砸進去三個多億,另外還有長久的稅收獎返優(yōu)惠。縣長滿腹心酸地說:“項目好不容易簽回來了,但縣財政傷了,我的心也傷了。”
應該說,我的這位好友縣長之“傷”正是很多官員之“傷”。這種“傷”,不僅傷及政府肌體,而且傷害百姓利益。在發(fā)展地方經濟的形勢所迫下,以招商引資看成敗,以引進項目論英雄,很多官員變得盲目、武斷、不顧一切。為了取悅老板,他們不惜把財政砸個大洞去“奉送”;為了項目落戶,他們不吝犧牲地方長遠利益去“換取”。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只要引進項目,就有“政績”擺著,就能保持能人“形象”,就能顧全政府的“面子”,就可以壘筑提拔晉升的“資本”。反正干幾年提拔走人,債由后任還,屁股歸后人去擦。殊不知那些港商、臺商及外商抓住了我們官員的這些心理,在項目落戶之前,搭起擂臺,攛掇內地城市之間展開比拼,自相搏殺得血肉模糊遍體鱗傷,而他們從中漁利。
中篇小說《眼緣》產生于這種背景之下,主人公黃新明就有我那位好友縣長的影子。他正直、正派,有原則性,在招引重大項目落戶的過程之中,沒有隨波逐流,更沒有不講原則地拿財政的錢瞎許亂送而去贏得老板青睞。在給項目單位出示優(yōu)惠政策時,力所能及,拿捏有度,從始至終,一個“版本”,向老板展現(xiàn)的是政府誠實守信的品德和謙恭隨和的人格魅力,最終引來項目落戶。小說揭露了在招商引資中官員之“傷”的同時,也給了大家一種昭示:光靠無限制給優(yōu)惠和無原則給好處,并不能引來大項目的落戶。真正影響項目落戶的決定因素是政府的誠信以及老板對落戶之地政府官員的眼緣和對落戶之地的地緣。
但愿我們的地方官員能夠從小說中受到一些啟迪。
責任編輯 師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