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學作品應真實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正確處理生活與藝術間的關系。三年困難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時期,楊朔這一時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未能較好地反映生活的真實面貌。文章通過作品剖析,指出了散文中的瑕疵及其成因。
關鍵詞:散文創(chuàng)作 虛假構思 成因剖析
一
楊朔是當代一位有成就和獨具風格的散文作家。他的許多散文,像一軸五彩繽紛的歷史畫卷,形象地描繪了我們偉大祖國的時代風貌,并能把我們生活中的本質的美的事物富有感染力地再現(xiàn)出來,滋潤著讀者的心田,給我們以豐富的美感,他的散文往往用精深的思想紅線把生活海洋中散亂的珍珠,穿綴成閃光的項鏈,抖動一下,珠光晶瑩,美不勝收。楊朔一直試著用寫詩的手法來寫散文,并終于探索出一條自己的創(chuàng)作道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因而他的散文一直為廣大讀者所津津樂道。
許多學者在研究楊朔散文中,大都注重楊朔散文藝術風格的探討,很少對他的散文在反映現(xiàn)實生活方面作過研究,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楊朔散文的思想內容。因為作品的內容反映生活真實與否,立意的高低,都與作家的指導思想和世界觀有密切的關系,況且三年困難時期是一個特定的時代,在這個特定的時代更能反映出作家的認識水平和思想境界。其次,任何文藝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較好的思想內容用與之適應的藝術技巧表現(xiàn)出來,方才是上乘之作。如果一味追求藝術的完美,不管內容的真實與否,那作品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本著這個目的,本文就楊朔三年困難時期散文的思想內容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二
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是我國國民經濟最困難的時期。這一時期,由于一九五八年“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另一方面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lián)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我國國民經濟陷入了困境。這一時期,思想理論戰(zhàn)線突出的表現(xiàn)是左傾思潮泛濫。縱觀這時期楊朔的散文,很難發(fā)現(xiàn)這種時代的側影和時代的色彩,要說也有某些時代的烙印的話,那就是在他的一些散文中,或多或少地受當時左傾思潮的影響,也有浮夸的成分,當時國家的不幸、人民的災難,在楊朔的散文中,根本沒有反映,相反在他的筆下,現(xiàn)象像鮮花一樣美好,形勢像仙境一樣迷人,生活像蜜一樣香甜。如果我們用實踐來檢驗他那時的作品的真實性如何,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他的文章的優(yōu)美言詞里藏著虛假,他那精湛的構思中滲有欺騙。
且看《蓮萊仙境》,這篇散文寫于一九五九年。作者回到了闊別二十多年的蓮萊故鄉(xiāng),抒寫他所見的家鄉(xiāng)人民仙境般的生活和家鄉(xiāng)人民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但我們仔細閱讀這篇散文,就會發(fā)現(xiàn)在他仙境般的生活描繪下面有著虛假的成分,這種違反生活真實的虛假成分就連作者本人在寫作過程中都有所流露,但作者筆鋒一轉,企圖掩蓋起來。作者在二十多年未見的老姐姐家里作客,當老姐姐知道“我”住在縣委機關時,叫“我”第二天吃晚飯。作品這樣寫道:
我怕她糧食不富裕,不想來。她說:“來嘛!怕什么?”便指大笸籮晾的麥子笑著說:“你看,這都是新分的,還不夠你吃的?去年大躍進,就不錯,今年小麥的收成比往年更強,你還能吃窮我?”
不妨作一點粗淺的分析:既然作者寫的是故鄉(xiāng)仙境般的生活,該說生活是很富裕的,但當他的老姐姐請“我”吃一頓晚飯的時候,“我”竟然擔心糧食不足,這說明作者對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真情是十分清楚的,因而他的擔心是很有理由的。當然,對于二十多年未見弟弟的老姐姐來說,為了掩飾現(xiàn)實,就是家里再困難,難道不能讓弟弟吃一頓飯么?所以她也只能故作慷慨地說了那么一段話。但作者對此只作了粉飾,作品寫道:
我不禁說:“你們的生活不錯?。 ?/p>
老姐姐漫不經心笑著說:“是不錯嘛!你要什么有什么。”
這只是搪塞之語,并非人之真情實感!三年困難時期我國人民生活并不是很富裕的,這是歷史所承認的。一九六二年在北京召開的七千人會議上劉少奇在所作的報告中也說明了這一點。他說:“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在經濟方面是有相當大的困難的”,“就是說人民的吃、穿、用都不足。”
楊朔曾對友人這么說過:“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生活亦是詩意的源泉,我們時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只該給人以美的享受。”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還應該說,這種美的享受,必須是來自于生活的真,只有在生活真的基礎上,使之“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這樣才會有“時代的感情”,使“每個人心里都感到,但還不明確,還捉摸不定。你捉住了這種有代表性的共同感情,把它寫出來,使每個讀的人立刻感到這就是他的感情……這樣的作品有時代的感情,一定能和人民結合一起,寫的感情永遠不死,即使時代變了,那種作品照樣打動人心?!保ā丁慈Ю锝健祵懽髀劇罚┻@確是經驗之讀,但對照楊朔三年困難時期的散文創(chuàng)作,不禁使人有些失望。
再看作者一九六○年寫的《迎春詞》,在作者的筆下,六十年代的祖國大地正像初春一樣,到處開著鮮艷的花朵,如此繁花似錦:
你到礦山上去,下到象重樓疊閣一樣的大坑道里,你會看見生產突擊手用驚人的速度把風鉆突進礦層,隨后裝上炸藥,一聲爆炸,那礦層就會開花。
你到鋼鐵廠去,那火紅飛舞的鋼花,真會使你誤認做天安門上空節(jié)日晚上的焰火。
無論你走到祖國的哪個角落,無論你碰見的是哪個民族,更無論是男女老幼,你都會發(fā)覺他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笑得好象一朵花。
在這宏大壯闊的場面里,我們確實看到了我國人民決心改變祖國一窮二白面貌的精神,以及戰(zhàn)斗在各條戰(zhàn)線上的勞動人民為了祖國的繁榮而熱火朝天的干勁,我們讀后無不使人受到鼓舞和激勵,在這個意義上說,作品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精神面貌。殊不知,由于當時思想路線上的失誤,黨的領導干部過高地估計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忽視我國當時的客觀狀況,造成了我們當時的困難。在這種熱火朝天的后面,作者并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而只看到了現(xiàn)象。這個時期,我國的國民經濟狀況真實面貌怎樣呢?我們看看歷史的記載:“第一,糧食產量急劇下降,相反人口增加。第二,基本建設規(guī)模宏大,投資不僅為當時的農業(yè)基礎無法負擔,而且也脫離了工業(yè)基礎。在擠了農業(yè)、輕工業(yè)、文教衛(wèi)生和人民生活情況下,仍難以繼續(xù)。第三,通貨膨脹,人民生活下降……”(鄭德學、朱陽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講議》下冊P145)古人說得好“意猶帥也”由于作者沒有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因而作品的立意是低下的,顯然作者違背了創(chuàng)作的原則。
三
綜上所述,我們不妨說,三年困難時期楊朔的有些作品,沒有反映我國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面貌,在人民生活比較困難、國家處于災難的時候,作者在此上面涂上了一層明媚的色彩,點綴了一朵朵美麗的花朵,他的優(yōu)美言辭中藏著虛假,精湛結構中浸有欺騙,在作者精美剔透般的散文的碧玉上留下了一斑難以洗刷掉的瑕疵。但我們說它畢竟不能抹殺作者散文創(chuàng)作的全部成就,對此我們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對待:第一,由于五八年“大躍進”、“反右傾”以來,左傾思潮泛濫,黨內從中央到地方民主生活遭到破壞,夸大主觀意志,不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這種不良的風氣勢必在思想戰(zhàn)線造成混亂,而這種錯誤的指導思想不能不影響到楊朔的創(chuàng)作。在這種情況下,楊朔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不免有粉飾太平的痕跡,這是歷史應負的責任。第二,作家要強調深入實際,善于從大量生活現(xiàn)象的細致研究和對生活本質的深刻洞察中提煉出感人的意境,意境提煉的高度深淺,主要決定于作者在生活中站立的思想高度和對生活發(fā)掘的深度。但是楊朔沒有做到這一點,他沒有在當時繁榮的現(xiàn)象后面找出本質的東西。當然一九五六年以后作者從事外事工作,大多時間在國外工作,回到祖國,總是被祖國大熱的斗爭生活場面所感染,甚至連作者也恨不得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但由于作者缺乏調查研究,所以這一時期作品的內容并非是真實的??傊?,我們對楊朔這一時期散文的評價,既要看到歷史的因素,也要看到作者思想上的不足,這樣才能對楊朔這一時期的散文之所以失敗找出真正的原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文學作品來源生活,但它比實際更典型、更集中、更概括,失去了生活的真,美也就失去了價值。
王發(fā)平,陜西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教學及語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