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應(yīng)強調(diào):“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有一些新變化,但僅就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來看并不樂觀。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利用各種形式有效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以讀促寫,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關(guān)鍵詞]課外閱讀;現(xiàn)狀;以讀促寫;方法
語文教師常常有如此體會:一布置作文,學生就叫苦不迭,唉聲嘆氣,感覺無話可說,作文交上來也多是千人一面?!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缺乏科學廣泛的課外閱讀,知識面狹窄,是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當前中學生課外閱讀現(xiàn)狀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重視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辈豢煞裾J,新課標給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些新變化,但僅就中學生課外閱讀情況來看并不樂觀。大多數(shù)學生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暇顧及古今中外名作的閱讀,廣大中學師生仍在圍繞著中、高考“指揮棒”轉(zhuǎn),在傳統(tǒng)的教學之路上行走。據(jù)《中學生百科》編輯部對全國50個城市初中生的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有閱讀課外書習慣的學生占28.7%,無聊時才看課外書的學生占43.2%,極少閱讀課外書的占2.6%。這里的課外書還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畫、言情小說、網(wǎng)絡(luò)小說等。
二、課外閱讀的必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jù)學生的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就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庇纱丝梢?,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閱讀的重視。
魯迅先生曾經(jīng)這樣勉勵青年作者:“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惫饪块喿x課文,對于達到新課標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課外閱讀如蜜蜂采蜜,寫作如釀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yīng)當牽好以讀促寫這根繩,擔負起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調(diào)動學生閱讀積極性,提高其閱讀主動性,真正達到以讀促寫目標的任務(wù)。
三、以讀促寫的幾點方法
教學中,通過實踐摸索,筆者認為,課外閱讀寫作活動是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全面人才的有效途徑。開展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的課外閱讀寫作活動,以讀促寫,不僅能使學生豐富知識,增強閱讀寫作能力,而且對于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道德水平、審美情趣及智力開發(fā)、學業(yè)長進等,都有潛移默化作用。
(一)注重延伸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要從語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出發(fā),有機拓展延伸課外教學資料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豐富語文教學內(nèi)容,拓寬學生的視野。
1.在講課的間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書籍、詩文(書籍一般課前安排)閱讀,以與理論相印證。如講“發(fā)展聯(lián)想與想象”這一專題時,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閱讀《夢天》(李賀)、《西游記》和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等作品,弄清這類作品是如何運用了想象。另一方面,催發(fā)學生聯(lián)想,讓學生在感受異曲同工之妙中,感悟作品所營造的境界、氛圍。如組織閱讀《故都的秋》,引出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孤獨、懊悔的秋,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蕭瑟、蒼涼的秋,毛澤東“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壯麗、雄健的秋等,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使學生在聯(lián)想對比中提高對秋的感性認識。
又如學生朗讀、感悟、理解《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后,教師可以適時地向?qū)W生推薦《庚戊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于下巽田舍獲》《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等一系列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田園詩,并引導學生背誦,使學生從陶淵明看似平淡的語言中感受之中蘊涵的樸厚悠遠神韻。如此學生讀書目的明確,理解透徹,熱情很高,為寫作提供了理論和素材保障。
2.在課外,除《語文課程標準》附錄篇目,教師還要在琳瑯滿目的報刊、書籍中,幫助學生進行選擇,結(jié)合課本給學生推薦一些可讀性強的書籍。如國內(nèi)外的名著《古文觀止》《朝花夕拾》《上下五千年》《老人與?!返?,避免一些不良讀物誤導學生的思想。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正如別林斯基所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一種本領(lǐng),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需要的讀物?!眱?nèi)外延伸,使學生的作文言之有物,寫作能力大大提高。
(二)暢談感悟
1.集中討論。在有了一定理論知識并深讀作品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從作品具體情況出發(fā),選擇一個特定的角度,認真準備發(fā)言稿或提綱,在下次活動時展開討論。如關(guān)于《故都的秋》的討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入手,談文章“南、北之秋”的對比;或從對“南國之秋”變化多樣的句式,尤其是排比句的灑脫運用展開分析;或從文章標題看作品的歷史背景;或從思想上提出與作者的不盡相同之思,多方面地展開討論,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開闊思路。然后,讓學生用筆寫出自己眼中秋季的特有色彩、聲音,以及對人生之秋的感悟等。
2.寫讀后感。愛默生曾說:“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籍當做注釋,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取靈魂而讀?!弊x后感是建立在“讀”的基礎(chǔ)上,書讀得越深越透,感悟就越豐富?!芭f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睂W生通過閱讀、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chǔ)上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從所讀的內(nèi)容想開去,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它,與作者的感受產(chǎn)生共鳴,使自己的靈魂得以滌蕩,品格得以升華。如一個學生在讀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寫道:
人的一生大概是離不開苦難的。世界上之所以有強者和弱者之分,是因為前者在接受命運挑戰(zhàn)時說:“我要跨越它!”而后者卻說:“算了,我放棄!”
苦難是一所最好的大學,在強者手中會幻化成一個奇跡,閃爍著讓世人驚羨的光芒。苦難是弱者的絆腳石,卻是強者的奠基石。
“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長途,點綴得鮮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不覺得悲涼?!蓖恍也挥X得沮喪失落,讓所有苦難在腳下瑟瑟發(fā)抖……
(三)評改選優(yōu)
要實現(xiàn)以讀促寫,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筆記、閱讀心得加以批閱講評。對于重點組織閱讀欣賞的書籍、詩文,則布置學生在討論以后再獨立思考、精心寫作,力爭有見解、有分析、有文采。教師精心圈點批閱后,作講評、交流,學生在此基礎(chǔ)上再作認真修改,然后出黑板報,并擇優(yōu)向有關(guān)刊物推薦。
此外,還可以利用家長會的機會,由學生向家長匯報從課外閱讀中得到的收獲,請家長介紹自己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和經(jīng)驗。這樣,學生興趣不斷被激發(fā),寫作能力也可獲得提高。
(四)狠抓落實
為避免課外閱讀流于形式,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性,教師應(yīng)狠抓落實。
1.教師進行統(tǒng)一指導,堅持引導學生定期去圖書館看圖書、借圖書,并且每周安排2至3節(jié)課讓學生去閱覽室看書,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自由閱讀時間。
2.堅持討論會、佳作評選、閱讀筆記等各項活動的檢查落實,以督促學生形成習慣。
3.健全評價體系,確保學生閱讀興趣不減弱。如班級定期評選“閱讀小能手”,學期末根據(jù)本學期閱讀量,開展全校性的“課外閱讀之星”評選活動。
“胸藏萬江憑吞吐,筆下千鈞任翕張?!闭n外閱讀是課內(nèi)閱讀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學生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積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它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人文教育,有著其他任何活動無法替代的作用。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曾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是取之于課外閱讀?!闭f的正是這個道理。
“不要害怕把學校整塊的時間用到學生讀書上面去!不必害怕讓學生花一整天的時間到‘書籍的海洋’里去遨游。”學習語文“三分靠課內(nèi),七分靠課外”,學習語文“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在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同時,教師要牽好“以讀促寫”這根繩,大力開展學生課外閱讀寫作活動,在課外閱讀的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