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株洲發(fā)布《株洲市黨員干部網絡行為規(guī)范》,劃出一條“底線”:除規(guī)定不能在網絡“擅自公布單位的工作內容和信息”之外,也規(guī)定不能在網上“對他人進行侮辱、謾罵、褻瀆、誹謗等”。
點評:黨員干部掌握著一部分公共權力,能調配更多公共資源,手中難免會有涉及他人隱私的信息,也難免會掌握一些工作和商業(yè)秘密。這部分內容,別說是不能發(fā)在微博,就算是私下談話甚至是個人日記中,也不能透露,這是基本的職業(yè)道德。而不能在網絡發(fā)布“對他人進行侮辱、謾罵、褻瀆、誹謗”一類的言論,更是公民和網絡的基本道德。這并不僅僅是對領導干部的要求,同樣應該是所有網絡公民的基本責任。而作為社會風尚的塑造者,即便在虛擬空間中,黨員干部也理應更好地起到表率作用??梢哉f,于公于私,株洲的這一規(guī)范,都有一定合理性。不過,我們也不能高估黨員干部的“網絡能力”。即便國家主席胡錦濤曾表示自己會“抽時間盡量上網”,即便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曾多次與網友面對面,還是有很多領導干部不重視網絡,甚至不熟悉網絡。在轟動一時的“微博開房事件”中,局長就把微博當成了自家客廳,與人打情罵俏。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強制噤聲,難免會形成“怕網”導向,終致矯枉過正。當網絡越來越成為民意集散地、觀點交流所、信息傳播場,如果閉目塞聽,醉心于“進展沒有不順利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效果沒有不顯著的”,這樣的領導干部,難說稱職。而如果把個人習慣帶入工作當中,制定政策時不愿直面網絡民意,突發(fā)事件后不敢及時網絡通報,只會讓工作變得更被動。更何況,強勢的“一票否決”,更容易讓一些黨員干部束手束腳,與信息時代背道而馳。
對于株洲的這一規(guī)定,還或多或少有這樣的疑問:在“規(guī)范”之下,是不是也會逃避監(jiān)督?這樣的疑問,可說有其現實語境:安徽利辛縣國土局一干部微博直播自首,以舉報領導受賄;湖南紀委預防腐敗室副主任陸群,微博發(fā)帖以辭職為“賭注”,幫討薪農民工討公道。雖然不一定合程序、守規(guī)矩,但在特定生態(tài)下,用網絡保護自己、引發(fā)關注甚至推動問題的解決,確實也是一記無奈的“發(fā)球”,這不僅需要“規(guī)范”,更需要更多的理解與重視。面對種種可能的“負作用”,在以一系列“禁止”標定出網絡行為底線之時,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引導領導干部如何更好地認識網絡、善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