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小龍
時下,人們都已經聽厭了惡性腫瘤(也叫癌癥),都期盼遠離這個“惡魔”。因為無論誰,一旦挨近和糾纏上了惡性腫瘤,便意味著無休止的苦痛和悲傷。
作為醫(yī)生,我也一樣,巴不得離它遠遠的??墒?,我每天的“活兒”就是與惡性腫瘤打交道,想躲也躲不了。無奈之下,只得把一些聽起來可怕、但又有一線希望的惡性腫瘤告知大家,從絕望中踏出一條生路來。尤其對于兒童來說,這就更具意義了。
兒童的惡性腫瘤與大人是不一樣的,兒童常見的不是肺癌、胃癌等,而是叫做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的“三姐妹”。其中,可以從惡性“轉為”良性的便是腎母細胞瘤。
腎從孕4周開始形成
當寶寶剛在媽媽肚子里第4周時,腎臟就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形象了。
從開始到最后成形,共經歷了前腎、中腎、后腎三個階段,并且是由包括各種基因和細胞因子等組成的團隊,互相幫助、通力合作、縝密搭配,才呈現(xiàn)出來的精美作品。
出生后,它被放在人體脊柱與兩側肋骨交角的位置,一邊一個,精心保護起來。
由于腎的位置比較深,而人體肚子里的空間相對較大,因此,腎上的瘤子不太容易被發(fā)現(xiàn)。
腎臟——全天候的清潔工
這一對形似蠶豆的“雙胞胎兄弟”實際上是由很多個管(毛細血管、腎小管)組成的,它們吞進去的是血液,排出來的卻是尿液。不過,它們可沒有“中飽私囊”,而是無私地把血液中的有用成分還給了身體,把體內多余的水、離子、代謝廢物排除體外,是全天候的清潔工,是體內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的調節(jié)員。
另外,它們還兼職生產一些激素(如腎素、促紅細胞生成素、1,25—二羥膽鈣化醇),起到調節(jié)血壓、紅細胞生成和鈣的代謝等作用。
腎母細胞瘤的故事還真多
腎母細胞瘤又稱腎胚胎瘤、Wilms瘤,是100多年前德國的Wilms醫(yī)生首先報道的。
腎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最多見的惡性實體瘤之一。1~4歲為發(fā)病高峰年齡,成人罕見?;颊?0%小于7歲,50%小于3歲。所以,年輕的父母對于幼兒的身體要多多留心一些的。
假使孩子得了腎母細胞瘤,如果早早地被發(fā)現(xiàn),腫瘤還在腎臟內,及時治療,5年生存率可高達90%以上。也就是說,大多數(shù)是可以完全治愈的。這對于一家人來說,該是多么大的慶幸之事啊。
家長最常遇到的情形是,無意中發(fā)現(xiàn)孩子肚子里有個包(平時需要常摸摸孩子的肚子是什么感覺),占95%,常常是家長給孩子洗澡,或換衣服時,偶然摸到的。
另外,也可有血尿、腹痛、腰腿痛等表現(xiàn)。
腫塊小時由于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fā)育和日常生活,也不痛,因此往往被忽視而延誤治療。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每位家長日牽夜掛的事兒,而如何發(fā)現(xiàn)“不善言辭”的孩子的身體有不適,甚至能大致判斷其嚴重程度,是每位家長需要用心學習的。希望家長們在一天忙碌之余,還可以收起自己的疲憊,多看看孩子,摸摸孩子。
可以說,“會摸孩子的肚子”應該成為判斷家長合格不合格的指標之一。年輕的父母,現(xiàn)在開始學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