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縣網站的“互動平臺”,某小學畢業(yè)年級教師連續(xù)被家長投訴布置家庭作業(yè)過多,致使學生不能得到充足睡眠時間……盡管國家教育部反復要求減輕中小學學生課業(yè)負擔,但中小學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有些地方的學校還有越演越烈的趨勢。為什么屢屢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還是教師問題。學生作業(yè)的多少是由教師操作的,教師為什么要多讓學生做作業(yè)呢?事實上,學生作業(yè)多,相應教師也加重了負擔。許多教師寧可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也多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并且對學生作業(yè)精批細改。我們決不能說這些教師不負責任,相反,他們的責任心“太強”。但他們這種做法的確不應該得到肯定。
這種做法落得“出力不討好”,被學生厭惡,被家長投訴。是什么原因驅使教師要給學生安排過多作業(yè)呢?筆者以為,是教師專業(yè)自信的缺失。他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否保證學生學習質量沒有把握,于是,就試圖通過學生多做作業(yè)來提高成績。殊不知,其做法卻難以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專業(yè)自信是建立在專業(yè)知識基礎之上的。教師的專業(yè)知識由三方面組成,即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學科知識;條件性知識是指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法等相關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面臨實現(xiàn)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有人把這三方面知識形象地做了比喻:教師的本體性知識就好比“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身要有一桶水”中的“水”;條件性知識好比“怎么倒水”;實踐性知識就是倒水過程中的經驗。教師專業(yè)知識的不足,導致了他們專業(yè)自信的缺乏。但比較而言,許多教師更為缺乏的是條件性知識,他們以為學生作業(yè)做得越多,越能提高成績,就是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識不夠,以致違背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兒童成長規(guī)律。
學生負擔過重主要原因是過多重復、機械性的練習所致,“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只有通過“練”,學生學得的知識才能鞏固,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但練習不是機械重復,它應該是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活動?,F(xiàn)實中一部分教師缺乏對“練習”的正確理解,如有教師把課后所有的練習不加選擇地布置給學生,且課堂上做回家還要做;有教師把考過的試卷讓學生再抄一遍(改錯是必要的,但往往考98分、100分,也照抄不誤);有教師在讓學生抄寫生字生詞時寫10遍、20遍,如果寫錯,再罰寫50遍至100遍……如此做法,名曰加強“練習”,實則極大地加重了學生負擔,甚至在損傷或摧毀學生稚嫩的心靈。
是不是重復的次數(shù)越多效果越好呢?有實驗表明,第二次重復學習比第一次的學習記憶效果提高18%,第三次提高9.5%,到了第四次,就不再提高了。還有實驗表明,如數(shù)學習題是全部讓學生做效果好,選擇部分做好?是教師選擇好,學生自選好?答案是學生自選效果最好。正如托爾斯泰所說,“重要的不是知識的數(shù)量而是知識的質量”。對于練習,教師要精心設計和選擇,讓學生做“有意義”的練習,這樣既減少了無意義的消耗,又達到了練習的目的。魏書生的做法:不留課外作業(yè),自己不批作文,不改作業(yè),學生自學后的課文不再補上。既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自己,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看書學習或根據(jù)自身的愛好發(fā)展特長;教師也有富余時間充實專業(yè)知識和了解研究學生。魏書生的教學實踐是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也輕松。
魏書生的“輕松”就是建立在在他充分的專業(yè)自信基礎之上。他的專業(yè)自信從那里來?一是讀書。魏書生愛書、讀書和作書,雖然他不是科班出身,卻結合工作需要自學了蘇霍姆林斯基、夸美紐斯、凱洛夫、贊可夫、羅素、皮亞杰、蔡元培、陶行知等中外教育家的著作,學習使他豐富了自我成長的知識寶庫,豐滿了自我發(fā)展的羽翼,奠定了牢固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基礎。二是研究。他研究教書,創(chuàng)立了語文課堂教學“六步教學法”,教給學生若干種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他研究育人,構建了豐富的班主任工作經驗,培養(yǎng)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他研究管理,創(chuàng)立了科學民主的學校管理、班級管理模式。他研究人生,構建了一整套享受人生快樂的學說。
因此,解決學生負擔過重的根本途徑就是幫助教師建立專業(yè)自信。充分的專業(yè)自信來自于牢固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提升專業(yè)知識的途徑別無他法,只有兩個字:“學習”。
第一,本體性知識的學習。教師的本體性知識主要在大學讀書時習得。幾年以后,大學期間學到的那點知識,差不多已經過時。如果我們繼續(xù)抱殘守缺,不注重學習,不接受新事物,不用最新出現(xiàn)的知識、技術武裝自己,一味吃老本,早晚會面臨知識“赤字”和“本領恐慌”;那“一桶水”,就會明顯偏少或者“水質”偏差。怎樣不斷進行“本體性知識”的補充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yōu)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里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yōu)?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于讀書。
第二,條件性知識的學習。這是許多教師重點要補的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在教育工作中就會像在黑暗中走路一樣。教師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教育這項復雜而又有規(guī)律的科學面前,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靠盲目辛苦,“時間加汗水”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應懂得“怎樣教”、怎樣才能“教得好”。教師只有懂得了教育規(guī)律,了解學生心理特點,運用科學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增強其預見性和科學性,克服盲目性。沒有教育理論的指導,就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第二次加工”、“回爐處理”是教育工作最大的忌諱,而造成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的原因其實就是“第二次加工”或“回爐處理”。李吉林老師畢業(yè)于師范學校,并且是高材生,但她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仍如饑似渴地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卡片。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刻苦學習古代文論的經典,從“意境說”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兒童教育所需的“真、美、情、思”,創(chuàng)造性地用于小學教育中,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愿望,促進了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在理論的指導下,在她的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是那樣的欣喜、興奮,在美的活潑生動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情境中,他們感受、體驗、表達,語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的發(fā)展。
第三,實踐性知識的學習。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知識基礎,在教師的工作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性知識的學習,要求教師在不斷回顧教學行為和經驗時(教學前后都可以進行)反思:“我的教學有哪些成功之處和失敗之處,原因何在?”“哪些經驗可以與教育理論互相印證,那些理論與實踐經驗不一致?”“有效教學的前提是什么?”“我的困惑在哪里?”……注重反思與總結,是中外教育大師走的一條可行之路。陶行知、于漪、魏書生、蘇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家就是范例。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窄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教師反思的方式主要是寫教后記。教后記是教師依據(j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策略,對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流程、教學手段、教學方法與方式、教學氛圍與效果等方面,進行反思和總結,是教師教學的再備課。實踐性知識是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智慧的凝結。
切實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需要每一位教師建立充分的專業(yè)自信。擁有專業(yè)自信,才能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遵循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把教學置于正常狀態(tài)并且保證優(yōu)異的教學質量。筆者從事基礎教育(初中)教學時,是升學競爭很激烈的年代,在學校取消畢業(yè)班體育藝術課的緊張學習中,從自己的語文課每周拿出一節(jié)課上音樂、拿出一節(jié)課讀小說給學生聽(或學生自己閱讀),不僅沒有影響學生學業(yè),同平行班相比,成績明顯占優(yōu)。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讓我們從學習中、思考中、實踐中,不斷豐富專業(yè)知識,提升專業(yè)自信。
(作者單位:湖北房縣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