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陽
1 關于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identity)這個詞被精神分析學,精神醫(yī)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學,文學,哲學等領域廣泛使用。在教育學領域,藤田這樣定義它的含義。①自我同一性是關于自己存在的意義的問題,是對自己的了解,對自己和別人的關系,距離等的了解。通俗地說就是尋找自我。從人格發(fā)展角度看,尋找自我也是人生無法回避的問題。埃里克森認為②自我同一性(identity)的形成是持續(xù)一生的問題,基本確立時期是青春期。在青春期由于身體第二性征產生了身體的變化和性沖動,這使得人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動搖,威脅了自己的內在的連續(xù)性和不變性,于是引起了自我意識的混亂,導致不知道自己是誰這樣的自我同一性擴散的危機。在這樣的危機中,人開始審視自己,探索我是誰,塑造自我,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
東京大學教育學教授佐藤學認為學習的過程不僅是構成教育內容含義的認知過程,也包含了通過認知過程形成的和他人建立關系的社會過程和通過這個過程形成自我,探索自我的存在價值的倫理過程。也就是說,學習過程和尋找自我的過程是統(tǒng)一的。而在現(xiàn)階段學校教育中,學習過程往往被視為單純的對教育內容的認知過程。反之,如果我們能夠把兩者結合起來,我們能夠更清楚地分析一些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筆者接觸了一些學習成績較好,但是體會不到學習快樂的學生。分析其不快樂的原因,他們的學習通常是被動的,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以通過考試,取得各種證書為目的的。但事實上,學習的快樂不僅來源于成績這樣一個外在的評價,更來源于內在的充實感,也就是說,學習后發(fā)現(xiàn)自己變了,變得越來越喜歡自己了。這樣的學習會激發(fā)內在的學習動機,并能長久保持下去,而且不斷激發(fā)出向寬度、深度擴散的求知欲與求真欲。
2 教學中促進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方法
既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在日語課堂教學中力圖通過促進學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使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自信。為此,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方法一,學生編制教材。讓每位學生選一篇日語文章,內容要求找自己喜歡的,編集成冊。每位學生讀自己選編的文章,讀后給出一個簡要地說明為什么選擇這篇文章,通過這篇文章學到些什么,讀后對自己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其他同學可以對其選擇的這篇文章的內容提出問題、質疑、感想等,激起進一步討論,逐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由此深入思考自己與該文章的關系。通過實踐,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其一,每名學生有了一份大家共同編輯的文集,透過它,可以看到每個同學的性格、思考、喜好,以及跟日語、日本文化建立起怎樣的關系等,過一段時間再讀此文集時,透過它甚至可以看到自己在學習日語的路上,甚至心路上的歷程。其二,通過這樣大量的日語閱讀,學生在詞匯量、文章理解、語感、表達能力、日語會話水平以及對日本文化的熟知程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當然在這個活動中也暴露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文章讀完后,其他學生不能提出問題,不能通過文章進行很好的語言以及關于日本文化的交流,未能使學習深入化,僅僅停留于了解作者所寫內容。這是因為學生缺乏對他人的關注,對異文化的關心以及跟自身文化進行對比反省的態(tài)度。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打破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被動學習的習慣,真實地面對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而不是盲目的跟從權威,老師家長也應該鼓勵珍惜每個人獨特的想法,不要用權威的想法來均質化。為此需要活動的組織者教師提出問題,拋磚引玉,為學生樹立一個可模仿的對象,并將這樣的活動長期堅持下去,促進學生養(yǎng)成主動學習探究問題實質的良好習慣。
方法二,追問理由。筆者作為提問者總是提出關于學生自身的問題,并且總是要求學生給出理由。比如,在學習「私は~が好きです?!梗ㄎ蚁矚g…)這個句型時,要求每個學生造句,并談談為什么。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先要對自己提出同樣的問題,從而審視自己,通過回答為什么,學生不斷深入追問自己,從而漸漸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有些學生會說喜歡就是喜歡,沒有為什么,這是在拒絕認識自己,當他努力思考為什么喜歡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與別人不同,才開始面對真正的自己。由此而引發(fā)的思考將不斷深入。因此給出理由非常重要,這樣的思考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口頭交流后,還要求學生書面完成,并要求字數(shù),這種方法不僅提供了作文的題材,也為學生提供了尋找自我的途徑。其他問題諸如,「この大學を卒業(yè)してから、何をしたいですか。なぜですか?!梗惝厴I(yè)后想做什么?為什么?)「どんなスポーツが好きですか。なぜですか?!梗阆矚g什么體育運動,為什么?)等等,也同樣能夠促進學生認識自我。
方法三,編故事。學生在編故事時,首先要把自己對象化,然后把其放在一個環(huán)境中,這是將自己的內心思想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透過他的故事,他能夠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當然透過別人的故事,他也能夠理解別人。
方法四,寫作文。在給學生確定作文題目時范圍要盡量寬,以便每個學生在這個領域內發(fā)現(xiàn)適合自己的方向。比如給學生一個題目,介紹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的學生選節(jié)日的由來,有的學生選節(jié)日的活動,有的學生選節(jié)日飲食等等。當學生進行選擇時,通常能夠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漸漸地有了自畫像。學習應該鼓勵每個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fā)展。
綜上所述,尋找自我是人內心蘊藏的力量,學習的過程應該不斷開發(fā)利用這種力量,同時尋找自我也是每個人人生的主題,為此,我們的學習活動的設計應該圍繞尋找自我這一主題,使學習不再功利,而成為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