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思 陸欣
南社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文學社團,發(fā)起人為柳亞子、陳去病和高旭,成立于1909年11月13日。南社社員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他們在作為南社社員的同時,又具備了同盟會會員、國粹派的身份。南社社員活動的足跡從辛亥革命爆發(fā)前的清末就已存在,他們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參與者,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主要推動者。在1180多名南社人當中,有16人為廣西籍社員,他們也是南社中的佼佼者,在中國歷史和廣西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足跡。
近代中國革命文學社團——南社
南社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文學社團,也是20世紀中國第一個大規(guī)模的革命文化團體,發(fā)起人為柳亞子、陳去病和高旭,成立于1909年11月13日。
南社主要以文學為平臺,效仿晚明復社,宣揚民族主義,取“南社”為名,意為與當時滿清朝廷的帝都“北庭”分庭抗禮。初次成立的開會地點選在了蘇州虎丘張公祠,張公祠是為紀念南明起兵抗清殉節(jié)的張國維而建。在中國歷史上,每當北方異民族入侵中原,踐踏北方土地的同時,在中國南方往往相繼成立代表漢民族正統(tǒng)的流亡政權,東晉、南宋和南明小朝廷就是這些代表。
早期的南社打出了“反清”旗號,反映了舊中國文人的這些“南渡”情懷。先后有一大批當時中國文化戰(zhàn)線上的知名人物、政客和反封建反專制的斗士都聚集在南社的旗下。
實際上,南社社員來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他們擁有多重身份:革命黨人、國粹派與南社社員。僅僅將南社視為一個文學社團是不夠全面與客觀的,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段歲月當中,南社人皆是中國革命運動的重要參與者,為辛亥革命構筑了思想文化的陣地,與同盟會的革命運動互成犄角。南社是近代中國民主進步的標志之一,與當時的中國同盟會可稱為革命的“孿生兄弟”。
南社這個革命團體中,曾加盟了不少廣西籍社員,這些廣西籍的社員也曾是撥動中國歷史時針的中流砥柱。
南社中的16位廣西籍社員
南社由柳亞子、陳去病、高旭發(fā)起,經歷了創(chuàng)建——分裂——重組——再分裂的歷程,同時出現(xiàn)南社各個省的分社。在1923年“舊南社”解體之后,又出現(xiàn)了“新南社”和“南社湘集”的分裂,此二者持續(xù)時間也較短,到了1935年又有南社紀念會??箲?zhàn)爆發(fā)后,所有與南社相關的組織已寥寥無幾。
從柳亞子的《南社紀略》、鄭逸梅的《南社叢談》、楊天石、王學莊的《南社史長編》中初步統(tǒng)計,1909年成立的舊南社中,正式填寫志愿書入社的社員有1110人。廣西籍南社作家分布呈以下特點:桂林籍作家人數(shù)較多,達8位之多,容縣籍作家人數(shù)其次,其他作家散布在桂中、桂南相關縣城。
桂林作為當時廣西的省府,其地理位置溝通桂東的梧州和相鄰的湖南,文化氛圍發(fā)達,因而桂林是當時廣西的文化重鎮(zhèn),而容縣地處桂東南,既與廣東相鄰,又與當時的水上門戶梧州有著交通之便。再者,容縣當?shù)赜兄^好的教育辦學傳統(tǒng),“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全縣有公私立小學堂60所,數(shù)量居全省首位……由于容縣的啟蒙、經書教育有較好的基礎,容縣士子在元、明清期間的科舉考試中,考中進士的有21人,中舉人的有164人、其中武舉13人?!彼詮V西籍南社社員多來自于上述兩個地區(qū)。
在廣西籍南社社員中入社最早的為北流陳柱,為第196個南社成員。其后入社的分別有桂林鄧家彥、桂林馬君武、容縣陸嶠南、靈川廖從本等人。與南社相關的基本史料反映,馬君武、鄧家彥和陸嶠南這3位南社人是有記載出席南社雅集活動較多的廣西籍社員。
南社廣東分社成立于1917年,即后來的粵社。陸嶠南為該社團中活動最多的廣西籍社員,桂林的朱克昌和靈川的廖從本也是粵社社員。舊南社解體后,新南社有馬君武和南社湘集有陸嶠南和全縣王啟華兩位社員,馬君武、陳柱和容縣女社員黃歐查,后一起加入了1935年成立的南社紀念會。其他一些南社社員,雖不是第一批入會成員,但其影響在南社草創(chuàng)期間已存在,如1905年8月創(chuàng)刊的《醒獅》雜志,馬君武、陳去病和柳亞子都是其重要編輯人,1909年南社在虎丘召開成立大會時馬君武尚在德國。1909年冬,馬君武從柏林寄信回國參加南社,并作《寄南社同人》詩,表示祝賀。遠在德國留學期間,馬君武未能如期參加南社的聚會,因此在柳亞子所著的《南社紀略》中,南社成立初期的兩次聚會名單中均未見馬君武的名字。馬君武雖遠離故土,但并未斷絕與南社的聯(lián)系,與南社的發(fā)起者柳亞子和高旭頻頻通信。1910年1月,《南社》第一集出版,其中便有馬君武的作品。
南社中的桂籍作家盡管只有僅僅16位,但他們依然是中國近代史上響當當?shù)娜宋?,陳柱為民國年間著名的國學大師;鄧家彥為意志堅定的革命斗士;馬君武不僅參與民主革命,也是多才的學者,并曾任廣西省省長、廣西大學校長;陸更存(即陸嶠南)不僅為同盟會會員,留日歸來在北流、肇慶擔任民國縣長;龐棟巖和黃朝桐是廣西近代著名教育家;還有后來為國民革命犧牲的梁六度。
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生力軍
南社成立之年正處在風云激蕩的清末年間,清廷掀起“預備立憲”與官員出洋考察的浪潮以延緩其政治生命。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中國開明知識分子紛紛出國留學,接受新思想,為革命思想的傳播、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奠定思想前提。在此前提下廣西的知識分子也紛紛出國留學。
南社中的廣西籍社員也多有留洋背景,并且均有留日背景。馬君武1901年赴日留學,1903年入日本西京大學學工藝化學,留日期間毅然剪掉了象征“清國奴”的辮子。而國學大師陳柱,“留學日本,畢業(yè)于成城學校,課余治詩文、工書法,初臨《史晨碑》,后臨《石門頌》”。鄧家彥則“與馬君武同受業(yè)于前臺灣伯里璽天德(英語‘總統(tǒng)音譯)唐景崧薇卿先生之門,庚子赴澳門在儲才學堂攻讀……其后余考入四川高等學堂,深感校長胡太史西嵐先生及陸懌之、吳叔猷先生等之知遇,未幾即東下赴日本留學”。容縣南社社員陸更存則是在光緒三十年九月(1904年)赴日本留學。這和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后國力大增,使中國人對其刮目相看,清廷實行新政后,全國上下掀起學習日本、留學日本的風潮有關。
南社作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文學社團,社員都充滿著激昂的革命熱情。在加入南社的同時,絕大多數(shù)廣西籍社員也具備“中國同盟會會員”的身份,如鄧家彥、馬君武、曾鏞、陸更存。而南社作為中國近代第一個民族革命旗幟下的文學社團,其精神內涵便是仿明末士人氣節(jié),反對滿清專制統(tǒng)治。就是南社宣傳的這種國粹主義思想,與西方傳來的民主共和思想一道,成為了辛亥革命中重要的革命思潮。辛亥革命前,馬君武賦詩“主義即宗教,艱難證性情”。陸更存在留日時也有詩稱:“門下牛馬走,老死不易幟,臥薪具同性,敢忘嘗膽味?!币员磉_堅定的革命信念。鄧家彥“先后任四川隆昌及成都中學教員,一面暗中宣傳革命,一面發(fā)展組織……其后鎮(zhèn)南關舉義,先生(鄧家彥)曾銜命返桂聯(lián)絡蔡鍔先生策應。”
辛亥革命勝利后,191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柳亞子在《南社紀略》中記載:“陽歷十二月二十九日(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開正式選舉會,孫中山先生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票額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那時候,代表山西的有景秋陸,代表江蘇的有陳陶遺,代表廣西的有馬君武,代表云南的有呂天民,都是南社的社友。這也是在南社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吧!”從柳亞子的回憶看出,他對南社社員參與創(chuàng)建民國政府抱著欣喜的心情,也從側面反映了南社社員前赴后繼參與辛亥革命的事實。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經歷了短暫的創(chuàng)建之后,卻很快面臨了袁世凱當政的獨裁時期,作為辛亥革命重要參與力量的南社人紛紛投入到反對袁世凱的斗爭中,其中不乏廣西籍社員的身影。如1912年7月20日,“《中華民報》在上海創(chuàng)刊,創(chuàng)辦人鄧家彥,編輯中的南社成員有胡懷琛、胡樸按、劉民畏、汪洋、程善之、管義華等。在整個反袁時期,該報態(tài)度最烈。”
“二次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勢力轉入低潮,袁世凱為首的專制勢力達到壓倒性態(tài)勢,他也開始向南社組織開刀,南社社員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不僅身為南社人的宋教仁、寧調元被當局殺害,1913年8月23日,“袁世凱政府控告鄧家彥主持的《中華民報》‘鼓吹革命。本日,上海公審公廨提訊鄧家彥,判處監(jiān)禁六個月?!睘楸苊庠绖P當局的迫害,馬君武不得不再往德國留學,1915年5月7日,馬君武自德國致高旭《與高天梅書》談到:“世界公理,圖強之真原因為智識進步,科學發(fā)明;而新文明之輸入,實吾國圖存之最先著……祖國前途遼遠,吾齊不可抱自殺政策也?!?/p>
1917年,南社經歷了劇烈內訌而停頓,1920年到1922年南社社務完全停頓了。在這段時間里,中國歷史與文學史邁入了一個新時代。1915年陳獨秀發(fā)起新文化運動,隨后爆發(fā)了俄國十月革命,革命風潮迅速向中國傳播。在經歷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北洋派竊取,國家政權被袁世凱把持,張勛復辟,日本提出“二十一條”這些大事后,中國社會正欲抒發(fā)積懣已久的怨氣?!睹駠請蟆犯笨队X悟》于1919年創(chuàng)刊,其主要執(zhí)筆人就是南社的邵力子,該刊到了第二年就逐步成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
南社的命運與中國當時動蕩的局勢息息相關,南社也經歷了分裂——重組——再分裂的命運。而先前一同革命犧牲的南社人群體內部不僅出現(xiàn)了學術上的分裂,如1923年,柳亞子、邵力子等發(fā)起了改組舊南社,組建新南社的呼號,“南社在民元以前,唯一使命,是提倡民族氣節(jié)……新南社是蛻化文字交換,而蘄求進步到國學整理和思想介紹的”。
與此同時,傅專等人以“保存南社舊觀”為名,組織了南社湘集,但從當時時代背景分析看,南社人之所以出現(xiàn)學術政治分裂,在于推翻了清廷統(tǒng)治后,南社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完成了自己的初步目標,但在將中國引向何種發(fā)展道路上,成為了橫亙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面前的難題。隨后發(fā)生的袁世凱專政和“洪憲復辟”事件及袁世凱死后又出現(xiàn)了一系列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付出巨大犧牲、艱難創(chuàng)立的民國面臨著夭折的可能,這不能不使那些原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對前途倍感彷徨、困惑。加之民國前10年末期,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新思潮的傳入,更激化了他們陣營內部的分裂。盡管南社人群體內部出現(xiàn)分裂或分道揚鑣,但南社人參與辛亥革命和推動中國社會近代化的功績是不應被否定的。
廣西籍社員對
近代廣西教育的貢獻
辛亥革命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之一,就是推翻了守舊的清廷,掃除了中國近代化道路上的障礙,自此盡管中國政局動蕩,但中國近代化進程并未停滯。發(fā)展近代教育與產業(yè)就是近代化的標志之一。身為知識分子的廣西南社人,也有著治國平天下的抱負,滿懷熱情的投入到推動廣西社會近代化的浪潮中。
早在辛亥革命前的1907年,龐成宇(容縣的南社社員)就創(chuàng)建了容縣中學堂(今天的容縣中學)。辛亥革命后,廣西南社社員紛紛投入創(chuàng)辦新式教育的事業(yè)上,在廣西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繼續(xù)完善初、中級新式教育,甚至參與創(chuàng)建高等教育的活動,南社社員陳柱25歲時便擔任廣西省立梧州第二中學(今梧州一中)校長一職,他不僅在學校內倡導新式教育,改革學風,甚至“聯(lián)合各熱心教育之職員,組織學會,發(fā)行《強國雜志》,以提倡改良本省教育實業(yè)為宗旨”。
馬君武在民國教育界與蔡元培并稱為“北蔡南馬”,他一生中最令廣西人所熟知的,莫過于在梧州蝴蝶山創(chuàng)辦廣西大學。與馬君武一樣,陳柱對廣西大學的籌備工作亦嘔心瀝血,但后人談起西大即談馬君武,而鮮知陳柱。于此同時,南社人也將近代新式教育推廣到廣西內陸地區(qū),1921年南社人黃朝桐協(xié)人創(chuàng)辦了隆安縣初級中學(現(xiàn)隆安中學)。
馬君武與陳柱二人大力支持近代化教育的事跡,廣為人知,而其他廣西籍南社社員的教育支持行為卻鮮為人知,如龐成宇和黃朝桐,他們僅僅被后人評價為開明紳士,這并不能恰當?shù)馗爬ㄋ麄儗ν茝V新式教育貢獻的功績。廣西南社社員建設廣西近代教育的功績推動了中國非發(fā)達地區(qū)的近代化進程,也是對辛亥革命后流行興辦新式教育風氣的發(fā)揚。
廣西籍社員的
學術與文藝成就
廣西籍南社人的學術與文藝成就,相對于其他文化大省(如浙江、湖南、廣東)社員并不遜色,廣西南社人流傳的著作與詩詞卷帙浩繁。
在史學上,陳柱身為著名的國學大師,為廣西籍南社人中治學成就最為顯著的社員。25歲時就被聘為國文教習,主講莊子,《中國散文史》是陳柱在國學領域上的一部巨著。《中國散文史》羅列了中國散文發(fā)展史的脈絡,由于《中國散文史》開啟了中國散文學史研究,此書在1937年初版后,又于1983年在上海書店加版重印,說明該書對后世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除此之外,他的著作《守玄閣文字學》、《小學考據(jù)》、《公羊家哲學》、《墨子間詁補正》、《三書堂叢書》、《文心雕龍校注》、《墨子十論》、《諸子概論》也是較為精辟的著作。他注重對歷代廣西文人著作的搶救,認為廣西本來就不是中原人士眼中不開化的“蠻荒之地”,痛心“然則吾桂以僻遠之故,雖有聰明卓異之才,而不遇青云之士,卒埋沒于眾草之間者,固已不可勝數(shù)?!彼浴肮蕠L欲網羅先哲遺著,名曰《粵西叢書》以刊行于世……”后歷經刪改,此書終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粵西十四家詩鈔》。
在書法領域,南社人當中,陳柱兼擅書法,熟諳中國書法史與歷代體裁,早年留日時就善摹名帖,他曾與南社人黃賓虹討論習書之道時,談到:“柱于二十年前習漢隸,即頗嘗此,而學之未專,五六年來始專為之。往年觀承指示,于用筆之法,始漸有所悟?!?/p>
戲劇戰(zhàn)線是南社社員的一塊不可多得的陣地,歷史上多位南社社員都同時為戲劇大家。作為南社社員的馬君武,即使在新南社停止活動以后,在戲劇領域上也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其改革桂劇的成就尤為明顯。1938年,馬君武邀請同是南社人的歐陽予倩赴桂林編排、演出話劇《青紗帳里》、《曙光》,并將京劇《梁紅玉》改編為桂劇。以往的戲劇演員的培養(yǎng)多為師徒口授相傳,演員多為文盲,針對這一弊端,馬君武在劇團中開設“成人教育班”,親自教授演員學習文化。經過學習,演員的文化水平大為提高。
在文學領域,廣西南社人注重革新詩歌體裁題材。“在創(chuàng)作上,馬君武是改良派‘詩界革命運動的參加者,梁啟超對他的詩甚為稱許。他的詩主張‘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托古胎,被當時人譽為‘能合歐亞文學之魂于一爐而共冶者。”由此可見,馬君武的詩以近代新詩為形式宣傳民族主義;或以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形式,抒發(fā)自己的新學思想。如1902年作的《杭州拜岳武穆王墓》:
西湖楊柳映朝霞,
自結花圈獻岳爺。
國會冤刑蘇拉底,
敵軍震懾漢尼拔。
君臣昏聵河山恥,
父老遮留將士嘩。
正氣消沉君莫問,
黃龍今日屬誰家?
詩中借拜祭岳飛墓抒發(fā)情懷,引用了西方歷史中著名的暴君羅馬執(zhí)政官蘇拉和迦太基著名將領、悲劇英雄漢尼拔來影射岳飛的悲劇。再筆鋒一轉,向世人提問:“正氣消沉君莫問,黃龍今日屬誰家?”不僅婉轉的抨擊了當時中國政治、社會上的風氣低迷,而且借憑吊民族英雄岳飛抒發(fā)了對作為異民族政權的滿清政府的不滿。
反封建反獨裁的革命斗士鄧家彥,后人評價他“先生于中國文學素養(yǎng)甚深,有《一枝廬詩鈔》、《民族語源》、《學鍥錄》、《西詩學述要》等行世?!币酝廊私晕醋⒁忄囋?,從同時代人的序言中,鄧詩是值得肯定的:“先生之詩,獨清婉得和聲,又喜小學。鼎彝斑翠,時迸異彩……”
廣西南社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歲月中與其他南社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南社的主要成員對廣西籍的南社人都作出了較高的評價。1910年高旭發(fā)表了《后詩中八賢歌》如此評論馬君武:“貴公顧盼誰與儔?發(fā)憤乃作歐西游。蒲蘆塞為紅顏羞,清新詩句題上頭?!痹娭懈叨仍u價了馬君武的人品與作品。
在后人看來,馬君武西學水平卓越在于他譯著豐富,鮮有人熟知他的國學與西學水平那時已被南社人所稱贊,并把他與蘇曼殊并稱。1912年2月20日,南社社員寧調元任民社機關報《民聲日報》總編纂,柳亞子在《民聲日報》開辟新刊介紹專欄,其中就介紹蘇曼殊的《潮音》、《文學因緣》和馬君武的《新文學》。柳亞子在報中盛贊馬君武的西學與國學水平同等優(yōu)秀:“含英咀華,合泰東西藝文之魂于一爐而共冶之,就不佞所知,一時瑜、亮,獨有曼殊與桂林馬君武耳。”1914年6月,《馬君武詩稿》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陳布雷讀后,致書柳亞子,感贊其作品:“譯作更有灝瀚流轉之妙,與曼殊以宛麗,真堪各樹一幟?!痹趪鴮W與西學的造詣上,南社社員眼中的馬君武可與蘇曼殊并稱“瑜亮”。
在南社人鄭逸梅的著作中,把陳柱的個人志趣歸為兩點:一為好書,二為嗜酒。好書者,鄭謂“柱尊的一生,是讀書、教書、著書的一生?!眰€人所得收入,除用于家庭支出與子女教育外,多用于買書。陳柱在上海就有一宅,名為“十萬卷樓”,“所謂十萬卷樓,的確冊帙琳瑯,不啻杜家之庫、曹氏之倉,左圖右史,晨夕披覽,雖寒暑不輟?!?/p>
從史料和其他南社人的回憶來看,南社廣西籍社員擁有較高的治學、治文水平,但以往對廣西南社人與其作品的史料尚待發(fā)掘??v觀廣西南社社員的經歷,南社與同盟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與辛亥革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也是這個時代的重要參與者與影響者。文