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由銅俑組成的高官司出行的儀仗隊,浩浩蕩蕩、威震四方。儀仗隊的主人乃是明代中原的名門望族——許氏家族。
家族首要人物是許進,字季升,明成化二年中進士,歷任山西大同巡撫,善邊防軍務,曾帶兵征伐吐魯番、哈密等地,軍功卓著,明正德元年以軍功升任兵部尚書。他文武雙全,除政績卓然還著有《平番始末》傳世。許進有5個兒子,均為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間進士,真可謂“五子登科”,父子六人同為朝廷重臣。許進父子六人及其眾多孫子、厘孫,從公元15世紀至16世紀,即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100多年間,先后有二人任兵部尚書,一人任吏部尚書,還出任御史太夫、文淵閣大學士、翰林院修、皇帝待講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當時就有“許半朝”之稱。
1986年,靈寶大王鄉(xiāng)南營村明代許氏家族墓中一次出土60件各式精美的明代銅俑,這在全國極其少見,為研究明代靈寶許氏家族史提供了極其難得的實物例證。俑是古代墓葬用的偶人,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隨著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的消失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從而產(chǎn)生了代替活人殉葬的模擬物——俑。明代的一般墓葬不再以俑隨葬,但一些王公官員的墳墓中還經(jīng)常出土俑。這批地下出土的文物使我們再見到許氏昔日的輝煌。
銅俑每件通高25厘米至30厘米,均立在長方形銅座上,座高5厘米,全系青銅模鑄而成。其種類有鳴鑼開道俑、男女侍俑、舞女俑和男女樂俑等。
走在最前的是鳴鑼開道俑,頭戴尖頂氈帽,身著扯領掩襟長袍,腰間外系腰帶,作邊走邊敲狀,瞪眼張嘴,仿佛聽到他高喊“走開”、“讓道”的吆喝聲。后邊緊跟的是執(zhí)牌舉旗俑,雙手執(zhí)“回避”、“肅靜”大牌和迎風招展的大旗。其后是縱橫排列成行的武士方陣,每個武士肩寬腰粗,威武兇猛,右手叉腰,左手執(zhí)槍、刀、劍、戟之類的兵器,身披全副盔甲,活靈活現(xiàn),大有“四大天王”的威武架式。在武士方陣之后,是展現(xiàn)高官貴族日常生活的場景。
文官俑,頭戴文吏官帽,身著文官寬袖長袍,雙眼微閉、目光下視,面部盡顯恭順、拘謹,小心翼翼,誠惶誠恐,雙手捧書籍、卷宗、文本之類物品,在恭候主人批閱;看家護院俑,頭戴尖頂氈帽,身著扯領掩襟束腰長袍,手執(zhí)棍棒、繩索之類的簡單工具,不像武士,倒也干練利索,像是看家護院的家丁;男侍俑,頭戴六面瓜菱形小帽,身著束腰過膝短袍,雙手托起長條形織巾,像是侍候主人擦臉之用;女侍俑,頭頂束高髻,披頭巾,身著長裙,面帶微笑,雙手捧銅盆,身體微向左傾,靜候主人洗滌之用。有的女俑雙手托起盛有食品的盤、碟,侍候主人食用;舞女俑,高聳的收髻,精美的收簪,華麗的長裙,端正、秀麗,面帶微笑的臉龐,優(yōu)雅嫵媚的身姿,均塑造得惟妙惟肖;男樂俑,頭戴尖頂抓抓帽,身著束腰短袍,給人以靈巧、活潑之感,雙手執(zhí)笛、簫之類的管樂在吹奏樂曲;女樂俑,高發(fā)髻上挽著頭花,身著束腰長裙,或撫琴、或彈唱,為主人演奏。
這組銅俑,既表現(xiàn)出高官出行的威武場面,又展示出高官日常的生活內(nèi)容,其種類數(shù)量之多,內(nèi)容之廣泛,形象之生動,塑造制作工藝之精湛,均為明代的上乘之作,為研究明代雕塑工藝、造像藝術、青銅鑄造工藝、服飾文化,乃至整個明代歷史,都提供了實物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